周莉煒 徐志萍
【關鍵詞】會陰側切;切口感染;原因;產房護理干預
會陰側切手術是目前臨床婦產科較為常用的一種輔助分娩措施,主要針對順產產婦分娩困難情況,緩解盆底組織對胎兒的擠壓,預防產道損傷及陰道撕裂問題[1]。但是部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切口感染情況,嚴重影響產婦身心健康與預后恢復。臨床應深入研究可能造成切口感染的相關原因,同時強化產房護理措施,為產婦提供優質服務。本文針對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45例出現切口感染情況的產婦進行分析,探討原因,提出產房護理策略,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20年1月至12月于我院接受會陰側切術后出現切口感染患者45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年齡21歲~40歲,平均年齡(29.5±1.2)歲,孕周37周~41周,平均孕周(39.3±0.6)周。選擇同期接受會陰側切術未出現切口感染的患者45例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年齡21歲~39歲,平均年齡(25.3±1.3)歲,孕周38周~41周,平均孕周(39.5±0.5)周。
1.2方法
歸納總結兩組患者年齡、體質量等資料,結合手術相關信息歸納總結造成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提出產房護理的具體措施。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誘發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年齡、體質量、陰道檢查次數、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等,見表1。
3討論
現代女性在自然分娩時應用會陰側切的概率越來越高,其屬于助產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扭轉會陰過緊、產道過長、產道炎癥等不良分娩因素對胎兒的影響。但在實際應用時,由于會陰側切的位置相對特殊,距離尿道口、肛門口等位置均相對較近,因而發生感染的概率相對較高。側切口術后感染問題極大程度影響產婦分娩后的恢復,而當產婦發生病變后機體會處于虛弱狀態,導致母乳分泌量嚴重下降,也會導致新生兒健康影響。因此加強對會陰側切切口感染的預防護理工作,不僅可加快產婦的恢復速度,還能確保新生兒的健康生長[2]。
根據現代婦產科臨床研究指出,陰道側切產后切口感染的原因較為復雜,其和產婦年齡、免疫功能、縫合不良、營養失調等均有著密切關聯。其中年齡越大的產婦免疫功能越低,產道周圍平滑肌功能越弱,切口的恢復速度越緩慢,因而更容易出現感染和愈合不良的問題[3]。縫合不良則是由于切口縫合過程中打結過松或過緊,其中過松會影響切口的對齊程度,還可能使切口開裂;過緊則會過度擠壓切口兩側的肌肉組織,使微循環系統無法重新建立,引起組織壞死,并繼發感染性病變。另外部分醫生操作不當,在切口兩側組織未完全對齊的情況下即進行縫合,也會直接導致創面恢復障礙,使感染概率進一步提升。營養失調則是產婦分娩后發生概率較高的情況,這與分娩中大量失血和體能流失有著密切關聯,如分娩后仍未及時補充,或補充方式不當,則會使營養失調進一步加劇。機體喪失營養支持,就會使免疫功能快速下降,受到外界病菌感染的概率便會大幅提升。
為有效預防會陰側切后切口感染類病變,必須在圍產期階段實施科學的護理干預手段。第一,在分娩前需由助產士對產婦的基本狀態進行評估,確認其分娩后產生感染的相應風險,并開展相應的心理疏導,強調后續的護理干預措施,降低心理應激反應對身體恢復的影響。第二,在分娩過程中需強化無菌操作,用于會陰側切的器械均需經過消毒處理后使用,且針對一次性器械的外包裝進行檢查,如發現存在滲漏情況者需予以及時更換。第三,在分娩完成后需及時調節病房內的溫濕度,定時針對空氣、物品表面進行消毒。重視對產婦會陰處的護理,臨床不提倡為保持會陰處清潔而留置導尿管,而鼓勵產婦產后2h~4h情況穩定下自行排尿,保證尿路通暢。第四,心理護理。經常同產婦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變化,通過語言、肢體動作等安撫產婦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同時可通過播放音樂,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等緩解切口疼痛感。與產婦建立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
總而言之,會陰側切術后多種因素均可引起切口感染問題,危害患者預后恢復質量,應做好產房護理,保障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