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夢迪 劉海琴
摘 要:為了更好地推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當前我國在各大城市大力推廣垃圾分類處理,但是很多市民對垃圾的類別區分和不同垃圾分類投放并不十分了解。從小學階段開始,就要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垃圾分類能力,引導學生養成環保節約的好習慣。從勞動實踐活動組織的方法和意義入手,淺談如何在勞動實踐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垃圾分類能力。
關鍵詞:勞動實踐;垃圾分類;家庭;社會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卓越成就,人民的收入與消費水平也逐步提升。與此同時,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大量廢棄物品,而垃圾的處理和回收目前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垃圾的減量、提質、增效處理,我們必須積極推行垃圾分類,提升城市生態素養和綜合文明程度。從小學抓起,向學生滲透垃圾分類方法,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培養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落實主題教育活動
在小學勞動教育中加強垃圾分類教學,可以更好地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讓學生學會垃圾分類的有效方法,同時有效滲透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針。從德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相結合的角度,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例如,可以結合植樹節活動,讓學生參與一些環保公益植樹活動,更好地感受樹木種植的整個過程,認識植樹造林的多元意義。學生通過勞動學會珍惜土地,節約用水,尊重勞動,更好地認識以木材為原料的豐富的生活產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減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合理使用作業本、鉛筆,愛護自己的課本。另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將生活中的木材制品有效分類。如生活中使用的木筷、棉棒、衛生紙等都屬于其他垃圾,不可回收。但是報紙、紙箱、書本等屬于可回收垃圾,回收后可再利用制作成為其他物品。另外還有一些棉麻制品也是來自植物,如衣服、書包、床上用品等,均屬于可回收物。通過垃圾分類,可以有效向學生傳遞生態文明意識。另外,結合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重要假日,教師可以開發相應的主題勞動實踐活動,落實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的垃圾分類能力。
二、開展豐富的勞動實踐,推動學生創新創造
勞動實踐教育的落實,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使學生認知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意識。但當前很多家長對孩子有較強的溺愛和保護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但是對于一些家庭活動的參與非常少,因此很多學生并不知道垃圾分類的方法及重要性,這樣只能培養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但不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全能人才。
小學階段加強勞動實踐教育,培養學生垃圾分類意識,可以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垃圾分類的方法,
積極進行勞動實踐。
通過學習活動,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垃圾不當分類的危害,樹立起垃圾分類意識。尤其是一些可回收垃圾,可以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創新創造、二次利用,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勞動與創造的樂趣,將環保理念滲透進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勞動實踐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環保小制作,將不用的易拉罐制作成精巧的裝飾畫,將飲料瓶制作成別致的筆筒,將紙盒拼貼成可愛的卡通造型臥室,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豐富的創造。還可以加入一些電子小元件,做出閃光效果,都是學生智慧的精彩展現。
三、結合垃圾分類活動,使學生認識循環利用價值
在小學教學推進的過程中,單純立足課堂向學生講解環保知識,會使學生出現一些理解斷層,而且缺乏勞動實踐空間,學生很容易遺忘課堂所學知識,不能實現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觀。學校可以探索結合垃圾分類實踐,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物質循環利用的多元價值,兼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通過勞動實踐活動的落實,學生能夠掌握垃圾分類方法,具備垃圾分類能力,并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近自然、積極勞動。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將廚余垃圾發酵制作成為有機肥,再將有機肥投放到學生的農田種植區,讓學生開展實驗活動。畫出施肥區和觀察區,看看肥料的增收效果。將多元勞動實踐活動綜合在一起,增強學生垃圾分類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之間相互監督,可以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環境。
總之,在小學教學中指引學生開展豐富的勞動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樹立感受勞動、創造幸福的正確價值觀,在勞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垃圾分類意識,可以更好地輻射學生日常生活,增強學生的環保實踐能力。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培養小學生垃圾分類能力的研
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X09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