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應霞
摘 要:眾所周知,兒童早期的最佳啟蒙讀物就是繪本,繪本閱讀可以廣泛使用于培智教育領域。在培智學生學習過程中,借助有效策略層層遞進開展繪本閱讀,能夠促使培智學生全面發(fā)展,達成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培智學生;繪本閱讀;研究
繪本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也被認為是兒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讀本。其具有文字較少、圖片精美、情節(jié)有趣等特點,對智障學生充滿誘惑力。因此,將繪本閱讀引入培智閱讀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培智閱讀教育質量。
一、培智學生繪本閱讀的可行性
在培智教育中,繪本因為兼具圖畫和文字,對培智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培智學生既能從圖畫中領悟繪本的內涵,又能從文字中感受繪本的啟迪;繪本制作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尤其是符合培智學生的身心特點,所以能夠有效培養(yǎng)培智學生,能夠產生有效共鳴,從而發(fā)揮培智的作用。
二、培智學生繪本閱讀的策略
(一)生動型導入,讓學生從此喜歡繪本
1.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可以根據繪本的內容,創(chuàng)設學生較熟悉的情境,采用形象的語言、熟悉的動作、溫暖的表情,將培智學生對繪本的興趣激發(fā)出來,從而學會學習和思考。比如,在學習《老鼠的夢想》時,教師可以播放老鼠的叫聲,讓學生聽聽是什么聲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邀請學生分享自己認為是什么聲音,然后切入繪本主題,這樣才能有效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課,從而提升培智教學質量。
2.重要畫面。繪本主要是由一個又一個畫面聯系起來的,每個畫面都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封面、環(huán)襯和扉頁具有關鍵意義。教師可以將重要畫面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借助重要畫面聯想故事情節(jié)。這樣不僅能夠發(fā)揮培智學生的想象能力,也能促使培智學生具備情節(jié)推斷能力。比如,在學習《小兔湯姆成長的煩惱——湯姆的生日》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繪本的重要畫面,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畫面推斷湯姆成長的煩惱是什么。因為生日一般會許愿,自然也知道湯姆成長的煩惱。
(二)探究型引導,讓學生從此走進繪本
1.豐富畫面。繪本的優(yōu)點就是可以促使學生發(fā)揮想象能力。優(yōu)秀的繪本主要依托精彩的故事,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達成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首選那些較豐富多彩的畫面,引導學生認真研究圖畫的各種信息,有效領悟圖畫所要隱藏的情感、意蘊。比如,在學習《一幅壯錦》時,教師可以從與主題有關的最重要的圖畫入手,讓學生觀察圖畫中的重要信息,并以此推斷故事的情節(jié)以及相關內容,從而達成培智的目的。
2.導航看圖。在繪本中,圖畫能夠直觀反映圖書的內容,文字和圖畫兼顧發(fā)揮作用,形成完整的繪本情節(jié)。一般來說,繪本主要由封面、扉頁、環(huán)襯、正文以及封底等組成,文字與圖畫組成一頁又一頁繪本內容,共同推進情節(jié)……所以,在繪本閱讀中,不應忽略每頁繪本內容,而應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了解繪本的人物、故事、細節(jié)以及內涵。比如,在學習《神奇的剪刀——圖形構成》時,教師可以從封面引導學生翻閱繪本,并邊解釋邊翻閱,把握好閱讀的節(jié)奏,促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繪本內容。
3.細品語言。繪本的語言特點分別是形象性、重復性及簡潔性。在繪本閱讀過程中,分別可以采用跟讀、點讀、朗讀、討論等形式學習語言。在教師的積極努力下,學生能夠感受繪本語言的特點。除了聽讀,還可以模仿,在教師的教導下,反復模擬繪本的語句,熟悉繪本的語言特點的同時,學會口語表達。
(三)拓展型延伸,讓學生從此應用繪本
1.相似篇目。同個繪本主題思想由不同繪本內容展示出來,在繪本閱讀中,可以實行橫向閱讀,拓展繪本閱讀的內容,組成同個主題的繪本閱讀篇目,即為“相似篇目”。繪本閱讀篇目分別具有統一的主題、不同的語言風格和敘述方式等特點,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備多種語言表達能力,既能夠理解課堂繪本的主題思想,也能夠提升課外繪本的閱讀數量。
2.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繪本知識的目的是學會學以致用。繪本有表達友善、感恩等思想,為了有效挖掘繪本知識,教師可以借助母親節(jié)、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要求學生借助繪本知識表達愛意,既能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也能發(fā)揮繪本的作用。
3.反復練習。培智學生不能牢記知識。如果沒有隨處展示教學內容,加深他們的記憶,他們會學了就忘,很難記住繪本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將需要學習的繪本放置在學生目光所及之處,隨時隨地提醒學生,也能加深學生的記憶。
總之,在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采用有效策略引導學生喜歡、走進以及應用繪本,促使培智學生具備繪本閱讀能力,從而達成培智目的。
參考文獻:
[1]康長運.幼兒圖畫故事書閱讀過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14.
[2]姚蘇平.讀圖時代我國繪本的特質[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9(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