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琳
摘 要:近些年,教育教學受到各領域的關注與重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盲目、單一的,缺少針對性,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無法建立,使學生無法提高對閱讀的積極性,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無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優化方法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問題設計,使提出的問題具備一定的邏輯性、思考性,促進初中生能夠通過初中語文閱讀問題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理解閱讀文章的內容與中心思想。
一、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需要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與閱讀積極性。對此,需要對問題進行合理的設計,有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心理[1]。教師需要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學習心理。把當前先進的信息技術不斷引入課堂閱讀教學中,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例如,教師在講解某一篇文章時需要提前做好備課工作,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件、資料,也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內容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根據資料的實際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如講述鄭振鐸的《貓》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些貓的圖片,錄制自家貓活動的一段視頻,提問大家喜歡貓嗎?為什么喜歡?當學生踴躍回答以后,教師需要通過學生所回答的問題帶著學生深入探究:本文的作者對貓有什么樣的感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情?通過此種方式提問,能夠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培養能力
初中生對課文閱讀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生對文章、詞句、文字的理解能力,通過問題設計加強學生的閱讀參與性,提高閱讀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因材施教,不斷整理教材的實際內容,在問題設計中,通過板塊的方式引導學生加強閱讀理解,學習閱讀方法[2]。例如,教師在講解《春》和《濟南的冬天》時,可以通過將其組合成寫景散文模塊進行教學。教師需要將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提高學生對寫景散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通過對兩篇文章的講解,教師需要提問學生,對比兩篇文章,你更喜歡哪一篇?兩篇文章在寫作上有什么異同?并說出原因。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從而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與表達的情感,從而實現初中語文閱讀的教育目標。
三、善于溝通
初中語文教學,需要對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與掌握,同時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從而能夠使教師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更加具有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加強對文章閱讀的理解能力[3]。教師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需要明確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如在學習某一篇閱讀文章時,教師需要對閱讀能力相對較低的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能夠有自己的想法,避免對其他學生的想法盲目贊同,不主動思考,然后再由思維能力較高的學生進行補充,使不同學生都能夠提高自身的思維閱讀能力[4]。對此,教師需要對學生不斷鼓勵、引導,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從而加強學生的語文閱讀信心,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促進學生日后能夠自主學習語文閱讀,從各方面提高自身能力。
綜上所述,近些年,隨著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視,教師在設計初中語文教學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提出具有針對性、邏輯性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優化設計閱讀問題,從而能夠通過問題緊扣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提高自身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初中語文閱讀中。
參考文獻:
[1]申秀梅.初中語文整本書名著閱讀教學設計及培養策略解析[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1(3):41.
[2]孔文韜.初中語文主題單元與經典閱讀整合的設計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21(6):61-64.
[3]蘇綠葉.重視“主題教學”促進知識整合:略論初中語文主題式單元閱讀教學設計策略[J].新課程,2021(17):82.
[4]許燕薇.“部編本”初中語文閱讀結合課外推薦閱讀教學設計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0(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