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燕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針對歷史教學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以期能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教學案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案;歷史課堂;課堂活力
我校歷史學科在使用教學案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減負增效、歷史教學質量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調查和訪談中,也發現了使用教學案模式的歷史課堂教學的弊端——單一而枯燥。整堂課圍繞教學案很容易脫離教材,將歷史課堂上成練習課、習題講評課。教學形式單一,課堂無味,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銳減。長此以往,教學案最終會成為應試教育的產物,這與新課改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如何使教學案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就必須給運用教學案模式的歷史課堂注入一些活水。靈活地汲取課堂教學手段的精華,使原本單一枯燥的教學案的歷史課堂成為多樣化的歷史課堂,使歷史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課堂。
一、多感官協同學習策略
要使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就要充分參與課堂,多感官協同學習不失為一種良好的策略。多感官協同學習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感官協同定律”,就是人們參與收集信息的感官越多,獲得的信息就越豐富。科學研究發現,人們從聽覺上獲得的知識,大致能夠記住15%,從視覺上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但我們如果把聽覺和視覺兩者結合起來,就能掌握知識的65%。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大腦思考,用嘴朗讀,用眼觀察,用耳傾聽,用筆記錄,用手操作等來調動多種感官,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多種感覺器官協同作用,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在使用教學案模式的歷史課堂上我們就可以這樣: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等基礎知識讀讀背背,歷史故事講講說說,歷史觀點議論議論,重難點知識做做練練,歷史答案點評點評等,既將歷史教學案的出發點落到實處,又發揮了學生歷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歷史課堂既有效率又有活力。
二、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
多媒體教學是用文字、聲音、動畫、圖片、圖像等生動直觀地把教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一定的新穎感和驚奇感。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的利可以彌補運用歷史教學案教學的枯燥;教學案又可以彌補多媒體教學中容易喧賓奪主、降低知識有效掌握度的弊。用多媒體教學來點睛課堂,用教學案來有效掌握知識,兩者有效整合,揚長避短,讓課堂迸發活力。比如《辛亥革命》這一課,在涉及武昌起義時,播放視頻,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革命的轟轟烈烈,比文字的效果要好。此外,對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無法用言語來表述的比較抽象的歷史規律、歷史概念等,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如《工業革命》的影響中有一條“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為什么科技能創造生產力?何謂“生產力”?僅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似懂非懂。但多媒體圖文聲并茂,化難為易,便于理解掌握。用多媒體制作的課件,可以增加課本以外的歷史知識,擴展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及時了解實事動態。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微課為歷史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總之,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教學案和多媒體共同發揮作用,歷史課堂活力四射、生動有趣。學生既能學到歷史知識,又培養了歷史能力和素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三、有效的學習機制
學習機制就是一套健全的符合實際的可行的學習制度。有效與否,關鍵看能否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興趣。學習有激情,一套強有力的激勵機制是必不可少的。最常用的就是獎勵機制,對歷史課堂參與度高、積極發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學生從“被動學”變成“主動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其次,小組競賽制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機制。小組競爭往往能激起團隊成員的斗志,學生主動性強,課堂學習氛圍佳。比如《新文化運動》這一課,我設計了“比誰掌握的知識點多;看誰做的筆記好;比誰回答的問題多;比誰的觀點正確”等競爭環節,原本是一節枯燥無味的課,在競爭機制的刺激下,學生個個斗志昂揚,教學效果明顯。第三,小組合作機制能有效提高運用教學案的歷史課堂的效率。每份歷史教學案上都有“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如何落實,沒有健全的一套機制,合作探究會成為形式主義。小組合作,合理分工,組員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實施過程就能做到有方向性、有序性、有效性。當然獎勵、小組競爭、小組合作這三種機制也可合三為一,起到合作共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承芬.教育心理學(第2版)[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