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文彥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不僅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還需要持續性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促進學生物理實踐能力的提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基于此,從結合生活實際、重視實驗教學、創新教學方法以及尊重學生主體等方面提出了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領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關鍵所在。初中階段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往往喜歡通過主觀意愿來判斷事物,一旦對某一學科失去興趣,勢必會影響到今后的學習。物理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盡量采用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引導學生走進物理。如生活中的雷電現象、騎車上下坡所需要的不同力氣、燈泡絲斷了后接起來的亮度變化以及家用電器的工作原理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生活素材,讓物理學科充滿“生活味”,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拉近學生和物理學科之間的距離。
二、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觀察與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也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許多物理概念和規律都需要通過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必須重視實驗教學,依托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體驗探究物理規律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能夠自己通過實驗得出規律的,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規律。然后,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猜測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帶著猜測去展開凸透鏡成像實驗,觀察凸透鏡成像的變化規律,做好相關數據的記錄、分析和驗證,通過相互交流后,就能夠將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歸納出來。另外,物理教師不能采用“講實驗”的方式,減少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把“物理實驗”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戰場,利用實驗教學把物理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大氣壓強”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準備一個盤子、一個透明玻璃杯、一根蠟燭以及些許清水,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先將蠟燭固定在盤子底部,再把水倒進盤子內,然后把杯子倒扣在點燃的蠟燭上,等一會兒學生發現蠟燭熄滅,同時杯子里水面上升。學生親手操作,通過實驗產生疑問,帶著疑問去思考和尋找物理原理,這樣遠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創新教學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創新教學方法,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以往物理學習效率低、學習難的問題。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能夠以“疏”治本,有效地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想象、思考和記憶,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首先,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例如,在教學“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教師可以用動畫形式來演示燭焰的成像以及相距的變化,在學生腦海中形象、直觀地生成“凸透鏡成像”的有關知識,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容易,教學效果自然明顯。其次,初中物理教師應該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模式。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例,讓學生先根據教師提供的素材進行課前自學,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在課堂上將學生暴露出來的“疑難問題”進行精講釋疑,做好重難點知識的突破,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層次性,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例如,在教學“力”時,有的學生對“力的作用下的兩個物體不一定接觸”這個知識點不理解,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磁鐵排斥力和吸引力實驗,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
四、尊重學生主體,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不要讓學生淪為知識的奴隸。具體來說,要把握好這幾點:一是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支持學生多提問題和多猜想,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主動發現物理現象的奧妙和規律。二是要引導學生養成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學生全面分析各種不同的物理現象和解決不同的物理問題,尤其是在分析和解決物理難題時,要避免“鉆牛角尖所帶來的厭倦、氣餒心理”,能夠及時地轉向另一角度去思考問題。三是積極開展探究活動,創設探究性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感受物理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現象去一步步探究聲音的產生、傳播過程,而不是直接出示知識點讓學生識記,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將已有的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知識,享受探究學習的樂趣,輕松、愉快地完成知識建構。四是合理地布置練習題,不要讓“題海戰術”成為學生遠離物理的推手。
參考文獻:
[1]潘志明.基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4(10):109.
[2]謝生國.簡析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驗教學法[J].學周刊,2018(1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