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皎
摘 要:物理概念是學習物理規律的基礎,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概括性,是初中學生物理學習的重難點。“問題”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對概念課型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問題串”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核心素養提出了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問題串”;初中物理教學;概念建構課型
一、當前物理概念建構過程中的不足和問題
對于物理這門學科而言,培養學生深刻的學科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是關鍵,而在意義和概念的建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概念教學對于剛剛接觸物理的初中學生來說十分關鍵。但是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還存在有待進一步深化解決的問題。很多物理教師對物理概念的教學認識還處在重應用、輕形成的階段,不懂得在課上完善知識建構的過程,導致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入。
二、“問題串”在物理概念建構課型中的應用
(一)利用“問題串”引領學生關注學習目標
在課前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加強對教學任務和教學重點的把握,有利于學生在實際的概念學習環節中更好地理解知識,所以有必要讓學生關注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問題清單,學生通過課前對任務清單的梳理,進一步了解課程進展的細節和詳盡內容。以八年級下冊“液體的壓強”為例,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串清單,進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路:(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嗎?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2)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3)液體壓強的大小有什么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4)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支持你的結論?學生明確問題目標后,在實際的學習中就可以把握關鍵。
(二)利用“問題串”溫故導入,喚起原有認知基礎
為了進一步建構合理化的概念框架,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教師應該重視課前的問題設置,從而利用多層次、多元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加深體驗。教師應該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知識,根據學生既有的概念和認識進行問題串的設置,形成與新知識之間的聯動,幫助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物理學科框架。例如,在“彈力”一課的引入環節,教師先讓學生體驗彈弓將紙團彈出的過程,通過實驗展示彈力的典型現象,喚起學生對彈力的直觀印象,接著提出兩個問題:(1)這個過程體現了力的哪些作用效果?(2)你認為是一種什么樣的力將物體射出去的?在復習上節課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礎上引出本節的課題,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認知,為后續的彈力研究打下基礎。
(三)利用“問題串”引發思維沖突,獲取正確認知
學生原有認知有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前概念”,教師應該注意合理設置問題沖突,激發學生的熱烈討論,進而引導他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以“影響慣性大小的因素”為例,教師可以進行以下的教學問題設置:首先,提出問題:“運動員為什么要助跑?”學生回答:“因為速度越快慣性就會變大。”其次,教師再提問:“那么物體速度為零的情況下,是不是意味著慣性為零呢?”此時學生已經陷入了認知矛盾中,利用既有的認知概念不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會產生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教師在學生濃厚的學習欲望中,對慣性和物體的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引入,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質量越大,物體慣性越大”的觀點。
(四)“問題串”配合物理實驗,建立思維發展支架
為了完成概念性知識的理解,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過程會有“比較”“分類”“歸納”“推斷”等多個層次,那么,問題串的設置要巧妙地配合實驗,搭建思維發展的腳手架,更好地引導學生落實教學目標。例如,在“彈力”一節中,在“建立彈性和塑性的概念”環節,先讓學生動手改變實驗桌上各種物體的形狀。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有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用五個問題引導學生:(1)在撤去外力后,這些物體的形狀分別有哪些變化?(2)你可否根據這些變化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3)你將如何定義這些性質?(4)對于這些性質你還能舉出哪些生活實例?(5)在我們拉橡皮筋或彈簧時,任何時候它們都能恢復原狀嗎?學生發現有些物體在撤去力之后形狀可以恢復,一些物體撤去力之后形狀不可以恢復。由此分為彈性形變與塑性形變,從而啟發學生得出物質的特性:彈性和塑性,并獨立概括出其定義。問題的設置還引發了學生超過彈性限度的思考,拓寬概念的外延,找到概念之間的聯系,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楊榮,鄭秋生.基于物理觀念建構的物理概念教學策略研究[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4):175-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