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琦(博士/高級會計師)
(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會計財務處 四川 成都 610041)
“互聯網+”概念的推廣、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金融業務的創新需求催生了互聯網金融的繁榮,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與銀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兩者進一步的融合又促成了互聯網銀行在我國的誕生。謝平等(2012)認為,以互聯網為主導的現代化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及移動支付等技術,將會形成適應社會變化的互聯網金融模式,這種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傳統銀行的間接融資模式,也有別于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形式,彰顯了時代特征,具有較強的競爭性和創造性。與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依托現代數字通信、互聯網、移動通信及物聯網技術,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在線實現各類存貸款、結算及金融服務業務,打破了傳統銀行在地域和時間方面的限制,轉變了客戶入口,與客戶聯絡的主要渠道從線下的物理網點轉向線上數字終端與生活場景,具有便捷、友好、高效、門檻低等優勢和特點,在代理理財、資產管理和負債等領域均對傳統銀行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本文在闡述互聯網銀行業務模式特征的基礎上,對W銀行的財務數據特點進行分析總結,指出互聯網銀行監管中應關注的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
互聯網銀行是完全通過互聯網端開展業務的銀行,采取“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幾乎沒有實體網點,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業務的有機結合。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線上交易,縮減相應的人力成本;通過互聯網低成本的特點集中處理程序化業務,減輕業務壓力;通過云計算快速分析儲存客戶信息,進行信用評級,縮短審批鏈條,優化用戶體驗;通過大數據平臺挖掘潛在客戶,鎖定客戶群體,豐富營銷渠道;通過互聯網渠道營銷相關金融產品,大大減少網點的負擔、壓縮固定費用。另外,依托互聯網,打破服務地域范圍的限制,可將目標客戶擴展至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國,無需考慮網點布設和員工派駐,有效實現扁平化管理模式;克服營業時間的限制,實現24小時高效在線服務,避免客戶因辦理一筆簡單業務而耗費大量等待時間。
互聯網銀行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以互聯網的方式服務“長尾”客戶,在服務小微客戶、服務農村市場、服務各類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戰略下,肩負著普惠金融的補位者、探索者和實踐者的重任。通過建立一套互聯網信用體系,幫助用戶發現、積累、創造和消費信用,破除傳統銀行經營中的“二八定律”,克服以往小微企業和個人因其貸款需求的“小額高頻”、無抵押、無擔保帶來的“融資貴、融資難”等問題,發放一些“金額小、期限短”的純信用小額貸款,如網商銀行利用阿里體系龐大的供應鏈客戶群和電商用戶,微眾銀行利用騰訊體系海量的活躍個人客戶,適應“短、小、急、頻”的融資需求特點,使消費群體獲得安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目前,許多人對互聯網銀行的評價是“拿著銀行牌照的科技公司”,在互聯網銀行的員工中占比最高的不是金融經濟類人才、而是數據技術方面的IT人才,與信息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業務是互聯網銀行發展的核心所在。互聯網銀行往往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客戶的相關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和挖掘,分析其在風險、產品、服務等方面的偏好,結合生活消費場景或開放平臺,制定精準化的營銷策略。隨著對區塊鏈技術、物聯網的探索研究和運用,金融創新在互聯網銀行業務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
1.資產情況分析。2019年末,W銀行總資產余額441.5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9.96億元、增幅22.11%,其中:貸款余額占比73.35%,較上年末增長73.68億元、增幅29.45%,是資產總額增長的主要原因;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占比13.51%,較上年末增長10.51億元、增幅21.39%;持有至到期資產余額占比6.80%,較上年末增長15.04億元、增幅100.33%,該部分資產的主要構成是國債,可能是出于資產流動性和監管指標達標等方面的考慮。
按貸款對象和用途來劃分,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汽車貸款的余額分別為275.90億元和32.82億元,在所有貸款中占比最大,分別占貸款總額的85.19%和10.13%。從貸款的擔保方式來看,保證貸款和信用貸款的余額分別為172.23億元和161.80億元,占貸款總額的51.50%和48.38%,這也是W銀行基于大數據分析開展對個人的小額放貸業務展現的結果。
2.負債情況分析。2019年末,W銀行總負債余額398.4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8.62億元、增幅20.80%,主要由吸收存款和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構成,其中:吸收存款余額占比67.06%,較上年末增長130.86億元、增幅95.95%;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占比26.17%,較上年末減少79.9億元、降幅43.38%。
與2018年相比,W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已經由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轉變為吸收存款,原因是W銀行單獨設立了存款理財部,專門負責存款和理財業務,著重彌補開業以來在存款業務方面的短板和不足。與傳統銀行不同,由于是新設銀行、且受網點數量較少等限制,對個人客戶的吸儲能力較弱,W銀行存款業務的開展仍為其薄弱環節。如表1所示,儲蓄活期存款的余額和占比均較低。

表1 2019年末W銀行各類存款余額及占比 單位:萬元
利息凈收入仍是W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2019年利息凈收入201 821.23萬元、占全部收入的75.29%。2019年W銀行各項支出中,業務及管理費和資產減值損失的占比較大。業務管理費61 623.55萬元、占比44.72%,主要是科技和人力方面的投入較多,且信用數據使用的費用較高;計提資產減值損失52 342.62萬元、占比37.99%。
1.短期借貸表現出較大的貸款發生額。由于W銀行開展的是“隨借隨還”類貸款業務,靈活性很強,平均貸款期限一般都比較短,為此,貸款類科目的年度借貸發生額相對金額較大。如表2所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貸款類科目借方發生額分別為267.97億元、695.16億元和994.43億元,分別是期末余額的2.64倍、2.70倍和2.98倍。

表2 2017—2019年W銀行 年度貸款發生額及余額 單位:萬元
2.貸款期限短額度低,表現出較高的凈息差。W銀行2018年和2019年凈息差分別為4.3%和5.1%,與傳統銀行平均2%左右的凈息差相比,高出一倍。原因為,互聯網銀行針對不同客戶設置的貸款利率相對較高,但由于貸款額度較低、辦理手續簡便、門檻低,貸款人的可接受度比較高、且實際的總體利息負擔并不重。
3.中間業務收入和研發費用占比較高。互聯網銀行通過合作平臺業務、委托貸款業務、結算業務、存管及托管業務等收取中間業務手續費,2019年W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62 046.13萬元、占營業收入的23.15%,與其他中小銀行相比較高。2019年研發費用20 885.43萬元、占營業收入的7.79%,遠遠高于四大國有銀行2%左右的占比,這主要源于互聯網銀行的科技人員占比高、產品研發投入大,體現出了這類銀行的科技創新特點。
4.幾乎無實體網點,表現出相對較低的成本收入比。互聯網銀行的全部業務都是通過純線上形式完成的,不需要線下網點和柜臺,房租、設施設備等固定投入較低,有效實現了“平臺化、輕成本”的模式。2018年和2019年W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分別是32.26%和30.78%,與規模相當的農商行相比較低,且呈下降趨勢。而隨著經營年限的增加,成本的壓降和攤薄空間可能增大,同時創新和增收能力也會不斷增強,從而可以實現成本收入比的進一步降低。
5.吸收存款受限,表現出較高的存貸比。與傳統銀行相比,互聯網銀行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就是吸儲能力受限,大多是通過同業存放等途徑補充資金。W銀行目前僅有一個實體體驗網點,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的存貸比分別為290.46%、188.56%和121.19%,雖逐年下降,但均在100%以上。
6.依賴同業存放,表現出較高的付息率。2018年和2019年,W銀行同業存放的付息率分別為5.03%和4.87%,吸收存款的付息率分別為1.89%和1.7%,由于同業存放占比大、付息率高,其綜合付息率分別為3.69%和3.03%,相對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和城商行而言,都處于較高水平。
7.戶均貸款余額較小、違約風險較低,且成立時間較短,表現出較低的不良率。W銀行筆均貸款余額為2 000—3 000元,貸款人人均貸款余額在5 000元左右。由于小額貸款違約實際負擔的征信等方面的成本遠遠高于利息支出,因此,貸款人違約的概率相對較小。W銀行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的不良率分別為0.11%、0.39%和0.6%,雖呈逐年上升之勢,但均遠遠低于各類銀行平均不良率1.7%的水平。不良率較低的另一影響因素可能是互聯網銀行的經營時間都較短,部分風險尚未暴露出來。
8.各類貸款的逾期率和逾期時間差異明顯。2019年末,W銀行保證貸款的總體逾期率最低、為2.03%,且逾期天數均在90天以內;抵押貸款的總體逾期率最高、為3.89%,但逾期天數均在30天以內;信用貸款總體逾期率為3.27%,但逾期天數在90天以上的占比達到35.67%。可見,保證貸款的信用風險最低,而W銀行貸款中有一半以上屬于保證貸款,這可能是考慮了貸款回收率的結果;信用貸款的總體風險較高,逾期天數覆蓋了所有區間,最終違約的可能性較大;抵押貸款的逾期率雖然最高,但有抵押物做保障、且逾期天數較短,總體風險可控。總體來看,W銀行2019年貸款逾期率高于2018年,特別是保證貸款逾期率明顯上升,但抵押貸款逾期率有所下降。如表3所示。
1.數據使用方面可能面臨挑戰。目前,互聯網銀行客戶信用方面的數據大多是通過向其他平臺、單位購買獲取的,在個人信息數據采集使用管理不斷規范、監管要求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可能會造成一些挑戰。如:2019年5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于數據的獲取和使用做出了更多的限制性規定,可能導致數據采集難度加大或者成本升高。
2.批發存款零售貸款的模式可能遇到瓶頸。互聯網銀行的存款穩定性較差,往往需通過共同基金、資產證券化及同業市場借入等方式獲取資金。這種方式基于一個前提,即對方擁有較為充足的流動性資金且愿意以合理的價格拆出或存入,否則互聯網銀行可能無法獲取足額資金或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以獲取資金。這對于互聯網銀行的流動性會產生不利影響,對其后期長遠的業務發展將造成障礙以及負面影響。
3.業務拓展和客戶增值服務方面的局限。從目前來看,互聯網銀行貸款業務基本局限于開展小額信用零售貸款業務這一較窄的范圍,在企業客戶方面難以進行突破。同時,由于缺乏結算便利、專人維護等增值服務,無法獲取一些高凈值客戶,長期來看,盈利的可持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面臨瓶頸。
4.應重點關注對長尾客戶的風險控制。未能享受傳統金融服務的長尾客戶,多集中于年輕人群體、三線以下城市和農村地區人群以及進城務工人員、草根創業者等群體,這類客群往往具有職業不穩定、抗風險能力較低以及順經濟周期性明顯等特點。而由于互聯網貸款呈現小額、分散、量大等特征,一旦出現批量違約,進入訴訟階段的繁瑣流程和高額累加成本將嚴重阻礙互聯網銀行開展催收工作,對其造成實質性損失的概率增大。
1.突出金融創新優勢,提高市場認可度和占有率。互聯網銀行的創新不僅包括圍繞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進行的科技創新,還包括針對目標人群的服務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場景創新等。一方面利用大數據系統,進一步細化客群分類,增強用戶體驗感,拓展未來可期的新興消費人群、潛在客戶群體;另一方面充分整合第三方平臺,挖掘目前市場上較為成熟的客戶群體,避免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另辟蹊徑,提供個性化產品和高附加值服務。
2.全方位建立和完善風險管控機制。商業銀行的本質特征決定了風險管控的核心價值和地位,互聯網銀行除了面臨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傳統銀行的固有風險外,還面臨著信息技術安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以及長尾風險等。因此,應加強網絡設備建設,深化加密和解密技術系統,嚴防黑客入侵、網絡欺詐、私人信息泄漏等情況的發生。建立和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一體化風控機制,比如實踐和推廣微眾銀行的做法,設置專門的恢復與處置機構,在關鍵要素、壓力測試、恢復措施和風險自擔機制等方面做出全面考慮和安排。

表3 2018年和2019年末W銀行各類貸款逾期情況統計表 單位:元
3.促進與傳統銀行的錯位競爭和優勢合作。互聯網銀行的異軍突起加速了我國的金融創新,在對傳統銀行產生沖擊的同時,也必將推動兩者的優勢互補。徐一鳴(2018)結合“互聯網+”的行動規劃,對傳統銀行與互聯網金融進行研究,得出二者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互聯網銀行應結合“長尾理論”,克服自身劣勢和短板,選擇未飽和金融市場,合理鎖定目標客戶,與傳統銀行形成錯位競爭;同時,發揮互聯網方面的特長,整合傳統銀行在客戶信任感等方面的優勢,有效規避聲譽風險,推動與傳統銀行的線上合作,在提供資產保值增值服務、一戶一策維護高凈值客戶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同時降低自身的綜合經營成本。
4.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隨著銀行業線上業務量的不斷增長,IT人才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逐步顯現,傳統銀行在信息中心建設中也在大量招聘信息技術人才。梁碩祁(2016)從業務范圍、業務牌照、客戶群體、組織架構等角度分析了互聯網銀行高管人員頻繁離職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互聯網銀行應強化網絡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有效融合互聯網和金融基因,提升員工的綜合能力;對其高級管理人員應建立具有適應性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薪酬激勵和決策機制,優化其生存土壤,充分調動其工作熱情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