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艷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從學生主體發展出發,不僅強調閱讀理解和體驗,更強調學生對閱讀的思維發散以及拓展遷移,進而實現深度閱讀。在教學中,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知識可視化、表達放射性的圖形思維工具,應用價值十分明顯。
深度閱讀不是簡單地向學生講解深層知識,或者利用深奧的閱讀習題對學生進行訓練,其關鍵在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中,通過自己的體驗產生探究的動力,進而在靈活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把握閱讀內容,同時實現自身的成長。在閱讀指導中,思維導圖能夠以生動、形象的元素,引導學生從被動地接受文本變為主動地發現文本中的知識,體會其中的情感。
例如,在《觀潮》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以動態的視頻、直觀的圖片、鮮艷的色條逐步呈現,將教材中精致的文字轉化為圖文并茂的思維導圖。其中,在講到“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水墻……”這一段時,教師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將其中的要點展現出來。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錢塘江大潮來臨的場景,同時也能夠銜接上文閱讀,理解前文鋪墊的作用。這樣的閱讀指導能夠利用思維導圖的特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體驗閱讀快樂的同時,主動探究文本內容。
深度閱讀強調學生的主動性,主張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舉一反三,遷移應用。在這一閱讀要求下,思維導圖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例如常見的氣泡圖、樹狀圖等能夠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進行發散,拓展知識的邊界,為學生理解知識間的關系提供了工具。基于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主動打破僵化單調、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圍繞文本主題進行遷移發散,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閱讀深度。
例如,在古詩《暮江吟》的閱讀指導中,教師鼓勵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提示學生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表達詩詞的意境。有的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抓住“夜幕降臨”“夕陽西下”“江面景色”這三個場景,結合詩詞中精練的文字,勾勒圖畫,涂上顏色,用生動、直觀的語言完成對詩詞內容的解讀。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王維的其他詩詞,點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風格特點。這樣的閱讀指導,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詩詞內容,并在遷移、發散中實現了深度探究。
深度閱讀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即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經歷解釋、思辨、推理、驗證、應用等思維活動,實現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發展,能夠從直觀的感受和理解逐漸轉化為抽象的欣賞和評價。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有限,教師應善于借助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思維發展的臺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實現深度閱讀,提升思維品質。
例如,《西門豹》一課的故事情節是圍繞西門豹治鄴,并與當地巫婆神漢斗智斗勇而展開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魚骨圖,即“魚頭”是“西門豹治鄴”,第一根魚刺,記錄的是“西門豹來到鄴地了解民情”,第二根魚刺是“當地老人說明河伯娶妻”,第三根魚刺是“西門豹深入探究河伯娶妻真相”……從魚頭到魚尾,故事逐漸展開,學生可以根據圖形完成對文本內容的解讀,進而在關鍵詞的提示下把握情節的走向。
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表達,是深度閱讀的重要目標。在深度閱讀的要求下,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找到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關聯點,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深化學生的閱讀思考,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例如,在《貓》的閱讀指導中,教師從寫作的角度引導梳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歷,熟悉文章的結構;然后從不同人物對貓的態度入手,側面展現貓的特點。在完成閱讀之后,教師以“習作:我的動物朋友”為例,要求學生從生活入手觀察生活中的小動物,然后模仿課文內容,設計思維導圖,理清需要重點描寫的內容,設計文本結構。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實現閱讀向寫作的有效遷移,并在寫作表達中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在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思維導圖的特點,利用圖形、線條、文字構成的可視化圖形,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與探究,鼓勵學生主動遷移與發散,啟發學生思維向高階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