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德志
有的教師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列的75篇古詩文發給家長,讓學生挨個背誦。這樣的布置確實簡單方便,可問題是這75篇古詩都是包含在統編版小學語文1年級到6年級課本里的課文(有些是“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這樣一來,“古詩積累”就完全變成了“課內鞏固”,那些沒有被選入教材的經典詩文要不要積累?該積累哪些?筆者在教學中積累了以下經驗。
首先,古詩積累不應“僅限課內”。學生不僅要學好課內的古詩,還要了解課外的經典詩文。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共收錄了古詩詞112首(不含文言文)。除了這112首課內的詩詞,筆者認為小學階段至少還可以增加50首以上的課外詩詞供學生積累。這些課外詩詞不在語文課本里,也不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里,應該存在于教師的“古詩積累本”里,出現在教師給學生的“詩詞推薦表”里。
其次,古詩積累不能“不講就背”。古詩積累不能什么都不講,也不能什么都講。尤其是對于學生還沒有學過的古詩,教師至少得把生字讀音講清楚,把詩詞大意講清楚,把為什么要推薦這首詩講清楚。課外積累的古詩講解和課內不同,不需要那么細致,教師把以上三條講清楚就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古詩詞。
最后,古詩積累可以“成雙成對”。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時,最先記住的往往是班里的“雙胞胎”(如果班級里有雙胞胎的話)。在一群陌生的孩子里,兩個非常相似的孩子坐在一起相當吸引人的眼球。那么,當你看到以下“兩對”詩句時,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呢?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兩對”詩句在相同的地方均有重復出現的詞語,其相似度堪稱詩句中的“雙胞胎”。當它們成對出現的時候,彼此的特點得到放大,令人過目不忘。
可是,有重復詞語的詩句畢竟是少數,其他詩句怎么辦呢?我們可以找內容、主題、意境、題目、題材相似的詩句,或者內容、意境相對的詩句。例如:內容相似的詩句——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內容中均有“夜聽窗外之聲”。2.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內容中均有“兒童玩?!薄V黝}相似的詩句——1.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主題均為“家禽”。2.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主題均為“梅”。意境相似的詩句——1.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境中均有“小兒天真無邪”之樂。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意境中均有“孤獨”之感。題目、題材相似或作者相同的詩句——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均為杜甫的《絕句》。2.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舟夜書所見》與《夜書所見》題目相似。內容、意境相對的詩句——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被送”與“送人”相對。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摇!般y河落下”與“直上銀河”相對。
看過以上范例,讀者已經清楚,通過各種角度尋找相似點,我們總能夠為一首詩找到它的“另一半兒”,甚至還可以變換角度,為同一首詩找到不同的“伴侶”。
筆者發現這種“詩詞配對”的方法對改善古詩積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非常有效:1.為“古詩選擇”明確了方向,能及時鞏固以往所學,又便于快速掌握課外的新詩,真正做到了“溫故知新”。2.為“古詩講解”提供了抓手。教師可以從兩首古詩的相似點切入,講解兩首詩的異同,引起學生的興趣。3.為“古詩打卡”增添了趣味。學生每天面對的背誦對象有了新的“看點”,兩首古詩的相似點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眼球”。
綜上所述,筆者的愿望是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把教師在古詩積累過程中的引導作用發揮出來,把學生在古詩積累過程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家長在古詩積累過程中的需求彌補起來。在給古詩“找伴兒”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愛上古詩,愛上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