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苗
“補白”最初是我國繪畫藝術中的一種手法,在教學實踐中,“補白”逐漸被引入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補白”策略,能夠吸引學生主動探究文本,在文本的“縫隙”中進行自主理解,豐富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提升閱讀效果。基于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補白”教學活動。
文本創作需要依托一定的背景。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補白”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也能夠更好地使其理解文本的情感基調。基于此,在備課階段,教師就應結合文本內容從多個角度整合資料,并在導讀中滲透文本的背景知識。例如,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有些學生對雷鋒的事跡并不了解,自然也就難以體會文本表達的對雷鋒同志的懷念之情。針對此,教師在教學導讀階段介紹了雷鋒的生平,補充了作者創作的背景: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品質一直為大家頌揚,不僅如此,他還特別關心小學生的成長。雷鋒在撫順市工作時,經常到當地的一所小學做志愿者,他給學生講故事,與學生做游戲,大家都特別喜歡他。但是,有一天,雷鋒叔叔因公犧牲的噩耗傳來,同學們非常震驚,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于是結伴去尋找雷鋒叔叔,并深情地呼喚著: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通過這一背景的補充,學生了解了雷鋒的事跡。
一篇優秀的文章是在作者的反復推敲和琢磨中形成的,每一個標點、詞語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而這些細節也是讀者閱讀理解文本的重要支撐。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采用“補白”的方法,引導學生仔細體會標點、詞語等細節,并展開聯想,探究其在表達情感中的作用。例如,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開頭有這樣一段話:“啊!多么明朗的天空。”教師針對句中的感嘆號,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經歷了一夜的秋風、秋雨后看到晴天時激動、驚喜的心情,并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此外,在第六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中分別運用了省略號,教師結合省略號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這句話所表達的內容體會作者沒有寫出來的話語,并跟隨作者在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盡情想象。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落實情感目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針對文本內容展開情境補白,將文本的情感展現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表達,從而加速并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望天門山》這首古詩的閱讀指導中,學生對于高度抽象的詩詞內容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對于作者想表達的情感也是一知半解。針對此,教師可以對詩詞進行擴寫,用現代散文的方式展現詩詞的優美意境:楚地的天門山一直以雄奇壯觀著稱。我乘著一葉孤舟順著楚江來到山前,水浩蕩奔流,仿佛是一柄利斧,將天門山從中切斷,犀利的斧鑿成就了天門山的奇景。我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一片神奇壯麗的景觀在眼前展開……這樣的補白,讓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體會詩詞優美、壯闊的意境,理解作者表達出的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情感。
在語文課本中,有的文本在結尾處戛然而止,留下開放性的結局,讓人讀后意猶未盡,浮想聯翩。這是作者創作中“留白”手法的表現,針對這樣的“留白”,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拓寬思維空間,完成“補白”。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素養,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參與文本閱讀,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結尾:“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沒講完,因此,老屋到現在還站在那兒,邊曬太陽,邊聽小蜘蛛講故事。”于是,教師可以順勢引導:“老屋聽故事的過程中會想些什么?它會不會不耐煩?是否還會有其他的動物來求助老屋?老屋最終會不會倒下?如果倒下來,你能想象一下當時的情境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文本情節,展開合理想象,續編故事,拓展文本內容。學生根據問題展開討論,為老屋的結局編創不同的版本,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總之,補白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補白,能夠豐富學生閱讀準備,深化學生閱讀理解,強化學生閱讀體驗,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