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辰 史文爍 趙佳 方修琦
摘 要: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著人類對海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日益增加,國家海洋安全與海洋權益教育的重要性日趨顯現,對此地理學科責無旁貸。傳遞和平開發利用海洋空間資源、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思想是海洋教育的核心任務,本文基于新課程標準對中學地理海洋權益教育的要求,明確我國的基本海洋權益主張、我國海洋權益面臨的挑戰及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保障國家海洋權益的重大意義,并闡述在國家海洋權益教育中應滲透的基本理念,以期為中學地理教育加強海洋權益意識和國家安全觀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海洋權益;中學地理教育;國家安全觀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近年來,具有豐富資源的海洋空間正逐步成為世界各國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海洋權益因關系到國家發展的重要利益也日益受到關注。一個國家要成為海洋強國,不僅需要國家海洋發展戰略,更需要提高國民的海洋素質。因此,有關在中學地理教育中開展國家海洋權益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海洋權益教育的意義
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面臨著更多危機,如人均耕地面積占有量不斷降低,糧食短缺危機逐漸浮現;淡水資源不斷受到污染和流失,人類可用淡水資源愈發短缺;陸地礦產資源隨開采逐漸枯竭;城市人口膨脹,交通日益擁堵,空氣污染加劇……人類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陸地資源和環境問題,這使得世界各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海洋,并在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持下,全面認識、開拓和利用海洋空間。
海洋空間是與陸地空間相對應的空間,對海洋空間的開發實際上是人們對已有陸地空間資源的開發達到極限后尋求的另一條出路。對海洋空間的開發,不僅體現為對三維空間資源,即巨大的連續水體及其上覆的大氣空間和下伏的海洋空間的開發與開拓,更多地表現在對海洋空間內賦存的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將是未來人類獲取食物、礦產等資源的重要場所,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將關系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海洋空間的特殊性,不同主權國家對海洋空間的權益主張存在分歧,遺留了許多有爭議的歷史問題,隨著對海洋空間資源的不斷開拓,相關國家在海洋權益方面爭端不斷。因此,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既要維護海洋領土安全和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權利,又要在注重海洋資源開發的同時,避免因資源開發產生爭端引發國家安全危機。
作為海陸兼備的海洋大國,按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計算,我國目前正處于由“海洋經濟大國”向“海洋經濟強國”邁進的階段。在此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卻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海洋國土安全形勢。國民的海洋素質是衡量能否成為海洋強國的標志之一,但我國的海洋國情教育仍很薄弱,其中關于海洋權益的教育急需正確引導。拓寬中學生的海洋權益國際視野、提高國民的海洋素質是新時代賦予中學地理課程的新使命[1]。
二、中學地理加強國家海洋權益教育的基本內容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版課標”)在前言、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等多個方面對中學地理海洋權益教育做出了具體的內容要求(表1)。因此,中學地理教師應在充分解讀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的國家戰略及面對的國際形勢,在教學中對海洋權益教育進行正確引導,肩負起提升國民海洋素質的時代重任。

為落實課標要求,提高公民的海洋素質,中學地理國家海洋權益教育中要貫徹落實如下基本內容。
1.《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相關規定
海洋國土的范圍不僅包括一國的內水、領海等領土,還包括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該國有管轄權的海域。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規定:內水是領海基線向內陸一側的水域,包括沿海國沿岸的河口、港口、海灣、海峽等;領海為鄰接陸地領土和內水的海域,在群島國的情況下則為群島水域以外鄰接的一定寬度的海域。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最寬不超過12海里;毗連區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海域,其寬度不超過12海里;專屬經濟區是在領海以外并鄰接領海的海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大陸架是領海以外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陸架的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若自然延伸超過200海里,則一般不應超過350海里[3](圖1)。

海域空間示意圖]海洋權益是指國家在海洋上依法享有的政治、經濟、安全等各方面的權利和利益的總稱。《公約》規定一國在海洋國土范圍內主要享有如表2所示的主權和權益。在公海海域,《公約》規定:各國擁有在公海航行、飛越、捕魚、科研、敷設電纜管道和建造國際法所容許的人工島嶼及設施的自由權利[3]。

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1996年批準了《公約》,同時作出了關于我國海疆及海域管理范圍的四點聲明,重申了我國的海洋權益,闡明了我國的海洋主張。①按照《公約》規定,我國享有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的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力。②我國將與海岸相向或相鄰的國家進行協商,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劃定各自的海洋管轄權界限。③我國重申對1992年2月2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第二條所列群島及島嶼的專權,明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我國的陸地領土。④我國重申《公約》中有關領海內無害通過的規定,不妨礙沿海國按其法律規章要求外國軍艦通過領海必須首先得到該國許可或通知該國的權利。聲明的前三條強調了我國與鄰國在劃界時必須考慮的原則,表明中國在遵守《公約》這一國際規則的同時,海洋權益并不受《公約》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國先后頒布或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領海的聲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等法律和聲明,對我國的海洋權益進行主張,并以此為依據對我國的海洋權益進行管理。
3.我國海洋權益面臨的挑戰
(1)部分領海權益受到侵犯。《公約》中確定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律制度,是我國沿海及海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公約》將沿海國的海洋資源及管轄權都擴大到至少200海里,各國因海洋權益主張不同,世界上也出現了大量的權利主張重疊海域,由此加劇了海洋劃界的矛盾。我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由北向南與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國家為鄰。由于海域狹窄與復雜的歷史原因,我國與海上鄰國權利主張重疊的矛盾非常突出,部分領海主權和權益受到侵犯。例如,在黃海和東海,雖然目前我國已和日本等國就部分海洋權益簽訂了協議,但在如釣魚島諸島等權利主張重疊海域,我國的海洋權益仍受到侵犯;與東海海域的海洋權益爭端相比,我國南海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我國是最早開發和利用南海的國家,也是最早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的國家,但目前我國在南海海域面臨著幾十個島礁被鄰國侵占,南海段線內油氣等相關資源被掠奪的現實,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受到極大侵犯。隨著多方區外勢力對我國東海、南海海洋權益爭端問題的介入,我國在主權海域上的權益爭端問題變得愈發復雜。例如,在東海,出于維護美日關系等目的,美國曾在公開場合多次就中日海域爭端問題發表支持日本的言論;有關南海海域的爭端問題本就是涉及多國利益的復雜問題,近些年來,美、日兩國通過與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開展軍事、經濟合作等多種方式插手南海事務,使得南海爭端也變得更加國際化、多邊化。
(2)海上通道安全存在潛在威脅。作為世界貨物進出口貿易排名第一位的國家,我國的進出口貨物均高度依賴海洋運輸通道安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迫切需要確保海上通道的安全,提高國家的戰略縱深。然而,即使是我國領海內的海上通道安全狀況也并不樂觀。例如,我國每年90%以上的進口原油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經南海運輸到全國各地,但南海運輸通道安全除可能因與區域內國家的領海主權爭端而受到影響外,還會受到區域外勢力的干涉,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之中,南海就被其列為要控制的16個海洋咽喉要道之一[4]。此外,我國海洋國土以外的海上通道安全也受到威脅。目前美、日兩國打著“打擊海盜活動”“維護海上航道暢通”的旗號,對馬六甲海峽通航事務多加干涉,一旦馬六甲海峽受其控制,中國的海上運輸要道將被扼制,國家能源安全將因此受到重大影響。
(3)海洋權益管控能力仍需加強。海洋權益管控能力不僅事關國家主權,也關系到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權益。例如,依據《公約》規定,能夠維持人類生存的島嶼可以依法獲得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等國家管轄海域[5],這就意味著對南海諸島的有效管控等同于對其周圍廣闊海域及豐富資源的管控。我國古代受農耕文明思想的影響,加之政治中心距海較遠,對海軍和海洋事業的發展重視程度不足;在近代,我國一直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難局面,無力對海洋領土進行有效的管控。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海洋事業雖迅猛發展,但由于起步較晚、歷史遺留的海洋領土爭議過多等客觀原因,在海洋權益管控方面仍困難重重。近年來,我國海洋權益管控能力雖得到明顯提升,但仍需進一步加強。
4.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開發和利用海洋空間資源對保障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戰略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國家對海洋國土的管控能力,宣誓海洋國土主權,維護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確保海上通道安全,提高戰略縱深;二是通過開發海洋空間資源,增大可利用的國土空間,改善海島與陸地之間的通達性,促進各種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而緩解陸地資源緊缺的情勢,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增強國力,更好地提高國家管控藍色國土的能力,行使并保障國家海洋權益。
三、中學地理加強國家海洋權益教育應樹立的理念
傳遞和平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思想是海洋教育的核心任務。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國家海洋安全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國家海洋權益教育時,還須滲透以下理念。
1.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中國的主權問題永遠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鄧小平先生的這句話對我國永遠是適用的。我國的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在涉及領陸和領海的主權問題上,中國政府寸步不讓。例如,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對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我國不怕有爭議,也愿意在堅守主權底線的前提下,遵守《公約》等國際規定,與鄰國和平協商、解決爭端。對有主權爭議的海域,我國主張在不損害國家主權的前提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2.明確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及對解決海洋爭端的基本主張
作為一個被全世界160余個國家批準的國際法律,《公約》規定了簽約國以及國際組織在海洋上的權利與義務,建立的法律制度是全面管理海洋的國際法依據。中國作為締約國,自簽署《公約》以來,一直是《公約》忠實的執行者和維護者,也始終堅持《公約》,應得到各方善意、全面、完整和準確的解釋及履行,既不可取其所好、棄其所惡,也不能因國而異,采取雙重標準。
針對相關爭端的解決,中國政府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循《公約》的具體規定,和平解決海洋爭端,尊重各國自主選擇和平解決爭端方式的合法權利。例如,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盟各國聯合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積極推進制定“南海行為準則”(以下簡稱“準則”),《宣言》和“準則”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有關爭議,在和平解決有關爭議之前,有關各方可在海洋環保、海上科學研究、海上航行和交通安全、搜尋與救助以及打擊跨國犯罪等方面進行探討并展開合作,這是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基石。
在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我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解決海洋爭端的基本主張以及為推進與落實《公約》《宣言》和“準則”等所付出的努力,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樹立全球意識,避免形成狹隘的民族主義。
3.通過推進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增強維護海洋權益的能力
在當今形勢下,一個國家除了通過巡航、管轄等傳統方式維護海洋權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開發海洋空間資源,增強維護海洋權益的能力。例如,我國利用陸域吹填工程將永暑礁改造成為永暑島,使我國能夠對南海地區南部的南沙群島進行有效管控,強化了我國在南海海域的主權,大大增強南海海島安全的保障能力和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從而更好地維護了國家海洋領土安全和海洋權益。
4.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同時應避免單邊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向世界明確提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接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6]。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處理任何國際事務都應該在保證各方平等對話的前提下進行。我國在解決歷史遺留的海洋國土爭議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過程中,既要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又要避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合理關切別國訴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例如,在南海問題上我國一貫主張應堅持域內問題域內國家協商解決,認為應加強溝通協調,妥善管控分歧,共同維護南海和平安寧。這其中既包括對他國單邊主義舉措的抵制和反對,也包括對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局觀的自我要求。
在當前他國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趨勢抬頭的國際形勢下,教師應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關切各國發展,以開放包容的視角和思想看待國際問題和政府決策,要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觀,切記避免偏激思維的局限。
隨著人類對海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日益增加,國家海洋安全與海洋權益教育的重要性日趨顯現,維護海洋權益、進行海洋權益教育對于國家發展具有愈發重要的戰略意義。
海洋空間不同于陸地空間,對海洋權益的理解需要突破以往對陸地領土的認識,正確講解《公約》《宣言》等國際規則,結合國際和國內形勢,充分認識我國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
為落實新2017版課標對中學地理海洋權益教育的具體要求,提高國民的海洋素質,在國家海洋權益教育中,教師應在充分解讀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實例,講解《公約》等國際規則中有關海洋權益規定的基本常識,明確當前我國海洋權益面臨的嚴峻挑戰,準確傳達中國對海洋主權問題不可談判的基本立場、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的權利和義務及對解決海洋爭端的基本主張、通過推進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增強維護海洋權益能力的重要性及在維護中國海洋國土安全的同時避免單邊主義等理念,培養學生全面、客觀、科學的海洋安全觀。
參考文獻:
[1] 朱雪梅,張延福,陳冉.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趨向思考[J].地理教育,2019(11):4-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聯合國第三次海洋法會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4] 陳萬平.我國海洋權益的現狀與維護海洋權益的策略[J].太平洋學報,2009(05):68-72.
[5] 薛桂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體制下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對策建議[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18-21.
[6] 新華社網.習近平集體會見出席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外方代表團團長[EB/OL].(2019-04-23)[2021-03-0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4/23/c_1124404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