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 張曉瑜 伍盈 林杉杉 何慧纖
摘 要:海洋自然與人文資源是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教育資源,開展海洋科普教育對中小學生從小樹立保護海洋的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研學旅行的綜合性課程屬性決定了其在海洋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海洋研學旅行教育的重要性, 重點從課程“五育”目標確立、課程內容優化設計、知行合一推進課程實施以及課程的科學評價等方面探索海洋主題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海洋;主題研學旅行;課程開發
目前,我國正實施“走向深藍”戰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從娃娃抓起”開展海洋科普教育,讓學生認識海洋生命和樹立保護海洋意識尤為必要。隨著2014 年《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以及 2016 年《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等文件的下發,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研學旅行。研學旅行是“學”與“行”相結合的學習,具有集體性、綜合性、開放性、自主性、體驗性、研究性等特點[1],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通過研學旅行的方式開展海洋科普教育,讓中小學生從小樹立保護海洋的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結合溫州市極地海洋館的資源特色,對研學旅行的課程開發進行研究與分析,提出構建海洋主題研學旅行課程的思路,為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和實踐應用提供參考。
一、五育結合確立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的核心,它影響著課程教材的選擇、課程資源的組織、課程方案的制定以及課程實施與評價[2]。溫州極地海洋世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課程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積極尋求課程目標與五育的結合,圍繞走進海洋、探索海洋和保護海洋三大主題,確立以海養德、以海展智、以海健體、以海育美、以海促勞的課程目標,致力于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1.以海養德
中小學生正處于品德發展的關鍵期,因此,要將德育置于教育的“基點”。針對該階段的學生進行適當的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其逐步形成對人、事、物的正確態度。通過學習海洋特色研學活動課程,學生的移情心理和生命意識得到培養和強化,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保護海洋的重要意識。
2.以海展智
知識是教育的主要內容,海洋館的天然資源帶來深刻的知識體驗。學生的認知不僅要在書本中重構,更需要在實踐中深化,因此,研學旅行既是拓寬學生知識的方式,更是踐行“做中學,學中做”的途徑。學生通過觀察海洋生物的特征、學習新的海洋知識,培養科學意識,促進認知的發展。
3.以海健體
研學課程作為走出去的動態課程,可以促使身心的雙重發展。研學課程開發也應注重體育元素的引入,“知”“行”合一的深入實踐將是踐行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3]。通過體驗海洋館內已開發的體育類研學課程,學生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提升對運動的熱愛。
4.以海育美
中國人的旅游審美意識很早就出現,孔子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比德之說,儒家思想中君子游山賞水,不僅僅是簡單的身心感官的放松休憩,而是要從山水中貫徹審美教育,從而達到塑造心靈美德的目的[4]。海洋世界是藝術的世界,學生身處其中,用感官去體會海洋館內色、線、形的豐富變化,在美的熏陶下,不僅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悅,還可以思考海洋館各種場景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美學旨趣和價值。
5.以海促勞
當前黨和國家十分關注勞動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5]。因此,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重視勞動意識和技能的培養。溫州極地海洋研學課程通過設計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成就感,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
二、優化設計課程內容
在海洋研學課程中,基于海洋館自身資源以及相關資源,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貫徹課程內容本土化、融合化、層級化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土優勢,聯系書本與實際,順應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將五育融合于各個課程板塊中,發揮課程的五育價值。
1.深入分析資源,尋求課程內容本土化
采用SWOT分析法,對溫州極地海洋館的資源進行深入分析,該館資源優勢明顯,具備地理優勢、平臺優勢、資源技術優勢和文化優勢。首先,當地依托國家4A級景區溫州樂園,依靠大羅山景區,依偎溫瑞塘河,地理優勢明顯。其次,溫州極地海洋館于2020年6月13日成為溫州市甌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基地,2020年8月成為溫州市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國家及地方政府對研學旅行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具有平臺優勢。再次,場館內分為八大主題展示區和100多個觀賞點,生物1 000多種,魚類近2萬尾。除此之外,館內還有科普實驗室和一些海洋科普設施,優質的硬條件可以滿足學生的研學需求,資源和技術優勢明顯。最后,當地具有豐富的海洋、魚類、標本資源,并且鄰近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溫州大學附屬學校,文化氛圍濃厚,是集海洋魚文化、溫州“地域”文化為一體的新型研學旅行基地。
在深入剖析溫州極地海洋館現有資源特色的基礎上,可嘗試將溫州海洋文化和溫州本土文化結合,挖掘資源特色并與溫州甌海當地本土資源整合,實現課程的本土化,如課程中除了向學生介紹海洋生物、科普海洋知識等內容外,還可以整合溫州相關的海洋文化,如魚拓、米塑以及溫州洞頭的貝雕、漁民畫、貝殼舞等代代相傳的民俗文化資源,打造集地方文化、海洋文化展示與保護為一體的研學課程。
2.連貫校內外,力求課程內容融合化
研學旅行不是以書本為世界,而是以世界為書本[6]。研學旅行課程應該充當學科知識之間互通整合的橋梁,使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實現書本知識和真實生活的深度融合。因此,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時要促進海洋館課程內容與學校知識的內外聯通,讓學生在動態和變化的情境中積極觀察并努力探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課程內容設計時,溫州極地海洋世界研學課程可依據現有的豐富資源和設施將研學課程內容與學校育人目標和教學內容相融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溫州極地海洋館研學課程利用科學知識進行海洋實驗;利用語文知識編寫海洋保護標語或者完成關于描述海洋生物的小作文以及進行有關海洋的成語競賽;利用數學和科學知識完成實驗統計表,得出相關結論;利用生物知識了解海洋生物的特點、生長習性等知識,幫助學生明確海洋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形成保護海洋的意識,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等。
3.順應身心規律,實現課程內容層級化
研學課程要主題化、模塊化、序列化地整體規劃,使研學課程校本體系化。結合課程教學、地域特色、學生興趣、學校優勢等生成眾多研學主題后,要對主題進行歸類梳理,歸入相應的主題模塊。此外,與主題模塊相對應的課程應該體現出序列性和連續性,既有分學段課程、又要有跨學段課程[6]。溫州極地海洋世界致力于青少年的海洋研學教育實踐課程開發,在課程設計上可順應學生身心特點,設計適應幼兒園、小學低段、小學高段的研學課程,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研學需求。此外,結合場館資源,開發“走進海洋”“探索海洋”和“保護海洋”三大主題課程,其下包含八項研學項目及不同的任務。在內容設計中,為促進學生在研學過程中綜合素養的提升,積極尋求八大項目內容與五育目標的融合,比如以培養移情心理和生命意識為目標,開展保護海洋的德育;以掌握海洋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為目標,開展求知與尋真的智育;以體驗海底神游、水中競技為目標,開展強身與健美的體育;以欣賞人魚形體、品味海洋魅力為目標,開展體驗與感受的美育;以制作海洋展品、實踐創作為目標,開展創新與踐行的勞育。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實現不同課程內容之間層層遞進又聯袂貫通,其具體課程內容如表1所示。
三、知行結合實施課程
1.創新課程實施方式
從價值取向來看,研學旅行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通過旅行為學生營造實踐情境,引導他們面對各種現實問題,主動探索、發現、體驗,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7]。溫州極地海洋研學課程以研學手冊為導引,三大主題課程采用項目化學習的形式,整個研學過程以任務為驅動,積極創新實施方式,落實課程實施與五育培養的發展點,在課程實施中,基于問題的跨學科學習內容包含各門課程的育人價值,幫助學生在自學、討論、分享中掌握多學科知識,促進學生智育發展;在觀察、體驗、訪問中加強學生的審美塑造;在交流、研究、制作中進行創造性勞動;在競賽比拼中開展體育競技;在人際交往、團隊活動、反思評價中內化社會道德準則,發展完善品德。
2.統籌兼顧實施過程
研學旅行活動的實施應該是行前有計劃、行中有探究、行后有反思[7]。溫州極地海洋課程基于“走進海洋”“探索海洋”“保護海洋” 三大主題的課程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把整個研學課程分為研學準備、研學實施、研學總結三個階段,即行前課程、行中課程、行后課程,其大致內容如下。
(1)行前啟動課程。進行知識庫學習和交流、研學手冊知識探究以及相關安全教育;確立活動目標,4~6人為一學習小組,小組提出項目研究問題;師生探討項目研究方法,制定學習方案及任務。
(2)行中跟進課程。采用詢問、督促、指導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和個人自主實踐,通過多種活動方式完成真實情境的任務體驗;教師引導學生獲取資料,主動開展觀察、體驗、制作、探究、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研學活動。
(3)行后反思課程。以研學導師評價、個人評價和小組評價、家長評價等多方評價結合的方式開展行后反思,對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和結束后的表現進行評價總結。
四、科學評價研學效果
1.評價方式多樣化
研學旅行課程的流動性、參與性、情境性和體驗性決定其與傳統課堂有所不同,因此研學課程評價設計不同于傳統的單一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要考慮在實踐過程中的體驗性與積極性”[8]。溫州極地海洋研學課程在評價設計中注重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同時注重過程和結果彼此關照。比如每個主題課程完成后會有相應的個人總評分卡(表2)
2.評價主體多元化
研學旅行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其評價方式不能落入傳統應試教育中“教師一手包辦”的窠臼,在評價時為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還需要多方參與,將評價主體拓展為學生、教師、家長、研學導師、教官、營地管理員等多方參與的模式,保證評價的公平性、真實性和全面性,其中鼓勵學生做自我評價。如在溫州極地海洋課程中每個小項目結束后會有活動小結,學生需要完成該項目中“我的體會是什么”“我對自己表現的評價是什么”“我對我們小組成員表現的評價是什么”等內容,以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不斷反思自身和小組在研學過程中的表現。
3.評價內容多維度
研學旅行課程采取走出學校課堂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研學課程要采用多維評價視角,從德智體美勞多角度出發,評價內容針對不同研學任務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制作類研學活動關注的是勞育的目標,側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查,而體驗類、儀式類研學活動的關注點側重于學生智育和德育的發展,注重對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程度、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考查;觀賞類的研學活動側重學生美育的培養,注重學生在觀賞過程中的感受和鑒賞能力的考查;競賽類研學活動注重學生體育的發展,側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特長等方面的考查。總而言之,研學課程評價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出發,綜合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給予學生比較客觀和準確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李永生.學生研學旅行實踐的理論考察[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5):5-15.
[2] 楊德軍,王禹蘇.當前研學旅行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管理,2019(07):12-14.
[3] 宋靚雯,劉璐.核心素養背景下體育研學旅行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20,39(06):18-20(30).
[4] 沈士明.美學文化教育視閾下研學旅行的開發研究[J].漢字文化,2020(23):163-164.
[5]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8-9-11(01).
[6] 曲小毅.研學旅行課程化的路徑探討[J].教學與管理,2020(06):44-46.
[7] 楊德軍,王禹蘇.當前研學旅行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管理,2019(07):12-14.
[8] 謝妙嫻,郭程軒,莊惠芬.讓文化遺產研學旅行助力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J].地理教育,2018(1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