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
摘 要:“關鍵能力”是“四層”中重要的“一層”。將能力作為高考考查的重點不僅符合高考的客觀實際,也是銜接高考經過長期實踐所確立的“能力立意”命題理念的重要途徑。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養,以高考地理試題為例,嘗試提出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的內涵、考查路徑及方式,進而提出科學的備考策略。
關鍵詞:地理學科,關鍵能力;實施路徑;備考策略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構建了“一核四層四翼”評價體系,其中“四層”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問題,“四層”中的“關鍵能力”是重要的“一層”。
將能力作為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不僅符合高考的客觀實際,也是銜接高考經過長期實踐所確立的“能力立意”命題理念的重要途徑,同時還可以與基于“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新時代高考命題工作有效連接,確保新時代高考“四層”考查內容能落到實處,從根本上實現其考查效果。從“四層”考查內容的外在顯性效果來看,關鍵能力是非常直觀和明顯的。將關鍵能力作為“四層”考查內容的重心,是推進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測量學的規律性要求[1]。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基于學科素養導向的關鍵能力也有所差異。就地理學科而言,它有著分別對應的地理能力。與“知識獲取能力群”對應的是“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群”對應的是“地理建模能力”;與“思維認知能力群”對應的是“描述和闡釋能力及論證和探討能力”。
高考評價體系旨在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獲取解讀信息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或表達獨特的見解(描述和闡釋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事物的能力),這是對“關鍵能力”最直觀的考查。本文以地理學科為例,嘗試提出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的內涵、考查路徑及方式,進而提出科學的備考策略。
一、高考考查的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的內涵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關鍵能力,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是學習者適應時代要求并支撐其終身發展的能力,是培育核心價值、發展學科素養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地理學科考查的關鍵能力應包括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1]。簡而言之,地理學科關鍵能力是指面對地理問題情境時,高質量地認識、分析與解決地理問題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以上三項能力層層遞進,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法寶。
二、高考地理學科關鍵能力考查的路徑及方式
高考地理學科關鍵能力的考查符合“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在情境設置及問題設計時充分融合關鍵能力,在高考中滲透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考查,基于學科素養導向,突出信息整理、語言表達、辯證思維等,以應用情境為參照物,將地理關鍵能力解構為地理工具運用、特征概括、差異比較、綜合分析與關系推理等[2]。
1.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它是指發現地理信息(即地理試題中文字、圖表、數據、分值等蘊含的信息),判斷地理信息的屬性(顯性、隱性信息)及重要程度,進而對地理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并提取有效信息的過程。獲取解讀信息是考生在緊張的考試氛圍中跳出情境、解決問題的重要一環,是解決探究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對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進行考查時,高考地理試題往往在材料中提供豐富的或圖、或表、或文字及數字、或兼而有之,甚至在設問中涉及一定量的地理信息。
高考試題中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特點:①來源廣泛,來源于或論文、或新聞、或期刊雜志等教材之外的信息;②基本遵循無圖不成題的原則,多以圖表形式提供信息;③創新情境化信息;④提供不完整的信息;⑤提供組合信息;⑥逐步給出信息。
近年來高考試題提供以下幾種常見的地理信息:①空間信息,如點、線、面、地點、區域、全球位置、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②時間信息,如某一時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時間段等;③屬性信息,如地形、地貌、巖石、天氣、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農業、工業、城市、人口等;④其他信息,如地理事物的數量、質量、結構、聯系,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等信息。
例1.(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第4~6題)為獲得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效果,我國東北平原的某城市對一居住區進行了相應的建筑布局規劃,規劃建筑物為高層(7層以上)和多層(7層或以下)。圖1示意在該居住區內規劃的兩個居住片區、道路、出入口及當地盛行風向。據此完成4~6題。
4. 下列建筑布局中,適合居住片區Ⅱ的是
[②橫向錯列排布][③自由排布][①并列排布][④縱向錯列排布]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相對居住片區Ⅱ,居住片區I的建筑布局宜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層建筑為主 ④以多層建筑為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該居住區出入口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避開
A. 春季盛行風 B. 夏季盛行風
C. 秋季盛行風 D. 冬季盛行風
參考答案:4. B? ?5. A? ?6. D
該組試題情境設置巧妙,融合了時空信息、屬性信息等,大量信息蘊藏于圖片與文字中,盡顯對考生獲取解讀信息能力的考查,考生只有熟練辨別有效信息并解讀恰當,方能對接必備知識,化解難題。在情境設置時提供了豐富的地理信息:空間信息——位置(中國、東北平原),屬性信息——氣候(冬夏季風、風頻圖)、道路、出入口等。信息的展示形式主要有圖片(其中示意圖5幅,風向玫瑰圖1幅)和文字,圖文并茂,絕無雜陳冗長之嫌。
2.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描述地理事物是指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過程與聯系,闡釋地理事物是指對地理事物的特征、過程與聯系進行說明和解釋[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即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和發展變化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規范、完整地使用地理學科語言正確地解讀地理圖表,辯證地看待事物和現象,進行正確的地理表述,準確解釋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并通過邏輯嚴密的綜合分析,基于所學知識,使用簡潔而規范的語言文字解答綜合題。
高考試題往往選擇地貌、地形、地勢、水文、水系、氣候(氣溫、降水)、人口、城市分布、工業農業結構、地質作用過程和某種地貌的形成過程等考查考生的該項能力。
例2.(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第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圖2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從板塊運動的角度解釋圖示區域斷裂發育的原因。
(2)簡述圖示區域河流多沿斷裂分布的原因。
(3)說明圖示區域金礦石出露較多的原因。
(4)說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
參考答案:(1)受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擠壓的影響。圖示區域處于從青藏高原(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向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地帶,構造運動活躍。板塊(地殼)運動的壓力超過這里巖石的承受能力,斷裂發育? ?(2)斷裂沿線巖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蝕,發育河流? ?(3)金礦與斷裂空間分布一致。圖示區域山高谷深(地殼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巖層較多,金礦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較多,金礦石出露的空間范圍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兩岸出露的金礦石,在外力作用下風化,或崩塌、破碎,隨流水進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運能力強,磨蝕礦石,使礦石進一步破碎。當河流流速減小時,河水挾帶的金在河床不斷沉積、富集,形成沙金。
該試題屬于地理過程類試題,主要考查學生辨識過程順序、分析過程成因的能力,突出考查學生讀圖析圖水平,即從試題所給圖表中獲取相關信息并對其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該試題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暗藏玄機。試題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地理信息。通過提供區域圖,同時也是一幅等高線地形圖,考查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貌的成因、金沙江中沙金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隱含考查了水文水系及地形地質等特征。對地理事物間的關聯性(板塊運動—斷裂—河流—礦產出露)、地質作用的過程(礦石—外力作用—流水搬運、磨蝕—沉積、富集)考查得淋漓盡致,以時空綜合的地理視角考查地理事象的變化及成因,關注了考生的過程分析和邏輯推理能力。指令詞用到了“解釋”“簡述”“說明”等,中心詞主要是“原因”“過程”,考查方向明確,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綜合思維的考查要求較高。
例3.(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Ⅲ卷第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烏素沙地中流動沙地、固定沙地與湖泊、河流、沼澤等景觀并存。上述景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可發生轉化。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湖沼面積減小。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某科研團隊調查1萬年以來毛烏素沙地東南部湖沼沉積和風沙沉積數量的變化,結果如圖3所示。圖4示意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氣溫、降水的變化。
(1)分別簡述圖3所示Ⅰ、Ⅱ、Ⅲ三個階段湖沼面積和風沙活動的變化特征,并歸納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的關系。
(2)說明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積減小,試對此做出合理解釋。
參考答案:(1)Ⅰ階段湖沼面積有所擴大,風沙活動波動中略有減弱;Ⅱ階段湖沼面積達到最大(極盛),風沙活動先弱后強;Ⅲ階段湖沼面積驟減,風沙活動劇烈波動,增強。湖沼面積與風沙活動此消彼長? ?(2)氣溫無明顯變化趨勢,降水呈波動增加,有利于當地植被生長,流動沙丘(地)趨于固定? ?(3)人類活動強度增加,生產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導致蒸發(騰)增加,地表水減少。
該試題以地理學術情境為依托,取材《中國沙漠》的《1898/2014年毛烏素沙地湖泊面積》一文,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學術研究狀態中,利用地理學的學科思維解答問題。具體以毛烏素沙地的環境演變為背景(屬于典型的地理過程類試題),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景觀形成的原因,基于其變化特征和原因推測變化趨勢??忌仨毧茖W地解讀圖表、文字,對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要素綜合)進行規范描述,對成因進行科學分析(地方綜合),對地理事物的演變(時空綜合)進行嚴密推理。指令詞用到了“簡述”“歸納”“說明”“解釋”等,中心詞主要是“特征”“關系”“原因”等,突出考查考生對特征類、成因類問題答題技巧的掌握情況。
3.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
它是指綜合運用已有地理知識和方法,根據試題的情境材料論證地理問題,對地理現象與問題形成自己的判斷與觀點[3]。論證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學科知識的總體把握程度;二是答案組織的邏輯性和層次性。而探討則是對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探討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立論的過程,即對某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考試過程中,探討實質上也表現為一種態度,是對未知問題研究的欲望,或是對某些結論性問題勇于提出批判或新的假設。論證和探討問題的前提是科學地發現地理問題,該項能力首先要求考生從地理學的視角發現具有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針對存在的爭議提出合理化意見。目前,高考試題命制還沒有完全實施這一高難度考查方式,主要是命題者拋出看似矛盾的兩個問題讓考生進行思考,并從其中一個角度出發“自圓其說”。即考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提出的問題做出較合理的判斷,運用所學知識對相關問題進行充分論證或深入探究,從而形成合乎邏輯、客觀理性的結論。
例4.(2020年高考全國文綜Ⅲ卷第37題第4小題)近些年來,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有人認為“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你是否贊同?表明你的態度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贊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趨向濕潤,自然條件改善,流動沙地逐漸固定;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植樹造林及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沙地景觀最終消失。反對理由:沙地是一種自然景觀,1萬年以來,盡管氣候波動變化,但這里沙地與湖沼景觀共存(目前雖然偏濕潤,可能過些年偏干旱;該沙地東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較少);過度綠化(農業發展和植樹造林)使得蒸騰量大增,會加重區域的干旱程度,導致風沙活動加強。
試題采用開放題型引導學生對支撐結論的前提條件和得出結論的過程進行反思,彰顯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意圖。此類試題一般是支持或者反對,贊同或不贊同,只要理由合理充分即能得分,對必備知識的掌握以及邏輯思維的縝密性、語言的規范表達要求較高。該設問從“人地關系”的角度提出一個探究話題,考生必須在充分獲取解讀信息后,調用自己儲備的必備知識,表明觀點,然后運用規范性語言,動用邏輯思維,論證觀點的正確性。
三、備考策略
1.貫穿始終,培養與提升能力
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4],高考備考中的關鍵能力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地落實,貫穿始終地執行。無論是平時備課、上課、作業批改,還是習題的選取與命制等都需要做好精心、精細化的指導與落實。除了平常狠抓信息的提取與解讀能力外,對地理事物的特征、過程、聯系等精準描述及闡釋的能力,對地理成因及影響的全面論證與科學探討能力等,皆要分階段專項訓練、系統提高。
2.創設新情境,滲透關鍵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結構不良的問題情境加以關注。結構不良的問題具有以下特點:和具體的情境有密切聯系;問題的起始條件不充分、目標狀態不清晰以及其中用于解決問題的概念、規則、原理等也不明確;存在多種解決方案和評價標準;答案存在多樣性、開放性等。通過選取與解決不良結構的問題,能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具體情境相結合,主觀知識與客觀環境相融合,學以致用,加深學生對真實情境的體驗,進而促進高階知識的生成與進階思維的發展[5]。
情境創設要基于生活實際,接近真實情境;要緊扣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要與學生水平相適應,符合最近發展區要求;能引起認知沖突,激發積極思維;能夠融入情感,激發內在動機;要有形象性、具體性、探究性和可感知性。教師要多閱讀與地理有關的期刊和雜志,搜集并研究論文,多關注新聞,通過情境材料呈現不同的信息,包括圖表、文字等,引導學生從其分布、特征、變化、成因、發展、問題、影響、應對等角度全面剖析,可采用板演、落實到筆記上等方式,強化其信息獲取與解讀能力,規范其語言表達能力即描述和闡釋能力,引導其構建系統的、從低階到高階的問題思維鏈,逐步提升其應對技巧。
3.科學引導,注重規范選題與設計
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圖片、表格、文字”“活動”“知識窗”等信息,教師可自主設計具有思維含量的探究問題,問題設計要具有層次性、邏輯性,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遵循高考命題的原則——主題情境、小切口、縱深入,落實素養要求。日常測試中,試題選取更要精益求精,盡量選取信息量豐富,設問科學合理的試題,答案盡量精煉規范,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
4.具體實施策略
(1)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培養策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思維路徑如圖5所示。
“息”從“文”中出。試題一般都提供豐富的文字材料。在閱讀時,首先要將文字材料快速、認真地瀏覽一遍,并在試卷上標注(采用圈、點、勾、畫等方式)關鍵信息;其次,讀設問,弄清設問中所考查的必備知識點,調用相關知識,對接材料中的相關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與圖示及設問相結合,為解答試題做好準備。
“信”從“圖”中來。地理圖像承載著大量的地理信息,這就要求考生在短時間內分清主次,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然后再按設問的要求進行分析、解讀。解答地理試題的關鍵是會讀圖、讀懂圖。不同的圖有不同的特征,要遵循各種地圖的讀圖方法和技巧,一般讀圖離不開如下步驟:①看圖名和圖例;②看坐標和注記;③分析趨勢和聯系。
“設問”出信息。設問是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明確試題要求和命題者考查意圖的重要依據。設問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因此,需讀懂關鍵詞,明確蘊含的各項信息,如時間、空間、過程與聯系、原因與措施等限制性要求。解題時一定要認真閱讀設問,把握其“指向性”,進而有的放矢,規范答題。
“答案”蘊信息。無論選擇題還是綜合題,在設問時各題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構建前后試題之間的聯系非常重要。一般來說,選擇題的題干本身就提供了四個思維角度,考生可結合其他信息推測正確答案。綜合題的小題設問往往也是在縱深挖掘方面設置問題的思考點,具有思維上的連貫性。抓住這個特點,縱深周全思考,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概念”巧辨析,正確獲信息。正確地辨析概念是正確獲取信息的前提。概念教學常見的方法主要有對比法、類比法、列表法、討論分析法等方法。只有掌握了重要概念、原理,才能形成與地理信息之間的恰當關聯性,學生在遇到新情境時,才能從容應對。
(2)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策略。包括以下兩方面。
把握特征,掌握原理和規律是描述和闡釋事物的前提與關鍵。地理現象不僅錯綜復雜,同時也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我們必須把握其主要特征,以不變應萬變,掌握其基本規律和原理,才能正確表達,并準確描述和闡釋其特征。對于特征類試題,要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先逐步形成模板,再在熟練的基礎之上打破模板,即處理好“建?!迸c“破模”的關系,以實現靈活運用,恰當變通。對于原理和規律的突破與把握,建議一般采用以下環節來實現:看一看(觀微課)→說一說(說過程、談原理、總結規律)→畫一畫(板演)→練一練(限時訓練)。
做好“四化”,這是描述和闡釋的重要要求?!八幕敝饕切g語化、要點化、邏輯化、序列化。準確的語言文字描述是高考的必勝法寶,答題時應規范使用地理學科術語,表達術語化。答案要全面、要點化,語言表述要條理清晰、重點突出,講究邏輯性。要以必備知識為依據,建構清晰的思維鏈條:由因到果(果→因)、由大到小、由前到后、由現象到本質等環環相扣、層層分析,將要點整理成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論述。對原理規律的描述要注重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過程,正確闡釋地理事物規律。學會分析,在頭腦中將地理事物分解為各個屬性、部分和方面,從眾多的地理概念、地理信息中通過分析決定取舍,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再通過綜合歸納、概括的思維過程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精確的描述和闡釋。
以例3為例,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的具體實施策略如表1~表3所示。
(3)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
揣摩意圖,明確答題要求。論證過程中要在審題、答題初始就能明確題目設計的意圖,把握切入角度,掌握論證和探究力度。利用高考地理真題幫助學生熟悉試題的考查要求和答題規范,熟練掌握高考地理試題的設計意圖、設問角度、呈現形式。
夯實基礎,吃透原理規律。①論證問題的基本要求。用確切的地理事物或規律推測尚不明確的事物與規律;用已知的事物或規律推測未知;由較低層次的事物或者規律來說明較高層次的問題。②論證的表現。重點在透徹地分析原理,而分析原理必須先明確原理。地理必備知識是論證地理問題的基礎和依據。只有牢牢抓住地理事象的本質特征,才能做到論證的游刃有余。正確地掌握系統地理與區域地理等所涉及的基本觀點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因地因時制宜的觀點、方法,才能科學地分析現實生活或生產中的地理現象,對地理問題形成綜合評價。
先“亮劍”——明確觀點,再“論劍”——要求表述清晰,邏輯嚴密?!傲羷Α保好鎸Υ祟悊栴},必須先闡明自己的觀點,是非分明,避免模棱兩可;選取自己的擅長之處,不可隨意為之,以提高答題的準確率?!罢搫Α保涸谡撟C自己的觀點時,能夠運用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分析方法,要求思路清晰、表達完整、邏輯性強。要“緊扣題意”,依據分析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論點、論據相統一,與所學必備知識有機結合,學會執因索果、執果索因,遵循一果一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多因等分析相關問題。以例4為例,首先應表明觀點——“亮劍”?;蛸澩蚍磳Γ訇U釋理由。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必須依靠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梢詮淖匀缓腿藶閮蓚€角度組織答案。①若贊同,自然角度:結合材料,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趨向濕潤,自然條件改善,流動沙地逐漸固定。人為角度: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植樹造林及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植被成活率提高,植被覆蓋率上升,沙地景觀最終消失,故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②若反對,自然角度:用辯證的發展視角來說明。雖然目前降水增多是事實,但從長遠來看,也可能會偏干旱。整個區域降水分布不均,東南多、西北少。人為角度:農業發展和植樹造林使得植被覆蓋率提高,過度綠化使蒸騰量大增,加重區域的干旱程度,導致風沙活動加強,故毛烏素沙地不會消失。
(本文為相煒地理研究室團隊成果之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陳詩吉.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試題考查方式探析——以2020年高考全國卷地理試題為例[J].地理教學,2021(03):56-60.
[3] 史辰羲.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地理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65-70.
[4]唐永強,劉樹材,陳延松.高考評價體系下地理學科素養考查路徑及備考策略[J].地理教育,2021(06):24-31.
[5] 李勤福. 高考地理試題結構不良問題探究[J].考試周刊,2019(5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