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瑞娟
摘要:目的:有針對性的探究認知行為法在重癥監護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對象選自于我院在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階段內接收的70例重癥監護患者,對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是以對照組為基礎進一步融入認知行為法護理模式,然后對兩組患者護理成效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針對重癥監護患者進行護理管理的過程中,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有效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的認知行為法護理手段,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患者的依從性,使其護理滿意程度和治療有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因此這種方法為患者的疾病康復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有推廣和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認知行為法;重癥監護患者;應用價值
引言
針對重癥監護患者來說,其病情十分危重,且有著特別多的風險因素或者安全隱患,因此要高度重視此類患者的生命安全,確保患者得到高質量的護理管理,在認知行為等相關方面都要有效加強,實現針對性的護理干預,確保患者密切配合,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其依從性,這樣才能進一步有效促進醫護工作順利推進,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有更加明顯的護理成效。在具體的護理過程中,需要充分推行認知行為法,通過切實有效的認知干預和行為干預,確保重癥監護患者在醫護的過程中可以明確自身的認知或者行為方面的錯誤,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對于自我防護和疾病知識、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都有明確的認知和理解,從而養成健康良好的認知和行為習慣,這樣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程度,為其病情的有效恢復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我院在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這個階段收治的70例重癥監護患者進行研究,重點探討認知行為法對于該類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情況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時間段選在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所涉及的研究對象有70例,是我院在此階段接收的重癥監護患者,在患者中有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21-77,平均年齡(45.24±2.56)歲。其中,有30例是重癥心內科疾病患者,有20例是重癥胰腺炎患者,有10例是急性呼吸衰竭,有10例患者是其他疾病類型。結合護理方法的不同對于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患者35例,對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進行對比,未發現統計學差異,P值小于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針對對照組患者來說,采取的是常規護理模式,注重觀察和分析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各項指標、參數等進行嚴格的檢測,以檢測結果為基準,進行相對應的護理管理。
1.2.2觀察組
針對該組患者而言,是以對照組為基礎切實融入認知行為法干預模式,確保兩者實現有機結合,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之有效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主要把握以下幾方面內容:
(1)重癥疾病知識認知護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與其進行密切的溝通和交流,把握患者的疾病知識認知情況,然后,確保患者對于自身的疾病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對于疾病的發生特點、發展規律以及護理要點、注意事項以及預后情況等,進行全面細致的講解和分析,可以有效通過知識講座以及視頻播放、健康手冊宣傳等相關方式,確保重癥監護患者能夠充分了解相關內容,并且在內心層面高度重視護理管理的相關內容,為自身疾病的康復和護理工作的有序推進提供必要的保障。
(2)行為護理干預。①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針對重癥監護患者而言,在內心層面會產生巨大的恐懼、擔憂等負面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充分明確患者的心理動態和真實想法,然后進行行之有效的心理護理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成功案例進行講解,使患者可以樹立治愈的信心,同時對患者的抱怨或者訴求,要充分明確,對其精神狀態進行著重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效通過呼吸放松法和音樂療法等等使患者焦慮不安的情緒得到緩解,有健康向上的心態,對于護理管理工作有比較大的配合度,提升其治療的依從性和配合程度。 ②做好正確科學的飲食指導護理。在行為方面著重做好飲食方面的引導和護理干預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內容,要引導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飲食,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健康觀念。在飲食的過程中要少食多餐,避免生冷刺激的食物,低鹽低脂。③做好排便管理工作。針對重癥監護患者而言,通常情況下要進行臥床休養,此類情況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便秘,便秘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患者的血壓升高,使心臟的負荷進一步增加,甚至可能誘發心肌梗塞以及心絞痛等方面的問題。
1.3觀察標準
對于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情況進行對比。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的檢驗,計量數據施行t檢驗處理、x2處理計數數據;P<0.05表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97.14%、94.29%和0,對照組分別為82.86%、80%、11.43%,由此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認知和行為護理干預模式在重癥監護患者的護理管理過程中進一步有效融入和應用,這樣可以更有效的糾正患者可能出現的錯誤認知或者錯誤觀念,使其對自身的疾病知識、治療和護理等相關內容有更加正確的理解和認知,進而在實際行為中可以進一步有效實現自我防護,對于各類行為進行更有效的規范和優化,進而體現出應有的護理效果。與此同時,進一步有效加強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有效融合,同步推進,這樣可以引導患者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對于各類醫護管理工作有更大的配合程度,以此在飲食,運動,睡眠等方面進一步持續穩定的增強,肢體功能和身體健康水平有進一步的改善,這樣可以為其治療進程的加快提供必要的條件,免疫力進一步增強,因此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和治療總有效率。
4結論
通過本研究顯示,在護理重癥監護患者的過程中,切實有效的落實認知加之行為法護理教育模式,這樣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護理的依從性和配合程度,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一步提升,有效避免或者減少不良反應,因此這種方法可以更加廣泛的應用,有推廣和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高慧麗.護理干預對心內科住院患者安全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6(76):314.
[2]石麗華,余鳳嫦,陳紅敏,許曉雙,侯春艷.認知和行為護理干預對心內科病人服藥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全科護理,2016,14(06):605-607.
[3]孫秀紅.心內科住院患者服藥依從性的調查分析[J].河北醫藥,2020,35(06):92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