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建英 郭義城
摘要:包蟲病是較為常見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對人體造成危害較大,治療方式主要依靠手術切除病灶,但是病灶很難切除干凈,容易防腐,導致致畸、致殘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包蟲能夠寄生在人體各個部位,主要以肝包蟲較常見,其次是肺包蟲和骨包蟲。骨包蟲的誤診和漏診率極高。
關鍵詞:左大腿包蟲;診斷;治療方式
1. 病例報告:
患者女性,45歲,因“左大腿包塊2年余”入院,患者自訴2年前發現左大腿根部紅棗大小包塊,無疼痛及觸壓痛。隨時間推移包塊逐漸增大,偶感脹痛不適,為求進一步診療來我院就診。入院時查體:左下肢肌力及肌張力均正常,左側大腿近端內側可見一8*6cm大小包塊,質中等,活動度尚可,邊界清楚,無明顯觸痛及壓痛,局部皮溫不高,無明顯波動感,無明顯破潰、竇道及異常滲出、分泌物。MRI及CT示(本院):左側側腹股溝區及大腿前側囊實性占位灶,考慮筋膜間纖維瘤類。因患者包塊壓迫癥狀明顯,遂在完善檢查后在硬腰聯合麻醉下行:“左大腿包塊切開包塊摘除術”。取左大腿根部取一斜形切口長約6cm,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電凝止血,切開深筋膜,顯露見:左大腿內側縫匠肌與股薄肌間隙可見一約7cm×3cm包塊,活動度欠佳,與周圍的組織界限清楚,無粘連。進一步探查見:包塊與腹股溝三角不相通,包塊內側包膜與縫匠肌、股薄肌肌腱粘連,緊貼包膜將包塊完整剝離。沖洗后逐層縫合。包扎切口后將包塊切開,見內容物為米黃色豆渣樣物質,送病理檢查。術畢。術后予以抗包蟲、抗感染、換藥等對癥治療。術后2日病理診斷結果為包蟲病。術后12日切口愈合并拆線。出院后繼續給予阿苯達唑口服6個月,服用4周停藥1周左右,每月復查肝功,術后一個月患者可下床活動,隨訪半年以來恢復良好無復發。
2. 討論:
包蟲病是由棘球絳蟲寄生所導致的寄生蟲病。細粒棘球絳蟲的成蟲寄生在犬的小腸中,是帶科絳蟲中最小的一種。蟲體長度為2~11mm,多數在5mm以下。蟲卵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30~40um,內為六鉤幼,對外環境右較強的抵抗力。細粒棘球蚴囊或稱包蟲囊是寄生在中間宿主家畜和人體內的發育階段,嚢壁由兩層構成,內層直接包裹著囊液,稱為生發層。生發層之外的角質層系由生發層分泌形成,為無細胞的較堅韌的板層狀結構。囊液透明,內有原頭節,育囊和子囊,子嚢壁的結構與母囊同。成蟲寄生在終宿主犬的小腸上段,借頂突鉤和吸盤固定在腸粘膜上,不引起宿主癥狀。從食入原頭到成蟲發育成熟所需時間6~9周。孕節中的蟲卵每7-14d成熟,每個孕節含蟲卵100~1500個。孕節或蟲卵隨糞便排出,污染牧場、畜舍、皮毛、蔬菜、土壤、水源等,蟲卵被牲畜(牛羊)或人吞食后,卵內六鉤蚴在十二指腸孵出,鉆入腸壁,通過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肺等臟器,約經5個月發育成包蟲(棘)球蚴。人僅為中間宿主。動物的包裹如被狗吞食,其頭節在狗的小腸經3~10周長成成蟲。細粒棘球蚴絳蟲的終宿主與中間宿主很廣,但主要在狗(終宿主)與羊(中間宿主)間循環[1]。
包蟲病廣布于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畜牧區,在新疆地區較為多見[2]。一般來說包蟲病的病程緩慢,潛伏期1~30年。多數病人常常沒有明顯的癥狀,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手術時發現,一些病人是在死后進行尸檢時發現。隨著囊腫的逐漸長大,寄生部位的占位性壓迫癥狀以及全身中毒癥狀逐漸明顯。臨床上根據棘球蚴所寄生的臟器,而命名為相應的包蟲病。肝包蟲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棘球蚴病,其次是肺包蟲病,腦包蟲病,骨包蟲病較少見,棘球蚴可沿骨松質與骨孔蔓延,骨質破壞,引起病理性骨折。其他部位則更為罕見。其診斷主要依靠免疫學及病理學來確診,治療以手術結合藥物治療為主[3]。
本例中患者所患大腿包蟲病,多余畜牧接觸史有關,入院后經過術中探查及病例分析才明確診斷。對于此類不明包塊的處理,術中需要注意盡量完整切除,避免破裂造波及周圍組織,另外,包塊完整取出后也不應急于切開,待切口縫合包扎完畢后再予以切開,避免為寄生蟲再次侵入宿主提供機會。大腿包蟲病例較為罕見,本例患者經我院手術治療,恢復良好,希望能為包蟲治療提供臨床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海濤,溫浩,趙晉明. 人體包蟲病治療臨床研究現狀[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0(08)
[2] 努斯來提,馬力克,祖力胡馬爾. 新疆部分縣市的人畜共患棘球蚴病(包蟲病)感染情況與對策[J]. 新疆畜牧業. 2011(06)
[3] 李偉,高金亮. 包蟲病及其診斷技術概述[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