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東明
摘 要:德育是中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思想認知情況、地域文化特點、地區教學特色等在寄宿制中學開展德育,為中學生帶去新穎的教學模式、趣味性的學習,促使中學生在寄宿制學校樹立正確的“三觀”,全面提升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德育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生理等特征,根據德育的教學進度制訂詳細的教育教學方案,幫助中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習認知,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競爭力。
關鍵詞:寄宿制中學;德育;有效策略
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做好寄宿制中學學生的德育工作成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學德育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學生寄宿制學習特點著手,為學生構建和諧、創新的學習平臺,開展多樣性、新穎性學習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競爭力。
一、寄宿制中學德育工作問題分析
寄宿制學校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文化課程教學上,忽視了德育,導致學生的德育素養偏低,難以通過德育學習過程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內涵與價值,無法領略傳統文化的內涵、精神,不能形成內驅學習動力,對德育的目標任務不明確,造成德育流于形式。另外,寄宿制學校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有懈怠情緒,學習活動,導致學習動力不足,無法培養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德行。
二、寄宿制中學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重視中學德育工作,創新德育育人理念
寄宿制中學要積極發揮組織與領導的作用,從學校層面來說,要充分重視德育工作,科學開展創新性德育活動,創新育人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濃厚學校氛圍的影響下,培養健康身心,端正德育品質,充分踐行寄宿制中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全面增強寄宿制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例如,學校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寄宿制學生建立德育學習平臺,創造德育拓展機會,引導學生通過日常交流、溝通掌握德育知識的內涵,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比如,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愛祖國、愛人民”主題活動,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民族創新精神,激發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創設和諧師生關系,增強德育教學成效
教師作為寄宿制學生的領導者、組織者,要積極發揮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榜樣力量”作用下培養健康的身心和優秀的品行。首先,教師要對寄宿制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掌握寄宿制學生的心理活動趨勢,科學開展教學引導和教學創新活動,促使德育內容充分滲透到德育中。其次,教師要結合寄宿制學生的具體表現,挖掘學生的價值,培養學生創新性的學習與探究能力,科學探索德育的內涵與價值,從而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融洽關系,使師生之間建立和諧、友好的情感,引領中學生的思想意識。
(三)掌握學生德育實情,創設德育實踐活動
教師要從寄宿制學生的具體問題著手,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保證寄宿制中學生保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進而增強中學生的德育學科核心競爭力。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德育核心素養。另外,教師要科學設計德育內容,積極開展實踐訓練活動,讓學生在德育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凸顯德育整體成效。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德育仿真模擬活動,為學生設定模擬目標和對象,讓學生可以在良好的德育實踐活動中培養思維意識,形成思想認知,從而提高寄宿制學校的德育整體效果。
總而言之,德育作為中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以及寄宿制學校的特質,開展多樣性、創新性的教學活動,充分滲透德育內容,培養學生的德育綜合素養。教師要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導和幫助,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與探究活動,讓中學生在適應寄宿制學校環境的前提下養成良好的德育技能。另外,教師要充分運用靈活、生動的德育手段,增強學生的德育綜合素養,幫助學生生成德育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巴桑羅布.新時期西藏農村學校德育整體優化初探[J].黑龍江學院學報,2009(9).
[2]金枝換.西藏民族中學五舉措推進學校德育工作[N].德育之窗,2014-05-30.
注:1.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甘南藏區高中特殊家庭寄宿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教育干預研究”(立項號:GS[2020]GHB1685)。
2.合作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甘南藏區寄宿制高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合作市高級中學為例”(立項號:HZS[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