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串懷
摘 要:地理教學是研究人類生存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專業課程,因此,教師在培養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同時,還要對其進行環境教育,使其樹立環保觀念。首先闡述核心素養與環境教育的契合性,展示具體研究內容;然后詳細論述地理核心素養下環境教育的滲透策略:借助電化教學滲透環境教育、借助課堂討論滲透環境教育、借助分層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關鍵詞:地理課堂;核心素養;環境教育;高中生;滲透策略
在時代創新理念與核心素養理念的大力推動下,科學育人觀深入人心,教師紛紛致力于地理教學中一些創新性教學元素的積極融入,力求為地理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與發展的動力。在此過程中,環境教育逐漸展示出與地理核心素養的兼容性、一致性和互助性,因而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的教科研活動目標。
一、核心素養與環境教育的契合性
核心素養是指高中生應該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逐漸習得的地理現象觀察能力、地理元素的關聯能力、地理形態的推理能力、地理活動的想象能力和地理知識的實用能力等。因此,核心素養在課程知識與自然環境之間搭建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信息樞紐,環境教育自然成為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推動力。
二、地理核心素養下環境教育的滲透
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始于課程知識的“初體驗”,離不開地理知識與自然環境的實踐性認知,從而為環境教育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滲透空間。
(一)借助電化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高中地理從理論高度全面闡述關于自然環境、人口問題、生活生產等方面的大問題,因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深奧性。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高中生直觀展示地理認知中的自然環境信息,通過精美畫面激發認知興趣,進行環境教育。
以“自然界的水循環”教學為例:教師可使用電化設備尤其是電子白板為高中生直觀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環”,讓高中生親眼看到地面上的水通過“蒸發現象”成為水蒸氣升空,在高空中水蒸氣變為小液滴降落到地面,由高處流向洼地,匯成江河湖海。高中生對“自然界的水循環”形成整體了解后,就能夠意識到地表水一旦受到污染,就會在流動中到處污染,還會在蒸發中污染到空氣,更會因為降雨又污染到高處的自然環境,形成惡性循環。
(二)借助課堂討論滲透環境教育
教師不僅可以借助電化教學為高中生直觀展示自然環境知識,還可以在課堂討論中滲透環境教育,讓高中生有所見、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議。課堂討論能夠讓高中生在環境問題的認知交流、思想交鋒、心理交融中相互溝通、相互促進,這非常有助于激發高中生群體的集體智慧和團隊合力,進而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要讓高中生討論人類可以利用的水資源有哪些。其次,教師要讓高中生探究人類利用水資源后會對水資源造成什么影響。最后,教師要讓高中生集體討論面對日益減少的淡水資源,人類如何才能夠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此滲透環境教育。這樣,高中生就會按照教師的話題導引進行課堂討論,更會在課堂討論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師滲透的環境教育,逐步實現意識與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分層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教師不僅要借助電化教學優化高中生的直觀認知,而且要借助課堂討論激發生命活力和互助成長,更要實施分層教學。分層教學能夠為高中生創設低難度、有梯度、循序漸進的關于環境問題和環境教育的認知進階過程,既能夠通過低難度保護認知熱情,又能夠通過循序漸進完成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
以“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為例:“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共分兩大類,一是造山運動,造就了現在人類在地球上所擁有的地表形態,這是自然環境的“大手筆”;二是地震、火山噴發、河流沖積、風化作用、人類活動等,這是地表形態發生非常緩慢變化的過程。高中生不僅能夠從先探究造山運動后探究地表微變化的過程中對教學任務擁有清晰的認識,還能夠從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中逐漸提升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生態平衡觀念、綠色開發意識和持續發展意識等。
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的承載者、建設者和保護者,因此,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與環境保護意識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其未來的自然保護行為和環境開發活動。由此可見,教師非常有必要深入探究地理核心素養與環境教育活動的融合發展之路,以此促進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與環境保護意識的“雙贏發展”,將高中生培養成為具有全局觀念、環保觀念的新型復合型優秀人才,助力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兵.關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6):98.
[2]肖鵬.淺談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J].新絲路(中旬),2020(3):86.
[3]曾海.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方法探究[J].商業故事,2018(2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