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華
摘 要: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古詩詞屬于古代文學范疇,由于文字、辭藻、結構等蘊含的表象要素距離現代生活較遠,難以勾勒出直觀性畫面,從而造成教學障礙與理解壁壘。以現代人的文學思維分析古詩詞,需要深入推敲、廣泛聯想,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通過“詩轉畫”的形式,將抽象語言演變為生動的畫面,再借助多媒體設備資源演示,有利于激活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效。基于“詩情教學,畫意品悟”的技術路線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賞析;詩情畫意
聞一多先生關于“詩歌三美”的論述中,明確指出“繪畫美”為三美之一,尤其在古詩詞范疇中,內容的呈現受到平仄、形式的約束,即音樂美與建筑美能夠表達的內涵、塑造的意境相對有限,而由“詩情”所轉化出的“畫意”幾乎可以無限延伸,通過古詩賞析的方式引導學生,以詩情為基礎教學、以畫意品悟為手段,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從而產生更強烈的審美體驗,對于語文核心素養生成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芣苢》一文為例,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構建教學策略,以供借鑒參考。
一、風景畫:從宏觀維度品悟古詩詞的畫意
寓情于景是中國古詩詞創作的基本規律,其中“景”即文學表象要素,泛指語言組織中涉及的具體事物、人物等,缺乏“景”則詩情就無處安放,更談不上情感的抒發與升華。一首詩詞作品中的景物、景象可繁可簡,全盤接受并有序安排之下,就能夠從宏觀維度描繪出一幅風景畫,讓學生基于直觀感知或想象體驗的方式,增加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程度。
“芣苢”為何尚且不論,但《芣苢》一詩在宏觀上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卷,即一行人走進山野田間、爭相采摘芣苢的勞動場景。基于這一敘事架構,再逐一為學生完善畫面細節:關于芣苢為何、說法不一,主流觀點有兩種說法,其一為車前子(中藥材),其二為薏苡(糧食作物),教師選擇不同的觀點,可以描繪出完全不同的畫面細節。例如,以芣苢為車前子說,采摘者或許是一眾新婚少婦結伴采摘芣苢、臉上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期望。而以芣苢為薏苡說,采摘者或許是平凡的農婦,帶領自己的孩子們一起辛苦勞作,只是為了能夠豐衣足食、度過荒年;相對應的,不同人物設定后,可以進一步豐富整首詩的“畫意風格”,如新婚少婦為主角,整個風景畫應為暖色調,伴隨徐徐和風、身邊花香鳥語,如平凡農婦為主角,則整個風景畫可以用冷色調,渲染勞動人民的艱辛。
二、人物畫:從微觀維度品悟古詩詞的畫意
立足古詩詞“借景抒情”的創作角度,詩人的主觀情感決定了“景”的存在形式。例如,詩人筆下多悲秋,而樂觀的劉禹錫偏偏寫出“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句子,因此從微觀維度品悟古詩詞的畫意,“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通過設定“人”(包括但不限于詩人)所傳遞的詩情,可以描繪出精致、生動的畫面,同時這一教學方式下,還能夠將教學重點(如詞匯解讀、白話文翻譯等)體現出來。
在《芣苢》一詩中,能夠直接表現人的情緒的詞匯是“采采”和“薄言”——采采即“不停地采”,薄言是虛詞,《詩蠲》解釋為俗語中的“且、就、只、可”等意,“采采”和“薄言”貫穿于整首詩,且每一句都出現,足以表明它們最能代表人的情緒——教師同樣可以做出多種畫面解讀,例如,人們三五成群、若遠若近,在風和日麗的曠野平原上,不停地采摘著飽滿的芣苢,內心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觀維度下進行古詩詞的畫意品悟,重點不是基于古詩詞要素轉化的畫面內容,而是微觀結構中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聯系,如“薄言”兩字揭示出采摘芣苢人之間交流的方式,是簡短的、隨性的,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采”這個動作上。
同時,六個動作也間接地表現出人的情緒,第一句的“采”和第二句的“有”說明,一顆芣苢剛開始采的時候很多,人的心情很愜意;第三句的“掇”意思是撿起,第四句的“捋”是指順著芣苢莖干抹取,這幅場景表示采著采著,芣苢籽變少了,需要更加耐心,同時從地上撿起來不小心掉落的,可以理解為人的心思縝密。第五句的“袺”和第六句的“襭”指兜和腰帶,可以理解為采摘一段時間后,人們喜悅地看著自己的收獲;將動作連貫起來,讓學生將采芣苢的場景演繹出來,形成活的畫卷,詩情畫意更加濃烈。
三、結語
從“詩情”出發勾勒出對應的“畫意”,相當于將高中語文古詩詞內容從抽象狀態轉化為具象形式,學生既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感知逼真的教學情景,同時也可以參與其中、化身為“畫中人”,更深刻地理解古詩詞內容。同時,以“繪畫美”表達古詩詞內容,便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形成,每個學生基于個性化的文學修養水平,完成對古詩詞情感的獨特建構。
參考文獻:
[1]陳勇春.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創新路徑[J].名師在線,2021(18):70-71.
[2]汪四喜.如何走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困境[J].作文,2021(20):36-37.
[3]程征.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留白藝術[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