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坤
摘 要:部編版教材非常重視文言文,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這兩個問題是小學老師一直在研究的課題。學習文言文存在不好讀、難理解、少興趣等問題,通過實踐教學研究,希望從把握文言文教學的“度”、探究文言文教學的“法”,兩個層面談一談對文言文教學的理解。
關鍵詞:部編版;文言文;“度”;“法”
一、文言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錢夢龍老師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小學的文言文教學大致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不好讀
文言文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會有一些生僻字,同時文言文的朗讀有其獨特的特點,斷句、停頓沒有規律,教師也難以把握。
(二)難理解
文言文字不多,表達的意思卻很豐富,有時一個字能表達幾個意思。這是由古代的歷史條件造成的,一方面要記錄在竹簡上面,費時費力,另一方面缺乏先進交通工具,傳播困難,所以表達盡可能精練。于是,現代人閱讀、理解文言文就比較困難了。
(三)少興趣
既然不好讀、不易理解,自然也就提不起興趣,教師畏難,學生更難。
二、明確定位,把握文言文教學的“度”
新課標對小學階段沒有明確學習文言文的要求,第四學段提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評價建議”里明確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由此,小學階段能借助注釋理解文意,能記誦積累即可。小學接觸文言文,就是為了讓學生不害怕文言文,并盡可能激發對文言文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學理念有“度”
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旨在讀懂,而不是為了運用文言文表達現實生活。有老師在教《司馬光》“群兒戲于庭”一句時,會拓展:“一群猴子在樹林里玩耍,可以怎么說?”生答:“群猴戲于林。”這樣其實就指向文言文的應用了。王喜華老師的方法很巧妙:“大家明白了‘群兒戲于庭就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那么‘群猴戲于林是什么意思?”這樣的問題,才是指向讀懂文言文,而不是運用。
(二)教學目標定“度”
部編版教材在課后習題中就告訴我們這篇課文應該教什么。三四年級主要是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而五六年級開始要談感受。由此可見,教材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教學文言文,必須考慮學生的年段特征,結合教材文本特點,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
三、巧設支架,探究文言文教學的“法”
(一)朗讀,要有梯度
先讀準字音,再讀通順、讀流利,最后讀出韻味。讀準這里就不去贅述,教師要指導學生借助拼音、注釋讀準,多范讀。
讀通順、流利,這就需要適當的停頓。古代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但在沒有標點的句子中,同樣需要停頓。教師可以幫學生總結一些方法。《司馬光》中,出現“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等句子,引導學生發現都是“人物+事件”句式,在人物后面要進行停頓。當然還要指導學生讀得連貫,不能機械停頓,要聲斷氣連。
讀出韻味,必須要“內化”,想象文章的畫面,甚至變成文中的人物。如《自相矛盾》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演楚人,探究自己要賣東西時的心理,會用怎樣的語氣叫賣等。只有這樣,才能讀出韻味,讀出畫面,讀出興趣。
(二)理解,要有抓手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難的一環。畢竟這些文字比較陌生也“捉摸不定”。教師如何巧設支架幫助學生理解呢?
1.用好注釋。文言文課文后面都有注釋,這是學生理解字詞、文意最重要的幫手,要幫助學生養成看注釋的習慣。
2.預測猜想。三年級上學期提出了“預測、猜想”的閱讀策略,對于文言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可以先猜。當然,要聯系上下文猜,要組詞、聯想,有根據地猜。如“其人弗能應也”,這里的“弗”,就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
3.整合積累。文言文中“之”多數做代詞,如“人問之”“一人雖聽之”等,也有理解為“的”,如“炎帝之少女”。這些常出現的要幫助學生整合。同時要積累一些古今異義的字、通假字等。
(三)感悟,要會提問
課文學完,要問兩個問題:(1)文本到底想表達什么?(2)對我們有什么啟示?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主要內容說明已基本知曉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還可以探究《守株待兔》中那個農夫為什么被宋人笑?《古人談讀書》對你自己的讀書有什么啟示?《兩小兒辯日》中孔子對待知識的態度?教師只有搭設這樣的思考支架,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文言文。
參考文獻:
[1]農岳.基于言語實踐的文言文教學探析[J].小學教學參考,2021(10):64-65.
[2]李玉亭.小學古文起步教學例談[J].新課程研究,2020 (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