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潔
摘 要:小學階段科學也是一門較重要的課程,這門課程是在實踐還有活動的基礎上開展的。通過學習科學這門課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針對建構性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并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了該教學策略的重要性。
關鍵詞:建構性教學;小學;科學;應用
科學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創造性、實踐性,為了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注重采用建構性的教學策略,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應用建構性教學策略的重要性
通過大量的教育理論、實踐研究可以表明,只采取固定的技術、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實現有效教學,最關鍵的是教師具備的認知框架,同時也是教師對教學的一種認知過程。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時,教師需將建構性教學策略應用在課堂中,通過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提供學習材料,再加上教師的悉心引導,可以確保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學習,然后在腦海中建構關于對科學世界的個人理解,從而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建構性教學策略主要是關注過程以及利用過程,并注重理解科學概念以及科學規律。通過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應用建構性教學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的效率。
二、建構性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應用的案例分析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應用建構性教學策略,必須要根據標準的流程進行操作,這里以“果實的結構”為案例進行分析。
(一)確定教學目標
在分析教學前端設計時包含分析學習需要、學習者以及學習內容,接下來才能確定教學的目標。第一,知識目標。最關鍵的是對果實的構成進行了解。第二,能力目標。要讓學生掌握解剖果實這項技能。第三,描述、記錄觀察得出的結果。第四,態度還有價值觀目標。要學會辨別植物的果實,讓學生對探究植物的果實產生興趣。
(二)確定教學策略以及選擇教學方法
在確定教學策略時要結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關鍵是讓學生了解果實的構成,并掌握解剖果實的相應技能。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使用建構性教學策略,并把探究性的過程有效融入教學中,這樣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教學設計。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1)歸納演繹的思維方法;(2)觀察、實驗的技術方法。通過使用建構性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地滲透教學思路、理念。第一,需要提前準備10種典型植物的器官,并確保學生對相關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更快地辨認果實。通過營造探究的氛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他們在課堂學習時更主動、積極。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建構起對果實的認識。第二,教師可以讓每組選出一個代表進行發言,將討論的結果在班級中分享,這樣能將他們的認知以及情感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更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
(三)設計教學程序
第一,教師需要把學生分成4人一組,并給每個小組準備10種典型的植物器官以及解剖工具,將記錄單分配到每個人手中。第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借助小組合作有效地辨認果實。第三,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判斷果實的依據是什么。教師可以在黑板上記錄學生的判斷,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高自身的成就感,還可以和后續的教學形成呼應,從而更好地建構概念。第四,教師需要提出相應的問題,諸如判斷果實的依據究竟是什么?應采取怎樣的方法了解果實的結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第五,建構知識。通過上述的幾個環節,可以讓學生有效地思考果實的共同特征,確保他們在理解果實結構時能提升相應的層次。
(四)學習評價設想
進行學習評價的重要依據就是教學目標,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適當地設想學習評價,這樣能更好地督促以及反思教學設計,從而確保教學設計可以更完善。
在學習小學科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學習科學概念。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大多也只是探究的方式以及過程,這樣學生不光可以充分地體驗科學,還能獲得相應的科學結論,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也是建構性教學策略所追求的結果。因此,在進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重視應用建構性教學策略,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汪麗,孫銘明.建構性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3(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