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璨,李 繁
(寧波財經學院財富管理學院 浙江 寧波 315175)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 年我國旅游業不論是從服務人次上還是在經營收入上都受到了極大影響。為了控制疫情傳播,人們減少了跨國、跨省市出行計劃,將長距離、長時間段的旅行計劃轉化為了周末短途化出行需求。
對于旅游業來說,在海外旅游市場遲遲難以重啟的情況下,應拉動內循環,積極促進國內旅游,重點打造城市周邊游。應加大力度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推出符合當下旅游市場的城市周邊鄉村游產品,以滿足我國龐大的短途旅行需求。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業,幫助農村地區提升經濟收入。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前,我國農村旅游業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如圖1 所示,2014 年我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已經達到12 億人次。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出行需求增多,2019 年我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32 億人次。2014—2019 年,我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基本實現逐年遞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 年1—8 月我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僅為12 億人次,較2019 年出現了大幅下滑。我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從2017 年的28 億人次到2019 年的32 億人次,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從我國農村旅游接待人數變化可以發現,我國農村旅游業發展增速逐漸變緩。
我國在開發農村旅游項目過程中,以地方“自發式”開發模式為主。在旅游項目整體打造過程中,沒有經過系統調研,對旅游項目開發的認識程度較低。同一地區的各個村在進行旅游項目開發時,沒有請專業機構進行規劃設計,對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不高[1]。
同時,由于農村旅游項目的開發門檻不高,農民可以使用自建房、自留地等資源,快速打造出“農家樂”“漁家樂”等農村休閑旅游項目。受到經濟利益驅使,農業旅游項目在短時間內會快速出現眾多同類型的重復項目,在經營過程中容易出現惡性競爭行為。
我國農村旅游項目開發缺乏以整個地區旅游資源為基礎的規劃性開發,常出現同質化的旅游項目。一個地區的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沒有結合該地區的特色農業模式和農業文化,只是粗放地利用自然資源,簡單進行基礎設施鋪設,“圈一塊山,圍一片水”,很難吸引游客前來,更難實現重復游玩。當前,我國農村旅游景區綜合性不強,文化創意不足,農副產品生產銷售能力不強,農業文化發掘不深,難以滿足游客對農村旅游精神層面的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在選擇旅游出行地時,對旅游地的基礎設施、旅游服務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在現實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度較城市大。各地政策不同,情況不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差異也較大。
我國農村旅游項目開發往往比較倉促,而為了項目專門配套相關基礎設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因此,農村旅游項目開發主要依托現有道路、供水設施、供電設施和網絡服務等。特別是主打自然環境和鄉村景觀相結合的項目,大多在較為偏遠的山區,旅游地的餐飲住宿條件落后,醫療環境、娛樂設施等無法滿足游客需求。游客在游玩過程中,感受到公共服務質量較低,體驗較差[2]。
近些年我國農村旅游業發展非常迅速,許多農村在短時間內建設了許多新的旅游項目,這種爆炸式的農村旅游項目開發帶來了許多問題。由于開發過程缺乏有效監管,加上開發者片面追求提升短期經濟效益,在沒有對周邊自然環境調研的情況下盲目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同時,由于旅游項目開發,部分農村地區在短時間內接待了大量游客。游客出行過程中產生大量生活垃圾,而農村地區對生活垃圾的處理基礎較為薄弱,難以應對大量生活垃圾,對自然環境特別是水體環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3]。
農村旅游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體系的健全。政府應該積極探索,將農業、旅游業、文化等部門進行有效整合,從更加科學、全面、系統的角度制定相關政策。同時,指定專門的部門對農業旅游項目開發、運作進行監管,既從保護環境、加快農村產業建設的角度推進農業旅游項目合規開發,也給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者提供可尋求指導和幫助的渠道,從而提升農村旅游業發展水平。
在農村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講話中多次提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進行農村旅游項目開發的目的是實現鄉村振興,如果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自然環境保護,違背了農村旅游業發展的初衷。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對當地農村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在農村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要科學開發,減少污染,將自然景觀打造和生態修復相結合,把現代科技融入到農村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真正做到生態優先、兼顧游客體驗。
在農村旅游項目開發過程中,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核。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文化習俗,這些文化習俗是當地農民在日常生產勞動中逐漸形成的。經過歲月打磨,有些文化習俗已經成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項目開發過程中,要將當地農業文化習俗與旅游內容充分融合,設計可供游客體驗的旅游產品。
在旅游項目的打造過程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游客出行的目的之一是體驗不同的自然景觀、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因此,農村旅游項目設計者需要將傳統的吃、住、游轉化為對農村旅游的感知、探索、體驗,多維度、多元化設計旅游項目,把握地方特色,結合文化、宗教、民俗等不同元素,滿足游客的多種需求。
大部分農村旅游項目形式單一,以走、看、吃為主。為了滿足當前游客的需求,應對農村旅游產業鏈進行有效梳理,促使更多不同行業參與農村旅游,讓更多農民參與到農村旅游業發展中。例如農村旅游可以依托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開展從種植體驗、采摘體驗等旅游項目,開展產品精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游客不僅能夠體驗農作物生長、收獲的過程,還可以購買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大增加了農民的經營收入。打造農村旅游產業鏈,可以調動當地農民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促使當地農民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并配合地方政府進行農村旅游項目開發,使農業旅游發展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我國農村旅游業發展,可以很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民素質,保護自然環境。在農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要重視政府監管,優化產業結構,堅持特色,不斷創新,樹立特色旅游品牌,讓經濟發展的福利流向農村、留在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