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炬成,張鈺鑫
(廣東省嶺南綜合勘察設計院 廣東 廣州 510030)
嶺南印象園坐落于廣州小谷圍島南部,屬于原練溪村界內,園區面積約16.5 hm2[1]。嶺南印象園是繼承了傳統嶺南風格的建筑群落,以霍、簫和關三大姓氏宗族為主,村內祠堂、廟堂、私塾較多,民居主要采用三間兩廊、明字屋等形式,嶺南特色明顯。園區中民居大多數依水而建,窄門高屋,鑊耳高墻,是非常典型的嶺南風格。曲折的青云巷、端莊的趟櫳門、壯觀的蠔殼墻、美麗的滿洲窗,溪水蜿蜒,池塘粼粼,園區內處處彰顯著嶺南村落的身份[2]。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引導下,練溪村是真實又成功的鄉村改造典范。
2000 年5 月番禺市正式劃入廣州市,應廣東省委要求,廣州大學城開始建設。項目選址定在番禺區的小谷圍島,要在此打造“全國一流的大學城”。隨著項目推進,原有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去向、本地建筑與文化的保護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按照計劃,對小圍谷島原住居民實行整體搬遷,居民主要集中在6 個行政村內,其中練溪村的人口最密集、人數最多,全村約有1 000 人。練溪村不僅人口數量大,而且村落空間結構特色鮮明,原始建筑保存良好。經多方溝通爭取,大學城指揮部同意對練溪村進行更新改造,并開始對練溪村的生活生產方式進行規劃保護。
練溪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3]。練溪村水鄉特征明顯,臨江而生,彎彎曲曲的水路和大大小小的碼頭印證了這里的繁榮。通過現場調研,在村內可以找到很多嶺南文化中的原始元素——依水而榮。村中最繁榮的陸路主干道依水而建,并在東西兩座山之間。村中主干道以村名命名——練溪大街,誕生的小街小巷也都穿插著小溪小渠,這些無不體現了嶺南水鄉的自由和智慧,但如此自在的布局和密度也可以看出練溪村在歷史中一直略有政治因素的干預,村中格局為自下而上逐漸衍生和逐步更替的。練溪村建筑多數依山而建,圍繞著街巷呈星盤網狀。傳統嶺南水鄉的交通、生存和繁榮都依靠著山和水,由此可以看出世代村民的智慧與生存藝術。
從練溪村較為原始的嶺南水鄉布局和文化習俗中能看到不少寶貴的文脈與回憶。但是現在密集卻不連貫的水路已經出現了發臭的現象,現有建筑與陸路格局也隨著人口變化而混亂。對練溪村進行更新改造的目的是鄉村振興,讓村民創新生產力和生活方式。對交通的整合,不僅要滿足現代商業、生活的需求,還要為原有村民提供基于嶺南傳統水鄉的謀生方式。要找到適合當地包容傳統村落古老的生存智慧與現代文明生活生產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傳承嶺南文化,保障居民生活質量。因此在傳承嶺南水鄉文化中,緊扣“水”的生機和“屋”的生活,才是適合練溪村的改造方式。
練溪村整體村容風貌是清秀的嶺南風格,以青白相間的磚瓦結構、精美雕花的屋檐和屋脊為主。嶺南人家有“氏族群居”的傳統,練溪村建筑群落也體現了這一文化。圍繞村里最興旺的4 座宗祠,有相應的小建筑群。除了祠堂還有不少廟宇,三圣公王廟、華光廟、包丞相廟、天后廟4 座寺廟中,三圣公王廟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練溪村建筑群的年代跨度較大,從明清到近現代都有。練溪村現存明清建筑群多以磚木結構為主,突出明字屋和三間兩廊的特點。除此之外,當地現存最多的是民國時期的建筑群,以青磚為主,房屋層高變得更高。到了現代的新建民居,形式較為大膽和富貴華麗,逐漸丟失了嶺南文化的符號。
和當地村民溝通后發現,村民對建筑群拆除的意愿較為強烈。村民希望能在改造的同時改善基礎設施、水電交通等條件。還有不少村民提出想在改造更新后繼續在此謀生。現場調研可知,練溪村的建筑群除祠堂和廟宇部分保存較完整,民居中有人住的房屋得到了一定修繕,其余均無法使用。村中整體只有極個別建筑能劃為文物保護范疇,其余的均可重新規劃。因此,練溪村建筑形式保護的難點是居民現代化的生活需求與傳統建筑的空間形式如何融合,原有建筑群在不破壞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如何發掘新的生存機遇,并且年代跨度較大的建筑群如何形成和諧的風格。
嶺南印象園繼承了原有練溪村的嶺南水鄉特色,并且針對原有布局不能適應現代商業行為的空間進行了整合。根據介紹,嶺南印象園的定位是“文商結合”,打造具有鄉愁的濱海水鄉。建造團隊在原有文脈基礎上對傳統的練溪村進行舊城改造,旨在既保留原有村落的民俗特色,又打造具有現代商業氛圍的嶺南風情休閑娛樂空間[4-5]。
改造后的新園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觀光旅游區、商業娛樂區、文化展示區,還配以多樣化的小型節點,分割空間層次。由南部的觀光旅游區入園,通過宗祠建筑和廣場共同組成的入口,見圖1。在入口部分,可以看出改造后仍保留大部分原本的空間格局,改造后的入口空間景觀性和集散性都有了較好的體驗。位于園區中部的文化展示區既是南北交通的交界點,也是整個園區最核心的區域,祠堂群和眾多舊街巷在此區域被重新注入活力,整個園區的文脈傳承和空間利用最有趣的部分也是文化展示區。商業娛樂區位于以練溪大街為主軸心區,不僅盤活了許多民居建筑,還將餐飲、娛樂消費等多種功能融入了園區的原有元素中,見圖2。園內多個分區通過建筑空間相連接,又配以不同的景觀節點,整個空間靈活又親和。
在從練溪村轉換為嶺南印象園的過程中,景觀更新保留了“水”的靈動和生機。將原有嶺南水鄉中的內斂和富裕,圍繞著練溪大街進行再造。通過梳理練溪村原有水系,發現水系系統較為混亂且利用不足。于是在景觀更新時,增加了多種水景模式,通過圍水、臨水和疊水等方式增加水景趣味性。在改造水景的同時,通過欣欣向榮的植物群落將水景和建筑融合連通。呈現出的景觀特征在嶺南水鄉的基礎上也增加了使用性和藝術性?!包c”植物—“線”水系和屋脊—“面”景觀院落和空間相輔相成,營造出既傳統又輕快的嶺南水鄉氛圍,見圖3。
在嶺南建筑更新改造的過程中,嶺南印象園是較為成功的案例[6-9]。改造后的建筑群不但保留了坡屋頂、清水磚、灰白調、人子墻和鑊耳山墻,見圖4,還有不少穿斗和欑頭雕花。這些細微的特征融入新園的各個角落,一直在提醒觀賞者這里曾經的富饒生活和悠久歷史。
設計預期為展現一個具有獨特風情的嶺南印象園;對于損毀程度比較高的建筑,予以拆除再重新規劃利用;對于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的建筑,進行修復和保護[6]。其中,獨具特色的蠔殼墻,見圖5,是最能感受到勞動人民智慧的例子。
從富饒繁榮的嶺南古村到科技前沿的大學城,從整體搬走的拆遷地到游客滿員的風景區。練溪村到嶺南印象園的探索只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縮影,體現了城市化建設中的矛盾和挑戰,處理得當就是多贏的結果。隨著人們對“鄉愁”的呼喚,鄉村振興的意義從積極發展經濟到創造多種生活方式,再到現在留下回憶和文化,都體現了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和文化自信。
從練溪村大嶺南印象園這一轉變中可以看到,將傳統空間格局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規劃,并不會減少嶺南水鄉氣韻,而且既能順應現代商業使用的空間布局,也能更好地宣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練溪村改造的機遇來自廣州大學城建設工作,改造后第一受眾也是大學城的學生。大學生在接受現代化科學教育的同時,也能看到傳統文化的優勢,將二者進行融合,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嶺南印象園的運作方式既有政府參與,也有企業運營,社會資本的介入讓項目有了新的生機。政府投資安置村民和拆遷改造,企業負責后期管理和運營,為鄉村振興管理與發展提供了借鑒思路。改造后的嶺南印象園保留了“水”的生機和建筑的底蘊,營造出嶺南水鄉的氛圍[10]。為傳統文化集中區域注入活力,以增加休閑游憩的方式為主,讓流動的人和商業與嶺南風景充分結合。但是,嶺南印象園在改造后仍有不足之處,比如整體建筑色調略顯乏味,原有居民整體搬遷沒有實現村民訴求,場地缺少生活氣息,園區內部綠化太過規整,缺少自然的美感[11]。
練溪村的更新改造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面臨著發展與保護的雙重責任和挑戰。從練溪村到嶺南印象園的成長之路體現了政府和村民的智慧、責任與擔當。從對傳統布局的整合盤活,到對特色建筑蠔殼墻的利用,都充分體現了文化自信與科學發展。總而言之,練溪村的更新改造在運行多年后依然效果良好、收益可觀,特色文化也沒有消散,是值得借鑒的案例。
但是,練溪村的改造也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由于保護面積較小,且商業運作模式讓嶺南水鄉的車水馬龍變成了園區固定的內容,也是現在舊城更新時的共同問題[12-13]。因此,在日后的舊城更新中,一定要對現場做好充分的評估和調查,留住鄉愁,也要給文化以孕育發展的空間和機會,而不僅是文化轉換成商業。在舊城更新與鄉村振興相互交叉的領域,一定要經過嚴密論證和調研,找到功能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平衡點,才能讓鄉村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