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興爽 趙文輝
◆摘? 要:隨著疫情的發展,當代社會已經進入“后疫情時代”,這就意味著,疫情不會完全消失,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好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準備,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完全恢復到疫情以前,我們的習慣、文化、教育、觀念都將發生變化。高校學生工作在這個大環境下亦是如此。那么,“后疫情時代”視域下,高校學生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新常態”,要求做學生工作的輔導員們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首先闡述了后疫情時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隨后總結高校學生工作在面對疫情時需要面臨的四個“新常態”,以及作為輔導員在這個背景下應該怎么做。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影響;新常態;應對
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該病毒具有高傳染性,傳染途徑主要有飛沫傳播、氣溶膠傳播和物體表面接觸傳播三種。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較嚴重的可導致肺炎、嚴重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經過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的努力,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初步勝利,現在的態勢良好。現在已經進入“后疫情時代”,這意味著,疫情不會完全消失,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好與疫情長期共存的準備,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完全恢復到疫情以前,我們的習慣、文化、教育、觀念都將發生變化。高校學生工作在這個大環境下亦是如此。那么,“后疫情時代”視域下,高校學生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新常態”,要求做學生工作的輔導員們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什么是“后疫情時代”
后疫情時代,指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過去后的時代。
二、“后疫情時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由于疫情影響,人們在生活中的體驗、需行、行為方式等都因疫情徹底改變,因此有些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也將隨之改變和更新:
1.思想觀念發生變化
(1)對健康理念更加關注
有調查顯示,經過一場疫情,年輕人對健康理念更加關注,這里的“健康”一般而言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媒體的大范圍對健康知識的宣傳和科普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才能抵抗病毒對身體的入侵。所以,對免疫力增強、呼吸系統健康、營養均衡、睡眠質量等健康問題,人們有了更多的關注,更多的年輕人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在鍛煉上。另外,由于疫情防控,人們的社交生活減少,導致很多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影響,比如造成焦慮和恐懼。隨之帶來的是,社會以及相關部門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視,使人們的心理健康意識逐漸提升。另外,除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外,人們也對醫療健康提高了關注度,更多的年輕人會比疫情之前更多地尋求有科學依據的信息,以及更多地信任主流醫學,以求做出有數據依據的決定。
(2)消費觀念的理性以及消費習慣的變更在疫情期間,由于部分企業停產停工,導致部分家庭收入來源減少或不穩定,因此,人們在消費觀念方面更加理性。疫情促使人們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與產品的健康性,盲目消費或者跟風消費會減少。
同時,疫情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線上消費習慣,以直播為代表的線上消費呈現出火爆態勢,不僅僅直播帶貨,直播加旅游、直播加健身,還有各種在線服務都迅猛增長,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線上消費仍會保持高增長。
2.行為模式發生變化
(1)線下的社會交往減少
疫情期間,人們響應防疫號召,大多數人居家隔離,通過避免人口聚集和大規模流動的方式減少疫情傳播,給防疫工作帶來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線下的社會交往在疫情期間急劇減少。
(2)線上的社會交往增多
隨著網絡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相較于以前更加依賴于線上,這一點對年輕人來講表現地更加明顯。比如在工作方面,線上遠程辦公也成為一種選擇,實際上,線上遠程辦公流行過一段時間,而在后疫情時代,遠程辦公無疑將慢慢成為一種主流。
三、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四個新常態”
基于以上“后疫情時代”對所有人生活造成的深遠影響,具體到高校學生工作而言,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變化,在本文中,概括為高校學生工作的“四個新常態”:
1.環境“新”。這里的環境“新”指的是,疫情防控下的校園環境,以后疫情防控都要作為大的環境和背景,成為所有學生工作需要考慮的前提。在進一步加強校園防控制度建設方面,以及學生動態信息數據庫方面都應有所推進,以維護和保持一個安全、穩定的校園“新”環境。
2.思路“新”受疫情影響,我們在工作思路上需要與時俱進,有所創新,比如,在就業方面,學生更愿意選擇體制內的穩定性工作,或者更多地利用網絡進行舉行線上招聘會。再比如,隨著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變化,我們在工作思路方面進行調整。
3.方法“新”在疫情期間,輔導員需要不斷監測、匯總學生信息,工作復雜而繁瑣,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方法上有所創新,比如利用“大數據”,通過信息化智能化平臺,進行數據分析,有效掌握疫情學生分布網絡,精準而迅速地掌握學生狀況,為學校防疫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4.理論“新”疫情的突襲,實質上是一次公共衛生危機下對全社會的一次考驗,對高校學生工作來說亦是如此,因此,我們要在理論上有所創新,以備面臨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其他突發狀況。
四、面對新常態,作為一線輔導員,在學生工作方面如何應對
1.加強在生活習慣、生活規劃方面的教育
重視學生身體健康,始終把學生的安全與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學校應當在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劃方面進行更多的教育引導,教給學生預防新冠病毒知識,以及其他的相關知識,督促學生養成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同時加強體育鍛煉,使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夠塑造健康的體魄。
2.加強在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工作的生命線,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要積極克服消極影響,拓展思政教育新的形式和內容,轉 “危”為 “機”,探索思政教育的新天地。一方面,要善于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通過網絡平臺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變化。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及時發聲,尤其是各種謠言的散播,要利用微信、QQ等網絡平臺發布權威信息,教育學生甄別、判斷信息,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對于負面輿論和情緒有針對性地行正面教育、引導,提升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形成網絡思政教育主陣地。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可以結合我國抗擊疫情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以及積極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責任心。
3.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倡導生命教育
面對疫情的突然來襲,學生在校生活和學習方式被打破,長期的居家隔離,與學校老師及同學缺乏溝通和交流,使各種不良心理反應出現,比如擔憂、煩躁、郁悶、恐慌等負面情緒,甚至引發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緊張、矛盾沖突等問題。面對這些狀況,學校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并提供必要的幫助。對于出現不良情緒的學生,我們首先要第一時間準確把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走進學生的內心。
了解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同時要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家校聯動來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整。生命教育,已經逐步被納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育學生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積極探尋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4.加強后疫情時代的學生工作理論研究
“后疫情時代”這個大的時代背景,有很多值得重新考慮的問題,對于高校學生工作來講,比如“線上與線下如何有效結合”、“學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轉型”、“學生就業方面如何促進”等課題,都是在疫情期間,需要我們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隨時進行總結、研究的。
五、總結
在后疫情時代,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著諸多新常態,需要我們在實踐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與時俱進改進工作模式,創新工作方法,拓展、延伸工作職責和內容。高校輔導員要從此次疫情防控中找差距、找不足,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要重視人文關懷、文化育人的教育方略,把人文素養培育作為思政教育的優勢路徑選擇,充分發揮醫學院文化浸潤、感染、熏陶功能,引導大學生用正確的價值標準看待社會、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正確認識人生的意義,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E%E7% 96%AB%E6%83%85%E6%97%B6%E4%BB%A3/50186431?fr=aladdin.
[2]秦鳳菊,孔惠敏,曹申梅.高校傳染病管理現狀及防控對策的探討[J].中國校醫,2019(12).
[3]方華清,張良.疫情防控背景下公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