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明

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各類水庫9.8萬余座,其中小型水庫占比超過95%,量大面廣,影響較大。歷史上,小型水庫在防汛、抗旱、供水、灌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水庫安全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安排大量資金用于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工程安全狀況不斷改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國水庫安全運行的風險依然比較突出。在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背景下,小型水庫的管護要走綠色發展之路,在實現其防洪、供水等硬性保障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其生態功能,滿足新時期人們對優質水資源、宜居水環境、健康水生態的更高需求。
關鍵詞:小型水庫;水庫管護模式;綠色發展
水庫是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災害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在防洪、供水、農業灌溉、民生,以及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截至2020年,我國有大大小小的水庫9.8萬多座,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據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介紹,有3.5億多畝耕地靠大中型水庫控制灌溉,約占有灌溉能力耕地總量的三成;眾多的小型水庫也是農村重要的水源,在抗旱減災、農村人口飲用水安全、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小型水庫是農村水利的重要一環,直接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與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絕大多數的水庫特別是小型水庫主要在農村,農民依靠這些水庫飲水、養殖,發展旅游業。小型水庫對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以及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也必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雖然我國大規模集中開展了幾輪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由于基層力量薄弱,工程管護能力和水平不足等問題,小型水庫難以實現統一規范的管護,安全運行依然存在風險。在農業發展逐漸邁向綠色化、信息化的重要階段,傳統的小型水庫管護也要走綠色發展之路,為持續改善涉水生態環境質量、建設美麗鄉村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小型水庫安全運行存在風險
據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介紹,我國現有水庫9.8萬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4700多座、小型水庫9.4萬座,80%以上修建于20世紀50至70年代。1998年以后,各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庫除險加固,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安排中央資金1553億元,對2800多座大中型水庫和6.9萬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水庫安全狀況不斷改善。一是消除工程本身險情,像消除水庫擋水、泄水還有輸水建筑物滲透等工程設施的老化故障隱患,解決了防洪標準不達標的問題,提高了安全保障水平。二是在水庫增效方面,增加了水庫新的防洪庫容,過去長期帶病運行,水庫效益難以發揮,通過除險加固,水庫的蓄水能力、供水保證力都得到了提高,防洪灌溉供水功得到了恢復和改善。三是有效改善庫周水生態水環境,為美麗鄉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央財政歷來高度重視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和維修養護。據財政部農業農村司負責人姜大峪介紹,自1998年起,中央財政就開始安排資金,支持實施小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截至2020年年末,累計安排資金投入972億元,支持實施6.9萬座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2019年到2020年,進一步安排了32.5億元,支持小型水庫的維修養護,保障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魏山忠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水庫年均潰壩率是0.03‰,為歷史最低,遠遠低于世界公認的0.1‰的低潰壩率標準,水庫大壩安全狀況總體可控。水庫除險加固成效非常顯著,但是我國水庫數量多,還有不斷受到超標洪水、強烈地震等影響,加上原來有些加固標準相對比較低,管護不是完全跟得上,每年都會出現一些新的病險水庫,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目前,我國水庫安全運行的風險依然比較突出。一是尚有3.1萬多座水庫沒有在規定期限開展安全鑒定。二是部分水庫受超標準洪水、強烈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導致工程不同程度損毀。三是受財力所限,已經開展的部分水庫除險加固標準較低。四是部分水庫管護力量薄弱,日常維修養護不到位,積病成險。此外,我國95%的水庫為小型水庫,量大面廣,工程產權為縣級政府或鄉鎮村組所有,由于基層力量薄弱,工程管護能力和水平不足,難以實現小型水庫統一規范的管護。
水庫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統籌發展與安全,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維護重要水利基礎設施安全。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門研究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明確要求對現有病險水庫在202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除險加固,對新出現的病險水庫及時除險加固。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水庫除險加固和運行管護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了在2022年年底前,有序完成2020年已到安全鑒定期限水庫的安全鑒定任務;對病險程度較高的水庫,抓緊實施除險加固;探索實行小型水庫專業化管護模式。在2025年年底前,全部完成2020年前已鑒定病險水庫和2020年已到安全鑒定期限、經鑒定后新增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任務;對“十四五”期間每年按期開展安全鑒定后新增的病險水庫,及時實施除險加固;健全水庫運行管護長效機制。《通知》還要求,中央財政主要對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和維修養護予以補助。
姜大峪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將通過優化水利發展資金存量,并積極安排部分增量,投入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維修養護補助資金245億元,支持各地“治養并重”,切實保障小型水庫的安全運行。一是積極支持“治”,“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計劃安排125億元,支持各地實施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其中今年安排39.4億元,比2020年增長35%。二是積極支持“養”,“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將逐年增加小型水庫維修養護的補助力度,預計共安排120億元,其中今年安排20億元,比2020年增長11%。
創新小型水庫管護模式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實踐,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因地制宜實行了多種管護模式,管護主體、人員和經費逐步得到落實。
2019年,水利部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的創建工作,為改革提供新的標桿。2020年,通過現場評估,河北省鹿泉區等47個縣因為改革成效顯著,被評選為第一批樣板縣。水利部運行管理司司長阮利民表示,各地樣板縣的創建積累的寶貴經驗,形成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小型水庫管護模式。從全國的情況看,樣板縣管護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區域集中管護。以縣域或鄉鎮為片區,整合已有的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組建小型水庫的管理機構,對片區內的小型水庫實行統一的管護。樣板縣有36%是采取這種模式。二是政府購買服務。由政府直接提供小型水庫管護轉而向社會力量購買管護服務,有54%的樣板縣實行這樣的模式。三是“以大帶小”,按照就近原則,將小型水庫委托給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實施管護,充分利用專業優勢,有10%的樣板縣實行這種模式。
鹿泉區:創建“水庫管家”物業化管理模式
據河北省水利廳防御處處長李樹槐介紹,河北省目前在冊小型水庫992座,現狀可以用“3個90%”概括:一是90%以上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標準不高,缺陷多、問題多,存在著“先天不足”問題。二是90%以上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鄉鎮所有和管理,沒有專門管理機構、專業管理人員和專項管護經費,管理難度大。三是90%以上屬于公益性水庫,主要承擔防洪任務,兼顧農業灌溉、養殖,沒有經濟效益。“3個90%”造成小水庫運行管理困難多、難度大,成為水利的短板、發展的難題,亟需改革破題。針對小型水庫管理現狀和存在的諸多問題,河北各市縣深入研究分析,找根源,尋對策,認為重點是要解決體制問題和政府財政投入問題,要積極探索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爭取政府財政每年列支小型水庫管護資金,用于支付第三方物業管理公司等,進一步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
通過向第三方購買服務,石家莊市鹿泉區小型水庫初步實現了由“要我改”向“我要改”、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以及由“傳統式管理”向“數字化管理”的轉變。2019年9月,鹿泉區水利局公開招標,與北京太比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將智慧水庫管家云平臺投入到水庫管理的工作中。即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原有雨水情監測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為水庫管理、巡查人員安裝配套軟件,為“水庫三個責任人”安裝“水庫管家”手機APP。區水利局可登錄智慧水庫平臺,對水庫監測數據和運維工作進行24小時全天候遠程監控。“水庫管家”的運用,使水庫管理和調度更加科學、快捷,為水庫安全運行提供了保障,實現了信息化管人、智能化管水庫,在解決小水庫管理難題方面走出了一條新路。
淳安縣:“管養分離、專業養護”集中管護模式
據了解,浙江省淳安縣全縣有62座小型水庫承擔著防洪、供水、灌溉、發電、養殖的重任,也為農林牧漁業健康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近年來,淳安縣不斷加大投入水利建設資金,實施“千庫保安、除險加固”及標準化創建等建設項目,積極推行小型水庫“管養分離、專業養護”的集中管護,成立縣屬淳安縣水利工程養護管理有限公司,對全縣小型水庫實行統一管護。同時,推行河(湖)長制,建立管護經費財政補助相關機制,開創小型水庫管理 “有人管事”“有錢管事”“有制度管事”的新局面。
據淳安縣生態綜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有企業成立養護公司,有利于小型水庫的專業養護。不同于通過招投標、受合同期限制的社會企業,國有企業對水庫的維修養護更具有計劃性、長效性,并且公益性更強。在對水庫的日常監督管理中,淳安縣全面落實養護員手機定位、定巡檢線路及圖片上傳工作,搭建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運行管理平臺,逐步推行視頻監控、安全智能衛士、北斗衛星自動化沉降位移觀測系統。
目前,淳安縣已經組建了一支80余人的專業檢修隊伍,定期開展水庫“體檢”工作。據介紹,水庫養護員日常主要負責保潔、除草、清溝等一般性養護工作及日常巡檢,涉及機電、金屬結構、電氣、水工建筑、白蟻防治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統一由養護公司派專業技術人員到現場維護。淳安縣生態綜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進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讓全縣小型水庫的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助力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
泗水縣:“以大帶小”走出小型水庫管護新路徑
據了解,山東省濟寧市東部山區共有小型水庫240座,總庫容1.5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78億立方米,承擔著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態等多重功能,是保障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濟寧市泗水縣共有小型水庫87座,其中小(1)型水庫10座、小(2)型水庫77座。近年來,濟寧市全面深化小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對接水利部、省水利廳,派出專家組全程指導縣市區開展創建工作,打造了泗水縣小型水庫運行管理的示范和樣板。
在創建過程中,濟寧市泗水縣推行了小型水庫“以大帶小”管護模式,以4座大中型水庫、3處攔蓄工程為中心,設置7個水利工程管理服務中心,把全縣小型水庫按照分布及流域,納入各服務中心管理。通過合理布局區域化水利工程服務中心,科學設置小型水庫流域化管護模式,以大帶小、以強補弱,削減了泗河洪峰流量的29%,減少了下游95平方公里的洪澇災害威脅。
2020年,泗水縣投資了580萬元維修改造小水庫基礎設施,同時投資356萬元實施了小水庫視頻監控、大壩照明、雨情監測、電子水尺、壩體測壓等建設工程,搭建起水庫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除此之外,近年來,泗水縣在保障小型水庫安全運行的同時,對小型水庫改造升級,打造出“水清、岸綠、庫美”的良好生態,為水庫周邊發展旅游業提供了機會,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系統推進小型水庫綠色發展
現階段,大部分小型水庫仍僅以經濟、安全、實用為主要目標,而對生態附加值尚未進行充分挖掘,無法滿足新時期現階段,大量小型水庫的功能已無法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宜居水環境、健康水生態的更高層次涉水需求。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張叢林、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利部農村電氣化研究所喬海娟認為,為持續改善涉水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小型水庫的傳統發展模式亟待轉型。新時期,應從完善小型水庫相關技術標準、提升小型水庫周邊生態環境質量、分類推進小型水庫生態價值實現、加強小型水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推進我國小型水庫綠色發展。
完善小型水庫相關技術標準。開展小型水庫綠色設計,在確保小型水庫安全、經濟、適用的基礎上,將綠色、生態、環保等新發展理念融入工程設計全過程,如大壩的整體設計應盡可能減少對水文情勢、河流形態和生物生境等的影響,同時可考慮與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元素相匹配。制定小型水庫生態流量技術標準,明確不同區域生態流量計算方法、生態流量監測點位布設、監測設備設施技術要求、監測方法以及監測數據處理規則等。
提升小型水庫周邊生態環境質量。加強水庫水域保護,全面完成水庫保護范圍的確權劃界,在水庫管理區、上游河(渠)沿線和取水口周邊科學劃定涉水生態空間,將其分為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制定相應的管控制度。建議水庫管理單位盡快開展常態化水庫清淤工作,恢復水庫有效庫容,增加蓄水量,改善底層水質。探索水庫自主清淤激勵機制,鼓勵水庫業主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進行清淤。
分類推進小型水庫生態價值實現。一是開展小型水庫核查評估。立足新形勢下人民涉水需求,對我國小型水庫進行核查評估。從安全性、經濟性、環境性和精神性需求等維度出發,構建小型水庫分類管理評估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確定各級指標權重,明確評估標準。根據核查評估結果,將小型水庫分為保留、整改和退出等三種類型,分析各類小型水庫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二是推進小型水庫生態價值實現。對于擬保留水庫,打造流域岸線經濟帶,提高水的附加價值,積極推動“親水游+生態垂釣+生態研學+高端民宿”等業態融合,帶動周邊區域綠色發展。對于擬整改水庫,確保除險加固工作順利開展,明確泄放生態流量,保障枯水期下游河道生態需水。對于規模減小或功能萎縮的擬退出水庫,將水庫功能調整為生態堰壩或河湖保護博物館,綜合考慮建設程序合法性、建設成本、工程效益、運行年限等因素,制定“一庫一策”退出補償方案。
加強小型水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強小型水庫監測體系建設。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小型水庫沉降位移變形、滲漏、裂縫等智能化感知體系,加強對水量、水位、生態流量、水質等全要素的實時在線監測,通過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信息捕捉和感知能力。推動小型水庫信息化、動態化管理。以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動小型水庫產權化、物業化和數字化管理,開展數字水庫建設試點,推動小型水庫管理由粗放型和人工管理向專業型和智能管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