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近年來,我國茶產業高速發展,茶園面積和產量穩步增長,然而市場的消費量和需求并沒有隨著產量增加而大幅增長。目前茶葉市場供大于求,產能過?,F象突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等政策的助力下,我國茶產業應該積極推進轉型升級,在穩定國內市場的前提下,積極開拓新的市場,提升茶產業發展質量,促進中國茶葉走出國門。
關鍵詞:茶產業;產能過剩;開拓國際市場
茶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全球產茶國和地區達60多個,飲茶人口超過20億。2019年12月,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確定為“國際茶日”,以贊美茶葉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標準《茶葉分類》(GB/T30766-2014),以加工工藝、產品特性為主,結合茶樹品種、鮮葉原料、生產地域進行分類,茶葉可分為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及再加工茶。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成分,具備提神醒腦、助消化、抗氧化等功能,受到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喜愛。我國是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葉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長期以來,我國茶葉生產主要以內銷為主。雖然近些年茶葉出口呈逐年增加趨勢,但相較于茶葉內銷量,茶葉出口量規模較小,內銷市場仍然是拉動我國茶業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因此,由于我國茶葉近年來產量增速長期大于內銷總量的增速,造成產銷脫節,導致茶葉庫存持續增加,中國茶葉行業產銷矛盾日益突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等政策的利好,我國茶葉出口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穩定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優化我國茶葉出口結構,成為解決我國茶葉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
我國茶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茶葉生產面積逐漸擴大,茶葉產量呈穩定增長趨勢。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18個主要產茶?。▍^、市)茶園面積達4597.87萬畝,其中可采摘面積為3690.77萬畝。可采摘面積超過300萬畝的省份有5個,分別是云南(604.65萬畝)、貴州(470.1萬畝)、四川(446.24萬畝)、湖北(370萬畝)和福建(309.39萬畝)。2020年,全國18個主要產茶省(自治區、直轄市)茶園總面積達到了4747.69萬畝,比2019年增加149.82萬畝,同比增長3.26%。其中,可采摘面積4152.18萬畝,比2019年增加461.41萬畝,同比增長12.5%。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我國茶葉產量從2016年的231.33萬噸增長至2020年的297萬噸,2020年茶葉產量較2019年增加19.28萬噸,同比增長6.94%,茶葉產量穩步增長。2020年,我國六大茶類中,綠茶、烏龍茶產量繼續穩增,但總產量占比繼續向下微調;紅茶、白茶、黃茶產量激增,總產量占比出現攀升;黑茶略有減產,總產量中占比有所下降。具體來看:綠茶產量184.27萬噸,占總產量的61.70%,同比增長6.99萬噸,增幅3.94%;紅茶產量40.43萬噸,占比13.54%,同比增長9.71萬噸,增幅31.59%;黑茶產量37.33萬噸,占比12.50%,同比減少0.48萬噸,減幅1.28%;烏龍茶產量27.78萬噸,占比9.30%,同比增長0.20萬噸,增幅0.73%;白茶產量7.35萬噸,占比2.46%,同比增長2.39萬噸,增幅48.05%;黃茶產量1.45萬噸,占比0.49%,同比增長0.48萬噸,增幅48.78%。
與此同時,我國茶葉批發市場的各茶類交易量格局相對穩定。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目前,我國前三類消費量最大的茶類為綠茶、紅茶和烏龍茶。其中,綠茶占比為71.88%;紅茶、烏龍茶分別占比13.19%、5.55%。白茶發展迅速,近年來在內銷市場獲得了長足的提升與發展,占比達到5.18%,但與其他大茶類相比,產量、產值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2020年,內銷市場依然是拉動我國茶業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源,名優茶仍是創造茶產業價值的主力軍,內銷額貢獻率繼續保持在70%以上。從銷售通路看,受疫情影響,連鎖門店、批發市場、商超賣場、傳統茶館,甚至新中式茶飲都出現了發展停滯的現象,而天貓、京東等平臺電商的銷售額大增,銷售份額持續擴大。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成為各行業進行營銷的新模式,農產品也借助直播的東風開啟線上營銷模式,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茶企也在“直播熱”的助力下不斷加碼線上營銷。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茶葉的線上市場規模達到265億元,同比增長12.8%。從消費市場發展看,由于疫情使人們更注重健康,因此飲茶人口數量與消費需求量持續增多,而且在可預期的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未來,短視頻直播等線上營銷或將會成為茶企常態化的營銷方式之一。
業內資本也對茶行業發展抱有較高的積極性。2016—2020年,我國新注冊茶葉相關企業呈逐年增長趨勢。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新注冊茶葉相關企業從2016年的14.73萬家增長至2020年的32.6萬家,同比增長4.99%。2020年,我國新注冊茶葉相關企業在業/存續的茶企有31.36萬家,比2019年增加4.14萬家,同比增長15.21%。自2010年起至今,我國茶企融資事件共83起,披露融資金額超7億元。2016—2017年是茶企融資高峰期,融資事件分別有15起、17起。2019年成為茶企的融資小高峰,融資事件達11起,披露融資金額超3000萬元;2020年茶企的融資事件僅4次,但披露融資金額超1億元。而2021年一季度,茶企的融資事件達3起,披露融資金額超6000萬元。
茶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茶葉市場的消費量和需求并沒有隨著產量增加而大幅增長,目前供大于求,產能過剩現象突出。
據國際茶葉委員會(ITC)統計數據,2019年茶園面積最大的仍是中國。2019年,世界茶園面積達到500萬公頃,中國茶葉種植面積為306.6萬公頃,占全球茶葉種植面積的61.4%。這是過去40年我國茶葉產量逐年增長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地區)以人均年消費茶葉1.55千克的量,排在世界第七位。第一的產能遇上第七的消費,其產能過剩成為顯而易見的結果。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13—2019年,我國茶葉產量和茶葉內銷總量均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圖1)。2019年,我國茶葉產量為277.72萬噸,內銷總量為202.5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4%、6.02%。2020年,我國茶葉產量和內銷總量分別達到297萬噸和220.1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94%、8.69%。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從需求側反饋看,我國茶葉產量增加的速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大于內銷總量增加的速度,產銷脫節,導致茶葉庫存持續增加,茶葉行業產銷矛盾日益突出。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茶葉產銷形勢報告》指出,綜合供給側與需求側反饋信息看,當前茶產業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茶葉產能持續增大,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二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原先低成本、重擴增形成的競爭優勢正在快速弱化;三是區域品牌、集群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等總體建設水平與日益增長的高質量品牌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四是科技轉化效率低,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不適應茶產業需求,標準更新效率不高,行業管理與服務標準有待完善;五是業態融合發展形式單一,產品質量有待提升;六是新冠疫情的影響將持續到“十四五”前期,在警報完全解除前,生產環節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七是勞動力、土地等生產成本持續攀升,擠壓利潤空間。
其中,茶行業產能過剩一直是行業內人士共同關注的問題。在2020年10月的第12屆北京茶博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領導就呼吁:“現在的產能折合每人占有4千克干茶,與現實的1.5千克消費能力比,實在需要控制生產?!笨梢曰橛∽C的是,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最近一份專業報告估計:2020年,全球茶園面積擴大的趨勢將明顯停滯,茶葉總產量回調10%以上。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提出建議:首先,控制茶園面積,不能再盲目追求面積。其次,在確保貧困戶收入穩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檔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后,深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穩定國內市場的前提下,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亟需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在穩定國內市場的前提下,放眼全世界,積極開拓新的市場是解決當前我國茶葉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茶葉主要以出口為主,進口較少。然而,受困于文化差異、營銷壁壘、人才缺失等諸多原因,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并不強。
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會長翟虎渠表示,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但不是出口大國。我國茶葉出口市場基本是非洲和亞洲,比如摩洛哥、馬來西亞、緬甸、加納、多哥等市場,對歐洲和北美市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一直徘徊,占比較小。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茶葉出口至六大洲12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和非洲是最主要的茶葉出口市場,占出口總量及總額的80%以上。2020年上半年,中國對摩洛哥等國的茶葉貿易總體穩定且呈不同程度增長,但由于2019年8月美國宣布對中國進口茶葉增加關稅,加上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市場茶葉消費訂單萎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美茶葉貿易,導致2020年上半年對美國的茶葉出口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33.4%。翟虎渠表示,要放眼于全球,積極開拓新的市場。比如摩洛哥,原來是浙江茶的主要出口地,現在湖北、四川等也開始出口到摩洛哥,競爭越來越激烈,互相壓價。摩洛哥從2019年起對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實施農藥最大殘留限量,使得這兩年成本上升非常快,利潤很低。
2020年,我國茶葉出口呈現出盤整態勢,出口量明顯減少、均價大漲、出口額微增,價額繼續創歷史新高。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20年1—12月,中國茶葉出口總量34.88萬噸(圖2),比2019年減少1.77萬噸,同比減4.84%;出口總額20.38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0.18億美元,同比微增0.91%;出口均價為5.84美元/千克,同比上漲0.33美元/千克,漲幅6.04%。這也是我國茶葉出口量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有分析人士表示,2021年世界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并沒有減低,一是多邊主義、全球化的發展主流沒有逆轉;二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不斷完善、提升。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2020年7月簽署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還有2020年11月簽署的RCEP協議,將為我國出口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對茶業帶來的利好會在2021年持續釋放,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會逐步增強。
今年3月1日,歷經8年22輪正式談判和上百次非正式磋商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正式生效。根據協定,中歐各275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可以使用對方的官方標志,實現產品互認。協定規定,入選地理標志名錄的產品分兩批進行保護。地理標志不僅涉及茶葉、酒類、農產品、食品,還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宣紙、蜀錦等,這是歐盟第一次在其協定中納入此類地理標志。其中,首批受協定保護的有28個茶葉地理標志產品,第二批擬受協定保護的有31個茶葉地理標志產品。
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詠箑表示,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生效,將為中歐的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隨著協定生效,我國第一批100個地理標志正式獲得歐盟保護。第二批175個地理標志,將在協定生效后四年內獲得保護。第一批這100個地理標志中,既有已對歐出口的產品,如婺源綠茶、吐魯番葡萄干、普洱咖啡等,也有對歐可能有出口潛力的產品,中國茶葉產品也會受益。此外,協定的生效還有利于擴大中國茶葉在歐盟的消費。協定生效后,第一批名單中的中國產品,包括中國茶會獲得歐盟的官方標志,不僅可以提升產品在歐盟市場的知名度,還由于協定的“背書”,促進中國茶在歐盟的消費。
今年4月15日,中國向東盟秘書長正式交存《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核準書,標志著中國正式完成RCEP核準程序。而此次“正式完成核準程序”,是RCEP協定2020年11月簽署以來的重大進展。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此前介紹,商務部已經會同有關部門梳理了RCEP協定中涉及的701條約束性義務,包括關稅減讓、海關程序簡化、原產地規則技術準備、產品標準、服務貿易開放措施、投資負面清單承諾、知識產權全面保護承諾以及行政措施和程序合規等一系列領域的義務。當前,我國與RCEP成員國的雙邊經貿聯系日益密切。商務部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對RCEP貿易伙伴進出口同比增長22.9%。協定生效后,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據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到2030年,RCEP有望帶動成員國出口凈增加5190億美元,國民收入凈增加1860億美元。
翟虎渠表示:“我們應該積極開拓更具有前景的市場。隨著《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和RCEP2022即將生效,要積極利用好這些有利條件,擴大中國茶葉走出去的范圍。”
此外,在4月23日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委員會聯合谷歌(Google)啟動了“中國茶葉出海計劃”,以助力中國茶葉走出國門。據了解,“中國茶葉出海計劃”正式啟動后,將先以“國際營銷培訓”活動為先鋒,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涉及的59個茶葉地理標志產品為切入點,幫助企業洞察海外市場,提高茶企從業者的數字營銷技能,進一步加快和加強線上渠道的業務布局,助力中國茶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