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龍
【摘要】豐富的活動器材對幼兒成長有積極的作用。自制體育器材,材料多來源于幼兒的日常生活,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幼兒需要參與到自制器材中。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創新創造能力,培養良好的品質,而且有利于促進幼兒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戶外體育活動;器材;自制;應用
《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現階段,很多幼兒園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戶外體育活動的器材缺乏,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約,現有器材已不能滿足幼兒身心發展的需求。那么,如何打破這種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器材的自制入手,創造一個新的局面。自制器材就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現狀與認知水平來制作,這有利于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1]。那么在活動中,器材的自制與應用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充分搜集廢舊材料
(一)變廢為寶,收集自然的體育器械材料
自制器材所需材料多數取自日常生活,比如舊的紙箱、紙盒、報紙、紙袋,還有街上發放的廣告紙,這些都可以收集起來。使用廢舊材料制作器材,可以幫助幼兒樹立環保意識,同時可以培養幼兒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顆善于創造的心。
(二)物盡其用,制作合適的體育器材
人多力量大,我們應該鼓勵師幼、幼幼、親子共同參與,收集合適的材料。例如在材料收集的信息發布中,教師可以采用微信、QQ、家長園地等方式,還可以準備幾個大箱子放在特定的位置,在箱子上貼上所需材料的種類。這樣可以較好地增強家長的家園互動意識,同時向家長宣傳了收集廢舊材料的意義,間接增強了家長的環保意識。
二、因地制宜,自制體育器材
(一)量身定做,以幼兒的興趣為起點
從廣義上來說,自制的體育器材就是為體育活動服務。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使用自制的體育器材開展活動的本質是讓幼兒的技能技巧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自制的器材不僅豐富了戶外體育活動的材料,而且可以激發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活動中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2]。
(二)自制體育器材應遵循的原則
1.安全性
在自制體育器材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對材料的安全性進行考慮。因為幼兒在活動中直接接觸材料,所以應確保所選擇的材料是環保無毒無刺激性氣味的,并且不存在尖銳的棱角。這樣在對廢舊物品進行回收再利用的同時,能夠避免對幼兒造成傷害。
2.耐用性
自制的體育器材要能在各種活動中循環使用,不能消磨過快[3]。以自制器材“跳跳袋”為例,布袋由普通的布料制作,耐用性較差,使用幾次后其底部與兩側的提手便出現開裂,因此可以把受力最多的底部和兩側提手使用較厚的布料進行加固。這樣一來,布袋的耐用性會更加持久。
3.科學性
自制的體育器材屬于非標準器材,所以教師在制作時要充分考慮大、中、小班幼兒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孩子都能使用。教師在制作器材的時候要有一定的科學性。比如,小班幼兒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動作很不協調,教師在制作小班體育器械時,要偏向于鍛煉他們身體的協調性;中班幼兒的身體動作發展相對靈活多了,在自制器材中可以稍微加大難度,如追求力量性和平衡性;大班幼兒身體已經很靈活了,普通的器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成長所需,那么器材的設計便可以具有挑戰性。正如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兒童教育發展觀,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和輔助器材所獲得的潛力。兩者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三、自制體育器材的應用
(一)創新自制體育器材的各種玩法
1.因地制宜,探尋適合的投放場所
適宜的場地是幼兒進行體育活動的基本保證。要在活動中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教師就要將活動內容和場地進行雙向結合,以發揮活動場地和內容的最大效能。例如:教師可以針對活動所占用的空間、幼兒人數、移動的范圍以及活動次數等,對場地選擇做預期式的規劃。
其次,創設班級內的體育活動區。例如:在開展投擲、縱跳等活動時,可在室內開展,這樣既滿足了幼兒的活動需求,又不會受到天氣等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
2.靈活運用,自主創新體育器材的玩法
創造力是由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幼兒的創造力經常會讓成人感到吃驚。如果每天拿單一的某種事物讓幼兒進行活動,剛開始幼兒可能會因為對事物本身的新奇產生濃厚的興趣,但隨著接觸的次數和時間的增多,興趣不會像最初那般高昂,終有玩膩的一天。教師應該將多種器材合理搭配,靈活組合、變通,鼓勵幼兒開動腦筋變換器材的玩法,讓器材“活”起來。只有這樣,自制器材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和意義。
(二)有效使用與指導理念的深化
1.使用中加強理論知識的應用
多數人認為幼兒園的體育活動就是教師簡單地帶領幼兒跑跑、跳跳等,偶爾做些簡單的游戲。這只是傳統的觀念,它忽視了幼兒園體育活動的本質目的和真正意義。其實,幼兒園的體育活動和其他普通活動一樣,都是用特殊的方法向幼兒傳授知識與技能。知識作為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對幼兒體育精神的形成和文化素養的強化有著積極的影響。
以體育活動“小猴子本領大”為例,活動需要用到大量器材輔助教學。在準備活動中,教師就要滲透器材的正確使用方法,且指導的方式不能太直接,避免在后續教學環節中出現二次重復。所以,教師要將相應的理論知識與材料結合起來。例如在活動的游戲環節“勇闖盤絲洞”中,需要幼兒用報紙球自制的炮彈擊退守護關卡的蜘蛛精。為避免幼兒出現打不準或投擲距離過短的現象,在準備活動中教師便可以用些有童趣的方法,幫助幼兒提前了解這項動作技能與材料的正確使用方法。
2.指導理念深化推動活動的開展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傳統的體育活動指導和教學理念已不能滿足新時期幼兒身體素質的發展和個性需求。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幼兒園體育活動教學的質量和器材使用的效率,教師就要積極對教學指導理念進行深化變革,讓體育活動充滿趣味性,使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為了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指導理念要立足于幼兒個性發展的需求,同時要將活動內容與實際環境相結合。
例如游戲“賽龍舟”,這個活動需要的場地相對大些,如果教師將幼兒編排成人數較多的小組,那么活動中幼兒會出現行進距離太短、活動量太小以及動作技能掌握不標準等問題。面對這種問題,教師可采用減少組內人數,增加小組數量的方法加以解決。對于活動量太小與動作掌握不標準等問題,可以用小組間接力比賽等方法加以解決。
四、自制體育器材的意義
(一)樹立環保意識,彌補經費的不足
國家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逐年增多,但在偏遠的西部地域,教育經費依然嚴重不足,器材老舊匱乏,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活動的質量與效果[2]。自制體育器材的出現和應用緩解了這種現象,得到了廣大師生家長的擁護和喜愛。自制體育器材是根據當地實際環境和幼兒情況,由創作者結合自己的智慧和實踐經驗制作出來的,符合當地幼兒的特點,易受到幼兒的喜愛,環保性、實用性更強[3]。同時,原材料取材方便,制作出來的器材在構思、設計、使用等方面的針對性更強,有利于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增強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和娛樂性,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部分資源的二次利用,也能幫助幼兒樹立環保意識,間接地緩解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二)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根據活動實現材料的優化組合
自制體育器材在體育活動中的應用,不僅對幼兒有多重益處,而且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例如,有選擇性地制作出幼兒感興趣的器材,或者根據現有材料的特性靈活地進行運用或改造,將其制作成形改意不改的多用途活動器材。教師可以將多種材料混合搭配制作成多種類型的器材,比如一個牛奶罐頭可以做成高蹺、梅花樁、滾滾車、保齡球等。
五、結語
傳統的體育器材在現代體育活動中出現短板,已不能滿足幼兒身體成長的需求。自制體育器材的運用,緩解了幼兒園因為教學經費的不足導致器材老舊更新換代過慢的問題。自制體育器材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幼兒的面前,讓幼兒對體育活動有了新的興趣。同時,教師在活動中可以檢驗自制的體育器材能否滿足幼兒的需求。并且,自制的體育器材可以與傳統的體育器材相結合,提高體育活動的質量,做到物盡其用。總之,自制體育器材的運用推動了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的改革,使幼兒在體育活動中受益良多,綜合素質有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陳衛紅.幼兒園自制體育器械投放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33):225-226.
葛存紅.自制體育器械在體育活動中的運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6(07):74.
孫寧.幼兒園自制體育器材的探索與實踐[J].青少年體育,2018(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