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陽陽
關鍵詞:三全育人;文化育人;高校;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1 — 0043 — 03
高校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組織,其發展必須要有優秀的組織文化給予支持。在高校社會服務、科學研究以及人才培養的三項基本職能當中,文化的傳承、融合與創新是其主導性的訴求,因此文化價值就是高校發展的主導性價值,而文化育人則是高校價值中的靈魂與基石。高校文化育人是其自身實現文化價值的前提條件,也是落實“三全育人”的主要措施。對此,在“三全育人”視角下促進文化育人發展,對于強化大學生思政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以及將其培養成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具有極為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是一項極為完整的育人系統,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部分:
1.全員參與
育人過程中的人員要素。是由學生、學校、家庭、社會四個方面構成。在這之中,社會教育包含內容較多,比如社會環境、榜樣力量、媒體教育、優秀校友等;學校環境則包含了教育環境、校園環境等;學生教育中包含了學生自身以及其自我教育〔1〕。但不管是哪種教育對學生發展而言都有一定促進作用,缺少任何一環,都會導致德育缺失。
2.全方位教育
即育人過程中的空間要素。當前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推動學生發展,而全方位教育的目的則是將學生培養成能夠滿足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從眾多角度來看,這不但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能力,還需要心理與德育都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具備強大的綜合素質。
3.全過程育人
即育人過程中的時間要素。當前高校教學通常都是四年制,在這之中學生往往會經歷放松、彷徨、迷茫、焦慮等心理變化,只要能抓住這些變化節點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就能夠促進其實現健康成長〔2〕。高校教育的并非只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要充分落實人才教育,一位優秀的人才并不只是取得良好成就,還要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這都需要全程教育幫助實現。當前大學生受到成長環境差異的影響,導致其心理特點存在很大不同,對此這就必須開展個性化教育,加大重點人群教育。
(二)文化育人
育人是高校的基本任務與核心理念,也是其發展的關鍵目標和主要職能。作為學校教育的三大部分之一,文化育人是其主要職責以及歷史使命,它并非是課堂上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通過資源、環境、服務和管理這類“第二課堂”實現的,是一種潛移默化和極具親和力地方式〔3〕。其本質就是實現以文育人,通過先進的文化引導和教育人,促使其最終成長為全方位發展的現代化人才,并能夠把相關的先進文化全部內化成潛意識下的文化自覺。
在“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文化育人發展必須取長補短,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環境,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中所蘊含的各種新思想,鼓勵和引導大學生,促使其漸漸成長為擁有正確價值觀念、人生觀念和世界觀念的綜合型人才,并擁有和新時代發展要求相符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4〕。對此,在目前高校學生群體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其思想源泉,是要將文化育人的內涵內化至三全育人中去的。
(一)將思想文化作為重要的政治引領
思政文化是文化育人的主要著力點。在這之中高校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以黨建工作為引領,激發改革動力,在立德樹人目標之上,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應用型高校。同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充分把握意識形態的工作指導性,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推動思政課程創新守正,使其真正成為學生思想發展的重要源泉。另外還應積極貫徹新時代下黨的基本建設要求,積極推動學校黨委以及學院黨委、黨支部實現規范化建設,通過黨員領導干部帶頭,積極推進黨建工作,使學校和學院成為“三全育人”的重要培育單位。
(二)將校園規范作為重要的精神律約
校園規范與準則是其歷史文化積淀、辦學思想和治學風格的整體概括,也是校園文化的升華,更是育人目標和校風學風的集中展現。它始終都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影響著全體師生,是大家認同并遵守的道德準則以及行為規范,更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所在。由于其具有極強的訓育作用,可以展現出高校的核心精神,所以在精神塑造和品質培養等方面都具有很大得促進效果。比如在應用型本課高校建設中,就應以“教學做合一”為基礎,從時代內涵、教育教學主題、教師與管理者、實踐改革等方面著手,落實校園規范與準則,進而實現育人功能。
(三)將家庭文化作為重要的訓育內核
家庭是人發展的第一課堂,傳家訓、立家規、形家風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實踐養化以及師生思政教育具有極大促進作用。將家風家訓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當中,對于人才培養而言,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事。在這之中,可以重點圍繞“家風文化館”建設,促使家庭文化走進校園,融入學生的思政教育當中。或者引入歷史上著名的家風文化,例如《顏氏家訓》《誡子書》《弟子規》《放翁家訓》等等,從中汲取和借鑒各種孝悌精神、擔當精神、艱苦樸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積極進取精神等等,以此形成研究性的課題和實踐目標,以指導文化育人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四)將勞動文化作為重要的實踐成果
高校需進一步深化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充分認識勞動價值,使其尊重和熱愛勞動,能夠以身作則弘揚其中的精神,并作用到實踐當中,進行辛勤勞動、創作勞動。在這之中可以從教育研究、教學資源、課程設計、教材編撰以及制度構建等方面著手全方位推進,建立將大學生勞動素養教育內涵作為研究對象的課題,在勞動實踐平臺建設下,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和素養〔5〕。促進勞動教育是豐富學生實踐經驗、提升動手能力、培養抗挫意識、形成堅毅品質的關鍵,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還應盡可能貼近生活,堅持生本原則,使學生能夠在勞動過程中感悟生命的內涵以及人生的意義,促使其形成的文化育人效應得到充分重視。
(五)將民俗文化作為傳承創新的內核
對于高校發展來說,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般都能夠形成相應的特色校園文化。民俗文化通常是指民眾創造和傳承的生活習慣,是各種非物質的內容。對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就可以以此為核心,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構建當地民俗文化展覽室、發表或出版具有影響力的專著或論文、召開具有民俗文化保護和開發意義的學術探討會議,最終形成極具地方文化的特色性科研,在潛移默化下影響學生,推動育人功能創新。
一所大學文化特色的形成,不僅會受到自身長期沉淀的歷史和地域文化影響,還是其教育理念、價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全面體現。在“三全育人”視角下加強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需根植于地方文化的深厚土壤以及全體學生和教師共同創建的文化環境,全面激發校園文化發展,通過已有文化資源以及重新開發出來的文化內涵,實現創新發展和轉化,在文化育人上多下功夫,使校園文化全面活起來,使學校最終成為立德樹人和文化育人的重要場所〔6〕。
(一)與理論學習相結合
一方面,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和十九大精神作為理論教育的核心,積極開展各種宣講活動、報告活動和主題活動。另一方面,劃定專門的政治理論學習時間,組織全體學生和教師進行學習,同時優化考核監督,促使整個學習活動實現常態化、高效化與機制化。例如可以邀請相關教授或專家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授課、組織干部領導參加新思想網絡培訓、組織全體教職工觀看專題電影、電視節目等,以達到鞏固思想基礎,形成常態化學習的文化體系。
(二)與文化教育相結合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以文育人,全面推進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能夠進一步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學風校風優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促進師生品行發展。
一是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比如可以設立社團文化節、藝術文化節、商貿文化節等各種學生品牌活動,形成新的教育格局,促進學生素質文化建設。
二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優秀文化必修課,以促進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開設專門的紀念日和重大節日慶祝活動,通過其教育意義,構建出以民族精神為引領的校園文化發展體系。
三是加強先進文化教育。將更多革命文化、民間優秀文化以及各種非物質文化引入進來,從中探究和挖掘其中包含的育人內涵,以此為核心,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積極培育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成果,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和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四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制定出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加強項目設計,打造主題環境景觀,不斷對各項硬件設施進行改善,使文化能夠看得到、摸得著,將學校漸漸被建設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地。
(三)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建立并優化“第二課堂”評價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到志愿服務、課程實踐、創新創業教育等實踐教學全過程中。比如可以組織實踐團隊前往各紅色基地進行考察學習,積極開展關于“牢記歷史使命”“促進社會主體思想主題實踐”等育人活動,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或者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通過各種志愿公益活動,達到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建設意識的目的。
(四)與思政課堂相結合
一是將思政課的主要作用發揮出來。即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進行師資力量整合,使課堂教學和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積極推進社會主題思想進課堂。同時制定思政課程體系創新計劃,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專題教學,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增加思政課堂趣味性,使學生從中能夠有所收獲。
二是提升思政教研水準。制定專門的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落實方案,進一步規范思政教學;在校內開展思政課程教學聽評活動,推動教學手段改革,提教學質量;并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關鍵章節和課堂講授的主要內容〔7〕。同時在校級課題當中進行思政研究專項課題拓展,加大資金措施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激勵全體師生積極參與到思政專項項目的研究當中。
三是提升思政教學效益。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門出臺的思政教育意見,要求校領導帶頭講授政策和形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十九大精神。建立專門的網上教學平臺,實現網絡技術和多媒體的全面整合應用,增加教學資源,加強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提升教學生動性。在思政教學備課中,相關教師可通過論壇、微博、微信等形式和學生實現雙向互動,加強情感交流,及時幫助學生解答疑難,以此提升教學效率和針對性。
四是促進課程思政創新發展。將各課程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全面挖掘出來,使思政內容被融入其他課程當中,強化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建立起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全面協同發展的育人體系,提升課程育人效果。
(五)與新媒體發展相結合
(1)建立專門的網絡教育機制。比如應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實施交互式的網絡文化育人工作,通過新聞播報、信息發布、主題活動直播和學校宣傳等方面進行文化宣傳,進一步豐富文化育人形式〔8〕。(2)促進網絡文明建設,強化師生網絡素養,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嚴格遵循網絡行為規范,形成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方式。(3)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建立校園新媒體聯盟,培育出一批新媒體教育平臺,加強正面輿論內容供給。(4)完善網絡成果評價,把各類網絡文化成果融入科學研究成果統計中,或者列為教師職稱評定的中套條件。(5)加強網絡工作力量培育,引導教師重視起網絡文明,積極參與到網絡育人當中,從而形成一支具有極強業務能力和作風良好的網絡工作隊伍。
總體來說,文化是具有力量的,是會引導人產生共鳴的。三全育人的落實和校園文化建設之間存在密切關系,它能夠給其在提出更高要求和同時,激發高校實現系統化和科學性的文化育人工作。對此,在這一視角下,高校還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并通過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及時找到現實和歷史之間的連接點與契合之處,從而使育人工作全面落實到位,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參 考 文 獻〕
〔1〕劉岱,張璐平.文化育人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的構建與實施——以昆明醫科大學圖書館為例〔J〕.價值工程,2018,(32):297-299.
〔2〕胡守敏.新時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68-70.
〔3〕祝李楊.“互聯網+”視角下高校“三全育人”實施路徑研究〔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9,(04):203-204.
〔4〕喬婷.“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文化育人存在問題及實踐路徑探析〔J〕.唐山文學,2019,(06):108.
〔5〕徐丹.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路徑探索〔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
(01):4-6+21.
〔6〕倪漫.“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路徑探析〔J〕.綠色科技,2020,(19):223-225.
〔7〕吳瓊斯.“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4):101-104.
〔8〕丁昌.高校“三全”文化育人體系的搭建思考〔J〕.管理觀察,2019,(32):121-12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