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
關鍵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演化博弈;策略剖析
中圖分類號:F4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1 — 0070 — 03
(一)博弈論概述
所謂的“博弈論”其實從某方面來講也被稱之為對策論,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對對手進行系統化深入研究,然后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的發展策略,由此為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據調查博弈論的基本概念是納什均衡,具體來講它可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顧名思義前者就是參選人之間有一定的強制性協議,集體理性是這種博弈的關注點,相對地非合作博弈則是指參與人之間沒有達成強制性協議,個人理性是其關注度。
(二)演化博弈論概述
伴隨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貿易往來的愈發頻繁,區域活動之間的關聯性愈發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傳統博弈論理論內容難以滿足當下企業的發展需求,為此將其與動態演化進行有機結合,是十分必要的。與傳統博弈論相比,演化博弈強調的是一種動態的均衡,并非是傳統博弈關注的靜態均衡和比較靜態地均衡,其源起于生物進化論,現在經濟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創新模式下演化策略模型
1.模型基本假設
相比傳播博弈,演化博弈的內容更加豐富,且不同的博弈類型之間也存在一定差異,其中作為常用的博弈模型,創新模式下制造業發展的演化策略模型在進行基本假設時,是以兩企業原始收益(兩企業未開始創新時的各自的總收益)為基準的,假設收益為S1、S2,成效收益E1、E2,據調查成效收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息息相關,假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a,且0 在進行創新時,倘若雙方采取協同創新,則企業的收益分別是(S1+aE1-C1+Z1;S2+aE2-C2+Z2),倘若兩企業都選擇非協同創新,則收益分別是(S1,S2),若企業1選擇協同,企業2選擇非協同,那么企業1、2的收益為(S1+aE1-C1+R1;S2-+N2),若是企業1選擇非協同,企業2選擇協同,那么企業1、2的收益是(S1+N1;S2+aE2-C2+R2)。 2.模型分析 (1)均衡穩定性剖析 在進行矩陣剖析過程中,將企業相關數據列入矩陣計算中,倘若得出的數大于零,則表示企業有必要加強創新,反之則表示沒必要。 (2)參數分析與調控 在演化博弈理論剖析過程中,從某方面來講除了要對均衡穩定性進行剖析外,還要對參數進行系統化分析和調控,具體來講分析主要是基于有必要加強企業創新的基礎上。從某方面來講,當創新利潤高于企業選擇非協同創新時所獲得的收益時,博弈都不會朝著理想演化穩定策略方向發展,它更加傾向于選擇(非協同創新、協同創新)和(協同創新、非協同創新)的策略,倘若此時企業未能從根本上就企業競爭問題進行合理化解決,則選擇非協同創新的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二)科研投入時演化策略模型 1.模型基本假設 科研投入時演化策略模型在進行基本假設時,是以兩企業總收益為基準的,企業積極參與對制造業研發時的投入強度為b,且0 在進行科研時,倘若雙方均積極參研,則企業的收益分別是(S1-bT1+RY1+F1-C1-;S2-bT2+RY2+F2-C2),倘若兩企業都不積極參研,則收益分別是(S1-(1-b)T1;S2-(1-b)T2),若企業1選擇參研,企業2選擇不參研,那么企業1、2的收益為(S1-bT1-C1+R1;S2-(1-b)T2+N2),若是企業1選擇不參研,企業2選擇參研,那么企業1、2的收益是(S1-(1-b)T1;S2-(1-b)T2)。 2.模型分析 (1)均衡穩定性剖析 在進行矩陣剖析過程中,將企業相關數據列入矩陣計算中,倘若得出的數大于零,則表示企業有必要加強參研力度,反之則表示沒必要。 (2)參數分析與調控 在演化博弈理論剖析過程中,從某方面來講除了要對均衡穩定性進行剖析外,還要對參數進行系統化分析和調控,具體來講分析主要是基于有必要加強企業參研的基礎上。從某方面來講,當參研利潤高于企業選擇不參研時所獲得的收益時,博弈都不會朝著理想演化穩定策略方向發展,它更加傾向于選擇(不參研、參研)和(參研、不參研)的策略,倘若此時企業未能從根本上就企業競爭問題進行合理化解決,則選擇不參研的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三)生態建設下演化策略模型 1.模型基本假設 制造業發展的演化策略模型在進行基本假設時,是以兩企業原始收益(兩企業未開始創新時的各自的總收益)為基準的,假設收益為S1、S2,投入成本是C0,然后假設其它的收益是uR1,uR2,且0 2.模型分析 (1)均衡穩定性剖析 在進行矩陣剖析過程中,將企業相關數據列入矩陣計算中,倘若得出的數大于零,則表示企業有必要加強生態建設,反之則表示沒必要。 (2)參數分析與調控 在演化博弈理論剖析過程中,從某方面來講除了要對均衡穩定性進行剖析外,還要對參數進行系統化分析和調控,具體來講分析主要是基于有必要加強企業生態建設的基礎上。從某方面來講,當生態建設利潤高于企業選擇不生態建設時所獲得的收益時,博弈都不會朝著理想演化穩定策略方向發展,它更加傾向于選擇(不生態建設、生態建設)和(生態建設、不生態建設)的策略,倘若此時企業未能從根本上就企業競爭問題進行合理化解決,則選擇不生態建設的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壓力。三、新形勢下制造業信息化發展困境的基本概述
(一)對信息化融合的重視度較低
在當前信息化產業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但縱觀在當前企業發展過程中,雖然部分企業認識到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行動,可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仍有部分企業受傳統企業發展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對于信息化融合的重視度較低,未能從長遠發展角度去考慮信息化融入制造生產中的意義,未引進信息化技術亦或是運用過程中只是對部分工藝或技術進行簡單升級,制造業信息化發展受到了一定阻礙。
(二)制造業內部缺乏較為成熟的技術
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雖然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制造業企業內部融入了信息化,但取得成功的案例相對較少,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目前我國始終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長此以往在加劇企業發展壓力的同時,企業可持續發展也勢必受到了一定阻礙。目前來看在制造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發展成效難以達到預期發展目標的根本原因在于內部技術手段的不成熟,具體而言就是針對信息化建設,當下我國尚未成立一個完善的信息化組織結構,在信息化項目拓展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建設臨時項目來實現預期發展目標,與此同時再加之制造業企業無法運用合理化軟件系統,不能夠對其特色優勢與企業具體問題進行有機整合,融合作業量持續增加的同時,發展目標也難以達成。
(三)復合型人才的缺失
制造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復合型人才的缺失也是現階段阻礙融合發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換言之在當前多元化市場競爭環境下,人才作為影響企業發展現狀的重要因素,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付出。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由于制造業是一項相對復雜的產業,內部涉及諸多學科,在制造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為確保預期發展目標的達成,需要專業人才作為支撐,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部分產業受傳統發展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企業發展重心始終集中于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卻忽視了對于人才的培養,復合型人才匱乏現象較為嚴重,人員創造性受到一定阻礙的同時,企業發展也勢必受到一定影響。
(一)不斷提高對信息化價值的正確認知
目前來看在新產業時代背景下,企業對信息化價值認知度的高低,對制造業信息化發展成效具有重要影響,換言之為從根本上突破發展困境,企業不僅需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加大“信息化”的研究力度和推廣力度,由此在不斷提高制造業信息化水平的同時,為后期各項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奠定良好基礎。在引導制造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企業還需加強對管理者、決策者的培訓力度,通過組織他們進行制造業信息化知識的學習來強化他們對于信息化的認知,提高他們對于信息化融合意義的重視度,由此確保信息化建設工作順利展開的同時,提升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
(二)加大對關鍵技術的研究力度
在當前制造業和信息化融合過程中,涉及的關鍵技術相對較多,而技術先進度對于制造業的整體發展而言有著重要影響,故此為從根本上推動制造業信息化的順利發展,加大對關鍵技術的研究力度現已迫在眉睫。經大量調研數據分析可知,制造業信息化的關鍵技術包含應用、集成應用帶動系統的研發,突破技術瓶頸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形成具有自我知識產權的產品,促進制造業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在當前新產業時代背景下,企業的規模化發展在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企業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為從根本上不斷的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強對所研究的關鍵性技術和制造業的融合,分層次、分階段在典型的行業、企業中應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大對復合型人才的培訓力度
目前來看,人才匱乏也是現階段制造業信息化發展面臨的重大難題,故此為從根本上改善當前發展現狀,加大對復合型人才培訓力度現已迫在眉睫。就目前來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專業復合型人才不僅能顯著地提高數據資源利用率,與此同時在確保各項管理工作落實到位中也發揮了重要性作用,因此打造專業人才隊伍,并對其進行不斷培訓和強化,在有效提高人員軟件掌握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信息化系統操作水平,最終為預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基礎。
(四)提高機械設計制造智能化水平
在當前信息化產業時代背景下,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的發展是機械制造設計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為實現機電一體化、數字化以及網絡化的發展目標,不斷提高機械設計制造智能化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來看,在工程機械制造設計過程中,基層產業機構和相關主管部門在眾多數據的基礎上運用自動化處理技術完成高效化的機械設計生產與制造,以此為機械設計生產環節中的眾多數據做出更佳決策,最終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為國民經濟主體和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制造業的工業本質是將無用之物轉化為有用之物,在進一步提升物質財富的同時,為現代文明的孕育打下了堅實基礎。但縱觀現階段在經濟快速化發展過程中,相比國外發達國家,我國制造業的產業發展尚且處于探索階段,無論是制造業產業規模亦或是數量都相對降低,為改善當前發展現狀,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將“演化博弈模型”合理化應用于制造業的發展中,對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吳曉波,朱克力,李峰瑤.基于演化博弈視角的中德裝備制造業合作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8,(09):56-63.
〔2〕畢克新,孫德花,徐海華.制造業企業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協同發展博弈分析〔J〕.管理評論,2012,(05):104-111.
〔3〕李國昊,陳超,羅建強.基于演化博弈的制造業服務化知識缺口補救模型分析〔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4,(02):40-46.
〔4〕解學梅,王珍珍,陳功玉.制造業月物流業聯動發展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2,(02):86-97.
〔5〕呂鐵,劉丹,徐海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差距、問題與舉措〔J〕.學習與探索,2019,(01):111-117.
〔6〕李中建,魏雪瑩,徐濤濤.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面臨的現實瓶頸及對策一一基于企業、產業、經濟三個層面的分析〔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28-33.
〔7〕姚錫凡,雷毅,葛動元,葉晶.驅動制造業從“互聯網十”走向“人工智能十”的大數據之道〔J〕.中國機械工程,2019,(02):134-142.
〔8〕樸慶秀,孫新波,金正浩.服務化轉型視角下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互動機制研究一一以沈陽機床集團為案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0,(15):166-169.
〔9〕夏媛,李志華,張建東.綠色供應鏈管理與綠色創新的關系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0,(02):148-153.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