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樂意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推行,數學活動課成為發展學生數學思維、激發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然而,重教輕學、形式固定、內容單薄成為了活動課開展的瓶頸。本文對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活動性內容進行整理,將當前受認可的課程形式:學科整合、先學后教、自主設計整合到活動課中。并通過案例為活動課多元化開展提供了指導方法。
◆關鍵詞:數學活動課;形式;多元化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生自主探索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實踐,檢驗自己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后續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然而,在一線的活動課教學中,筆者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輕學重教
當前很多本該是活動課的內容教師卻把它上成了“理論課”。一堂課以枯燥的講練為主,總是化不開、教不活,失去了活動課該有的面貌。新課程主張要將原先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要將教師備課、講課的功夫轉化到引導學生學習這方面來,不僅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愛學、樂學、會學。
(二)形式僵化
當前活動課的主要形式有:①游戲活動:把游戲引入教學,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②思維訓練: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培養孩子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方式、方法,培養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等品質。③實踐應用: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可以很好拓充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
但是長此以往,筆者卻未看到其他有效的開展形式,活動課亟待新鮮血液的注入。
二、活動課多元化形式
(一)學科“整合”
學科“聯姻”是指打破不同學科知識、技能的補充。即對各學科進行一番整合,使之在新層面上結合成一個新的整體,從而提高各學科的教學質量。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很多與數學相關,體育課、美術課、班隊課等也有著濃厚的活動氛圍,數學活動課與之“聯姻”,是活動課有效開展的依托。
(二)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是對傳統的“先教后學、課后作業”教學模式的顛覆性改革,讓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讓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一般中高段的數學課上會用到這種形式,但在低段尤其是活動課上卻鮮有這種形式的運用。
(三)自主設計
“自主設計”是指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教學內容,它打破了一味由教師出示教學內容的傳統模式,而是引導孩子自己去設計與教學知識相關的內容來進行解讀。它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了孩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更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
三、活動課多元化開展的方法指導
(一)學科整合,分層設計
一些老師嘗試過將學科進行整合教學,但是在實施時學生往往熱情高漲,教師缺乏管理,成為無目標、無組織,是無效的“放羊式”教學。
以一年級下冊《人民幣購物》為例。很多教師將這一課與班隊課的“跳蚤市場”相整合。筆者認為,購物教學不能讓學生一買到底,科學的學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前期設計:
1.引入情境,喚起購物經驗。
(1)出示:①糖果5角;②皮球9元3角;③玩具車6元7角
提問:今天有3種特價商品,如果要從中選擇兩種商品,你可以怎么選?
2.示范教學,了解購物流程。
算錢:如果選擇①糖果+②皮球,應該付多少錢?算式怎么列?)
付錢:老師有這些人民幣(PPT出示若干人民幣)你會怎么付錢呢?
找錢:出示要找錢的情況:如果我只有一張10元,該怎么辦呢?
3.師生扮演,了解購物流程(算錢、付錢、找錢)。
4.學生用虛擬人民幣小組內演練。
【前期設計教學意圖】 購物活動并不能草率開展,學生不知道如何購物、不懂購物時要注意些什么,那么購物的目的就無法達成。所以我先利用10分鐘時間教會學生如何算錢、付錢、找錢。告知他們在購物時要懂禮貌,售貨員要說清楚商品價格等。
●后期設計:跳蚤市場開展
1.后期準備:
場地安排:學校小廣場,6個小攤位,每個攤位一名學生售貨員和一名家長。
參與人員:班主任、數學老師、本班學生(其中6個售貨員)、家長6位。
物品準備:小商品、人民幣、購物清單。
2.購物細節指導:
(1)填寫好購物清單再購物。
(2)將人民幣按照紙幣、硬幣、面值大小分開整理,方便取錢。
(3)愛護好人民幣,不破損、不涂畫。
(4)售貨員熱情接待、顧客排隊購物,用好禮貌用語。
3.購物清單:
【后期設計教學意圖】有了前期的購物指導,孩子們掌握了購物的方法和技巧,懂得了怎樣待人接物。從而應用到實際的購物中,技能進一步得到訓練強化,同時能應對更復雜的購物困難。
(二)先學后教,提高升華
【案例】一年級下冊《七巧板》
●預習單:
該預習單引導學生觀察認識七巧板的組成,了解各塊板之間的大小關系,通過拼組,體會圖形的變換。整堂課圍繞著這張預習單展開:
教師引導學生用4號和6號板加一塊板拼圖形,學生很快拼了出來:
接著讓孩子在原來的基礎上用4號和6號板加更多的板拼圖形,課堂在不斷生成:
整堂課既有知識的扎實理解又有課堂的智慧生成。學生體會到的不止是七巧板的拼圖樂趣,還有數學知識的巧妙孕伏,問題的不斷提出,引導思維的更高升華。孩子們用七巧板拼擺、創造圖案,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意識。而且課堂變得更高效,兩堂課的任務一堂課就搞定了。
(三)自主設計,邊創邊學
在活動課的設計中,很多教師面臨“放不開”的困境。如一年級《找規律》,教學內容大多是由教師出示,一味強調讓孩子用“以…為一組重復出現”這一句式來表達,孩子失去了主動性,使本該趣味橫生的內容變得枯燥乏味,創意不足。如果為讓孩子來設計課堂的教學內容,學期興趣是否能提高呢?
于是我嘗試解放課堂,引導孩子自己去設計學習內容:
【案例】一年級下冊《找規律》
1.教師在黑板上貼一藍一黃兩個圓片,然后重復往后貼,學生跟著念
提問:我不繼續擺了你們怎么知道后面是什么顏色?
2.引導:大家發現我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擺的,誰在一直重復出現?(藍黃)如果是你,同樣是這兩種顏色,怎么設計,它也會有順序呢?
生上臺擺圓片,擺出了以下規律:
3.提問:這兩串手鏈都是兩顆珠子在重復,還可以幾顆珠子重復?
生擺出多種形式:
4.現在我又有了粉色的珠子,三種顏色在一起,你會按順序設計嗎?大家都來試試吧!(學生在練習紙上設計)
5.展示學生作品,挑選其中幾個說規律
6.小結:像這樣按照順序一組一組重復出現的現象,都非常有規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規律》
……
【設計意圖】學生在生活中和平時的練習中已經積累了很多關于規律的經驗,所以老師提出用兩種顏色擺規律時學生會出現3個重復出現的情況。老師趁機拋出問題:還能擺出3個不斷重復的手鏈嗎?這個問題更有思考性。學生擺出了很多不同的形式。再出示第三種顏色,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激發。
從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堂課老師自己只出示了一種規律,接下來所有的規律都是孩子自己設計自己講解分析的。孩子竟然成為了整堂課教學內容的設計者!這樣的課堂學生成為了真正的主人,他們在自己的設計圖上自說自話,不僅習得了知識,也收獲了成功感。
四、后續思考
(一)活動課的形式還有待豐富
本文中介紹了學科整合、先學后教、自主設計三種形式,但活動課的開展形式一定不止這些,在往后的教學實踐中還可以發掘更多的元素。
(二)活動課的資源還有待開發
本文中列舉的活動案例和羅列的活動課方案都是取自書本。但是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一定還有很多能設計成數學活動課的有效資源,可以從中嘗試開發設計,更能體現數學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