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瑜
摘要:在當前的教學工作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工具。通過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教師可以以多種方式吸收更多、更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并在課堂上呈現。與其他學科相比,高中物理學習有很大的困難,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另外,高中物理必須使用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物理規律。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實施高中物理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物理規律和物理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有效地融合。
關鍵詞:高中物理;信息技術;有效融合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深遠地影響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高考從社會發展變化對人才的新要求出發,加大了對學生在信息時代應具有的閱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高中物理學習難度較大,例如有些物理概念比較抽象、難理解,微觀領域是學生沒法用肉眼觀察和感知的。面對這些困難,有效地將信息技術整合到物理教學中,就能有很好地突破這些難點。
一、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物理是一門相當抽象的學科。了解一些知識點后,學生需要突破認知來學習相關的物理知識,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結合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電磁感應-劃時代的發現》這節課中,通過圖片和視頻,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其發展過程,比老師直接用語言描述更清晰、更有趣。在視覺過程中,學生對發展過程和歷史有了深刻地了解,了解時代的變遷,他們將更加重視物理學習。同時,老師可以在放學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在線找到一些相關信息并進行總結,與班級成員共享和討論。信息化學習方式既是師生、生生間交流的良好途徑,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使用信息技術模擬實驗過程
在以前的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由于實驗儀器和實驗設備的局限性,多數情況下老師往往采用演示實驗而不是學生實驗,而演示實驗過程中實驗現象的可視性相對較低,甚至有些實驗是高中實驗室沒有條件完成的。由于學生缺乏體驗,物理實驗的影響自然很小。在普通實驗條件下,將信息技術引入高中物理實驗室可以突破各種限制,肉眼看不見的那些實驗過程和現象也可以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模型、理解物理規律,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物理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中,由于自由落體運動時間較短,學生無法理解此過程中速度變化的詳細特征。因此,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自由落體運動過程進行模擬,用慢鏡頭演示實驗中的落球過程,并使用相關的信息技術功能設置相同的時間間隔,以便學生獲得合適的落球位置,然后檢查球在背景中的位置。記錄刻度,以便可以推斷出球的運動定律。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能夠觀察到生動直觀的實驗建模過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一運動。同時,又調動了學生進行實驗的熱情,提高實驗能力。
三、使用信息技術構建知識網絡
掌握高中物理知識,需要了解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圍繞某一知識點或章節內容的特定中心點創建知識思維導圖,在其中保留基本公式和概念部分,要求學生處理剩余的空白部分。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來創建物理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求,使用計算機或手繪方法來構造思維導圖。老師可以將學生的作業展示在教室中,供同學們相互借鑒學習。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例如,近年來,在線課程的教學已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一些高中學校試圖將在線課程與離線課程結合起來,錄制重要的課程教學視頻,供學生自己學習。因此,教師應根據在線教學的需要調整課堂教學。教師應注意,信息技術的應用應基于物理教學本身,分析其與物理特定知識相融合的可能性,然后制定適當的應用方案。此外,技術的特定應用形式也在不斷發展,因此教師需要能夠及時了解新技術。
例如,微教室視頻創建是當前教師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術,盡管在線上有大量的微教室資源,但這些資源可能無法滿足教師教學的意圖。收集數據時,同一教學和研究小組的教師應積極地交流和交換數據,以共享和交換數據。
另外,高中物理教學中需要有足夠的教學資源。學校還應擴大教學資源及其發展和適應。基于此,高中物理教師還可以使用和利用不同渠道的資源,有時還可以對其進行修改和擴展以使其更加豐富,然后將這些所得的培訓資源應用于教學,以使信息技術更有效。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深層次上推動了教學模式的變革。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著力于合理選擇并優化融合方式,讓信息技術服務教學時更具有直觀性、啟發性、可操作性,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這一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劉娟麗.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融合途徑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3):134.
[2]史艷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整合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9,21(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