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松
【摘要】素材資料是主流媒體在短視頻創作和生產中寶貴的創意來源和生產資源。主流媒體在長期的節目錄制和生產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如何科學、有效地管理并將這些素材運用到短視頻的創作中,是當前創作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像資料館的資源配置和工作實踐為案例,圍繞當前短視頻生產、開發、使用這一主線,對短視頻創作的發展趨勢、短視頻制作的觀念轉化、短視頻專業化生產制作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并提出應對策略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短視頻? 長視頻? 互聯網? 素材資料? 開發應用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一、短視頻生產的當前狀況
移動互聯時代,短視頻作為近年來廣受歡迎的信息呈現方式,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生活娛樂和表達自我的重要途徑。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民規模9.89億,其中,網絡視頻用戶9.27億,較2020年3月增長7633萬,短視頻用戶8.73億,較2020年3月增長1億,占網民整體的88.3%。①這組數字意味著在移動互聯和碎片化傳播的信息獲取背景下,迅猛增長的短視頻用戶已經占居主導。巨大的社會需求必然要求相匹配的內容供應市場,鑒于媒體資源和社會責任兩個方面,主流媒體應占據這一信息傳播空間的制高點,以發揮主流媒體的價值引領作用。
從渠道上講,一個時期以來,主流媒體紛紛進駐抖音、快手等頭部短視頻平臺,借助其傳播渠道發布自己的短視頻內容,同時也在積極打造自主可控的短視頻平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便是國內首個以短視頻為主打的中央級新媒體旗艦平臺。
從內容上說,短視頻經過了最初的野蠻生長——靠顏值、奇觀、搞笑、炫技等狀態展示、直接刺激人們原始欲望的初級內容,由于這些內容無法提供更有價值的精神內涵,逐漸被大多數人所摒棄。而有助于人們認識世界、提升自己知識層次和文化水平以及解疑釋惑類內容迅速崛起,這類內容注重主題深度和故事表達,對影像質量也有較高要求,時長由最初的幾十秒、1分鐘擴展至5分鐘、10分鐘。時長的增加意味著制作和表述難度的成倍增加,而選題的深度挖掘和信息處理除了少數有專業能力和制作團隊的up主(指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以外,絕大多數UGC(用戶生成內容)已不具備這一階段的內容生產能力,主流媒體和專業制作機構成為短視頻內容供應的主力軍。
二、觀念轉變是短視頻創新生產的先決因素
主流媒體向來不缺乏內容生產的能力,同時其可觀的影像資料積累也為優質內容的快速生產提供支撐,這對于短視頻領域的媒體機構來說尤其重要。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像資料館為例,版權清晰的視頻資料就有180萬小時內容,涵蓋了自清末民初、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前后各個時期的播出節目和原始素材,以及大量的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各種珍貴影像資料。
中央三臺整合后,原央視、央廣和國廣的所有視音頻資源歸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像資料館,其豐厚的資源優勢成為當今國內儲量最大的視音頻資料庫。目前為止,原三臺海量的視音頻資源已經全部按照四層編目策略(節目層、片段層、場景層、鏡頭層)和重要節目全文著錄的工作方式,經過數字化編目轉儲,敲入一個關鍵詞,就可以檢索出與之相關的所有視頻內容,其實用性、便捷性、系統性和規范性為今后短視頻內容生產打開了方便之門。海量的視音頻素材資源,經過相應的主題提煉和形態包裝,本身就可以快速形成優質短視頻產品,同時又可以激發相關短視頻內容的再創作,是主流媒體短視頻創作的資源寶庫。
但是,從目前狀況來看,短視頻的音像資料資源開發卻并不盡如人意。一是短視頻創作人員對于音像資料資源開發業務還沒有足夠的重視,有目的地查詢和利用影像資料的情況還不多見。二是即便是利用了影像資料也流于表面,只是把影像資料當作救場和填補解說的邊角料,并不能從影像資料本身的價值意義去考慮,因而也無法建立起更多的創作連接。很多極具價值與內涵的影像往往就是被當作一個普通表意的畫面在使用,更多與之相關的信息并沒有說明和表現出來,而那些并未被刻意表現的影像和相關信息也許恰恰是這段影像資料的價值之所在。短視頻之所以打動人心,不僅僅是畫面,更重要的還是這個短視頻所傳達出的有助于提升人們認知和感受的內容。三是音像資料館對影像資料中的相關素材進行了集錦式的歸類和切條,但由于資料切分人員絕大多數沒有經過最基本的內容制作訓練,自身對短視頻的概念和內涵缺乏理解,不懂需求,不懂受眾和市場,因而加工出來的短視頻集錦在競爭激烈的短視頻市場當中幾乎沒有任何競爭力,甚至有相當多的切條內容不符合播出平臺對于短視頻品質的預期而無法上線。
其實,無論是制作機構還是音像資料館,在面對短視頻的創作與資源供給時,要充分理解短視頻的內涵和邏輯,以及在移動互聯傳播環境下的社會期許。短視頻是相對于長視頻而言的,長視頻除了內容要有足夠支撐以及時長在30分鐘或以上外,通常還隱含了兩個條件,一是觀看時間要相對完整,二是觀看屏幕不能太小,否則便會影響體驗效果。所以無論是在電視和電影院,還是PC、iPad端,長視頻的觀看方式最好是相對固定和不受打擾的。而短視頻卻非如此,短視頻是移動觀看和時間碎片化催生的產物,是與長視頻不同傳播環境下的兩個不同物種。就素材資料的使用來講,長視頻節目除了在文獻資料類的紀錄片中會涉及一定數量的素材資料外,其他節目都是以自采為主,其素材資料的使用無論是數量還是對內容的整體影響,都不起決定作用。相反,短視頻因其篇幅短小,絕大多數素材資料都可以被賦予相應題目而獨立成篇,其本身就是內容主體而不是傳統長視頻節目的內容表達輔助。短視頻的好看與長視頻的精彩在要求上其實是不一樣的,與長視頻相比,短視頻要求主題更鮮明、內容更集中、見解更銳利、表達更具感官化,否則便無法在競爭激烈的短視頻內容市場立足。所以在開發影像資料的短視頻內容市場時,首要的是要將素材資料擺在內容的主體位置,深入挖掘影像資料本身的價值意義,要對它們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了解清楚,然后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用戶的喜好去開發內容資源。
三、提升短視頻專業化生產的路徑
短視頻是一個細分的市場,從時政新聞到社會現象、從學科知識到科學探索、從文化藝術到體育競技,無所不包,當前短視頻市場早已進入精耕細作階段,除娛樂內容外,知識類、服務類內容漸成主流,內容創意的橫向連接和跨界融合,與對內容資源的縱向挖掘和深度開拓齊頭并進,而這正是擁有頂尖創作隊伍、強大制作力量和豐富內容資源的專業制作機構強項。影像資料就是要找到它所適合的領域,在歷史和文化大概念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時尚等各個無限細分下去的領域中,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啟發點,形成持續而有特色的內容供應。這其中當然會產生“爆款”,但成熟的資源開發并不應當總是寄希望于“爆款”的拉升,應是持續而穩定的高品質內容增加用戶黏性。
節目制作部門和音像資料館應當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全面提升節目制作部門的資料意識和檢索技能。長久以來,大多數記者編輯缺乏對音像資料的深入了解,即便是以資料使用為重頭的文獻類節目,編導們對資料的使用也是臨時抱佛腳,通常是在節目編輯到不得不需要資料畫面了才去查找。由于多數編輯記者不完全掌握媒資系統的檢索方法,加之現有的媒資系統檢索邏輯相對復雜,導致很多編輯記者自己檢索素材資料的意愿不強,大都委托音像資料館的資料人員代為查找。對于音像資料館素材資料的使用,一些電視編導依然停留在配合主題并輔助性地完成傳統電視節目播出思維,而對于珍貴的素材資料卻很少細致研究,甚至在使用時都不清楚資料典故出處。由于節目主創人員沒有實際瀏覽大量視頻資料的體驗,因此在主創人員的頭腦中也就建立不起來對素材資料資源的切實了解,也就不能激發他們從素材資料中淘寶,與素材資料建立起各種創造性連接的可能。如果說,這種情況在強調單個作品價值的傳統長節目創作中還顯示或顯現不出其不足的話,在短視頻領域強調整體策劃、系列內容生產的形勢下,不足之處就凸顯出來了,很多編導由于缺少相應素材資源的啟發和支持,往往難以策劃出有意思的選題。目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硬件建設使所有區域的辦公電腦和掌上通都可以進行素材資料檢索和遠程下載,應加大對編輯記者媒資使用技能的培訓,讓他們既了解素材資料庫中都有什么,也熟悉相應的檢索技巧,強化編輯記者查詢和使用素材的能力和習慣。
二是提升音像資料館專職人員的職業技能和選題意識。從事視音頻資料管理和服務的工作人員對資料庫中的素材資源比較熟悉,而對音像資料本身的價值內涵、前世今生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視音頻資料管理人員由于崗位定向,不參與節目制作,缺乏對節目創作的基本認知,不能有效地將素材資源與節目創作進行有效連接。雖然他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優質資料資源,但這些資源的價值所在、能否對內容的創作帶來啟發和作用,他們卻鮮有認識,只是被動地按照編導的具體需求和指令來查找資料,實際上只是起到了代工的作用,輸出的是體力而不是智力,不具備將素材資料的價值真正提煉出來的能力。
為此,媒體各部門應打破壁壘,開展內容生產與素材資料供應的深度合作,內容生產部門聯合音像資料館,針對宣傳主題共同篩選資源,充分挖掘素材資料的資源價值。音像資料館也可根據節目部門的重點宣傳主題,提供精準資料推送服務,建立常態化資料服務機制。
三是音像資料館立足于為節目部門服務的同時,應開發短視頻的制作業務。與其向人推銷,不如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將內容資源做成內容產品,用實際成果彰顯素材資料的價值。音像資料館有上百萬小時著錄完整、切分細致的內容資源支撐,把相關的主題進行提煉和整合,或者再定義,就可以迅速生產出優質系列內容。充分挖掘珍貴視頻或音頻資料策劃和制作短視頻節目,讓那些曾經久遠的時代影像一一呈現。一段“李大釗生前唯一視頻影像”刷屏,在央視頻的點擊量已經超過1500萬人次。實現這一目標,除了有賴于資料館要有真正懂節目懂資料有創意的人才外,音像資料館在新的傳播環境下,還需從更高的站位去認識和定位自己的職能,緊緊圍繞主題宣傳,進一步加強與新媒體部門和平臺的深度合作,通過開展共同策劃選題、共用資料、合作生產等模式,為新媒體播出平臺提供節目資源和傳播內容。同時,讓素材資料也活起來、智起來、動起來。
注釋
①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信網,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
23079314.htm.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像資料館)
(本文編輯:黃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