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璐 周會娟 徐亞輝

摘 要:本研究以學生、教師和企業為對象,分析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各行為主體的主要關注點,構建了多方績效評價下的創新創業管理機制,提出了將學生創新創業四年一貫制培養框架與畢業后反饋相結合的中長期績效評價模型。同時,本研究分析了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與教學年限的倒U型曲線及后續演化趨勢。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提出創新創業績效量化評價模型,討論企業在高校創新創業管理機制中的重要作用,歸納出與企業相關的短期和中長期績效評價指標。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績效評價;量化模型
近年,國家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等學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開展改革。2018年,《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指出,要在全國高校推廣創業導師制,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支持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引入企業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傳統的學習和工作模式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世界經濟低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而面臨沖擊。因此,我國需要打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
目前,我國正處在與西方發達國家爭奪科技創新主導權的關鍵時期。人才資源始終是核心競爭力。現在的高校畢業生不僅是已有崗位的求職者,而且是未來新崗位的創造者。由于現代科技主要源于西方國家,目前我國高校的理工科教學體系(專業、學科和課程等)主要參考西方高校設置。從新經濟業態發展角度看,沿襲已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勝出。只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才能奠定產業升級的人力資源基礎。這也是目前國家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原因之一。
創新創業的概念來源于商科。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已普及所有專業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應結合專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由于時間和觀念等問題,創新創業教育正處于“實踐探索—理論歸納”的迭代探索階段,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和績效評價方面存在若干問題。有研究指出,績效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機制保障、組織領導和課程體系;也有研究指出,需從管理學上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處理好高校、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避免出現政府“越位”、企業“潛水”、高校“錯位”的不利局面;還有研究指出,要把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機制作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支撐點。
本研究從微觀層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各行為主體進行分析,提出了一套基于多方績效評價的創新創業管理機制改革方案,并進行改革實踐,以期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有所幫助。
一、人才培養定位和教育績效評價
根據各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我國高等學校可劃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型三大類,可分別對應于“雙一流”高校、非“雙一流”本科高校和高職(專科)學校。從數量和規模上看,應用型和職業型高校畢業生是就業市場的主體;從人才培養層次上看,研究型高校研究生比例較高。根據教育部的規劃,我國將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分別對應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產業應用型人才。
學生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教育工作成效的關鍵。從結果來看,通過大學階段的學習,學生的畢業去向主要分為升學、就業和創業三類。目前,畢業生的創業比例遠低于升學和就業。從過程來看,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學生最希望挖掘出自己的潛力,通過創新完成挑戰性任務,實現階段奮斗目標并獲得社會認可。顯然,按部就班地聽課,完成與標準答案一致的考卷無法給學生帶來最高層次的滿足感——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實踐表明,創新意識的產生與環境(如校園文化、師生互動、不同學生的交流等)有緊密的聯系。有研究將此類影響歸為“隱形課程”。部分研究表示,高校應加強過程考核,提高開放式問題考核和過程考核在總成績中的比例,改造教室、宿舍和公共空間,為多學科融合創新提供硬件環境。案例式教學和體驗式教學也是非常適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教學方式。目前,各高校普遍設置了創新創業學分,并組織學生參加以“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為代表的各類競賽。為避免學生出現“混學分”和“以賽代學”兩種極端情況,本研究提出如下改革舉措:第一,創新創業四年一貫制。學生入校時進入書院,選擇學業導師。學校通過工作坊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第二,師生共創和學生聯創。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傳帶合作可將創意、創新和創業相結合。項目成熟時入駐眾創空間和小微企業孵化器。第三,學校匯總校內各部門和校外企業需求,建立項目池,以頂崗實習和項目制等方式檢驗學生實踐能力。
針對應屆生創業率低、不能體現較長周期評價的問題,高校應建立畢業生反饋機制,引入學生畢業后的績效。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提出兼顧短期和中長期目標的績效評價模型(如圖1所示)。
二、教師績效與評價體系改革舉措
教師是高校教育活動的直接實施者,對學生的創新水平和創業意向有重要影響。因此,從教師的角度審視創新創業工作的管理機制是非常必要的。與教師工作績效相關的部門可以劃分為專業院系、創新創業管理機構、教師考核管理機構(教務處、科研處和人事處等)。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創新創業教育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其工作側重點或精力分配決定了可能產生的績效。
大部分高校將教師分為科研型、教學科研型和教學型三大類。創新創業教育雖然是教學活動的直接體現,但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科研的牽引。筆者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主要屬于教學型和教學科研型工作范疇,與科研型工作的差距相對較遠。
此外,有研究指出,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與其教學年限有關。隨著教學年限的增加,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呈現倒U型曲線結構。依筆者所見,這是傳統專業教學模式的慣性導致的。經歷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在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后,勢必有一定比例選擇從事高校教師工作。這樣一來,新教師的起點和學習曲線斜率均將有明顯提升。對于倒U型曲線右側的高年資教師,學校可通過設定考核指標,促使其與曲線頂峰處的中青年教師合作,將科研成果或教學經驗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最終將使曲線的峰值點向左上方移動。
有研究指出,引入公式進行定量化考核是非常必要的。學校在評價教師創新創業績效時,可設置基礎項、拔高項和代表性成果三個層次的績效指標。對于不同類型的教師(教學型、教學科研型和科研型),學校可引導教師通過自選代表性成果來選擇自己的優勢和主要努力方向。這種方式既有利于教師考核,又可以給予教師一定的選擇權。
三、企業績效與激勵舉措
創新創業活動離不開市場和企業。想要使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盡早被市場認可,企業的參與是非常必要的。與政府、學校和教師不同,企業更希望將成果吸收后,快速轉化為產品、專利和工藝等,以便在市場中獲得優勢。高校培養的人才最終要在科技創新的前沿與西方國家展開競爭。如果說教師和學生可能存在孤芳自賞的心理,那么企業就是一塊試金石。從某種角度上看,企業扮演了第三方監管的角色。高校由于專業設置和服務區域經濟的沉淀性特點,可以參考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以及校企合作對企業技術研發等的促進情況,采取短期與中長期相結合的績效評價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企業的績效評價主要由其負責人根據市場經濟規律確定,學校不適宜考核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績效。上述討論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校行政管理部門換位思考,以制定符合企業利益的創新創業管理方案。
四、管理機制改革難點和思考
上述討論從績效激勵的角度分析了學生、教師和企業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訴求,高校行政管理部門可依此設計創新創業管理機制,激發各行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從筆者的實踐經驗來看,管理機制改革存在以下難點:
(一)必要項和加分項的判定
例如,教育部要求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大學生,要求教師提高在專業教育中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高校是否在年度考核或職稱評定時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的可量化業績?如果不加約束,勢必造成部分教師重視度不夠;如果設定為必要條件,則應考慮不同專業的特點,以及部分高年資教師在觀念轉變上的接受過程。
(二)基準績效的標定
基準績效是量化評價的基石。學生在創新領域的一些產出(如論文和專利)可直接借鑒傳統教師評價體系的量化標準。對于創業產出定義基準績效,并定量評價不同商業指標(如帶動就業人數、總營業額和獲得風險投資金額)在績效上的差異也是一項有待研究的課題。
(三)短期指標和長期指標的權重設定
創新創業沒有標準答案。目前,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仍然較低,單純用短期指標來考核相關績效是不合適的。學校引入長期指標后,須對其時間周期和權重進行設定。在日常經濟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期和發展期與所在行業和地域有較大的關聯度,通過權重設定來體現這些差異也有不小的難度。
參考文獻:
[1]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5(5).
[2]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29).
[3]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8-24.
[4]陳希.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5]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15(5).
[6]卓澤林,任鈺欣,李夢花,等.創新創業教育績效評價體系建構:基于全國596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8).
[7]羅正業,劉定巧.困境與路徑:基于利益相關者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7).
[8]“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J].中國高等教育,2017(19).
[9]全國高等學校名單[EB/OL].(2020-07-09)[2021-
02-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
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
[10]郗蘊超,羅樹明,周穎.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實現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5).
[11]郝杰,吳愛華,侯永峰.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12]謝和平.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引導 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7(3).
[13]何岑,孫曼麗.英國高校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特點與啟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9(6).
[14]康棵飚.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4).
[15]王占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變革的整體構想[J].中國高教研究,2015(7).
[16]楊建鋒.創業導師對大學生創業意向的作用機制研究:基于領導-追隨行為理論視角[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1).
[17]向敏,許釗鈿,謝瑯,等.高校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模型建構:基于全國596所高校雙創教師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20(8).
[18]陳思.中國高校推進雙創教育的定位、分類及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1).
責編:紅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