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燁?康杰
摘 要
大數據既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信息化、智慧化和科學化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價值多元化、場景虛擬化等新的挑戰,更帶來了全新的大數據思維模式、科學決策模式和個性化教育模式。為此,要進一步完善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供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發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配置的融合發展,構建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評價機制,從而提升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
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機制建設
作者簡介
許燁,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康杰,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講師,廣西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1]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各類紛繁復雜的數據信息正日益呈現出幾何級增長的態勢,海量的數據信息存儲、分析與運用昭示著當今社會已然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既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信息化、智慧化和科學化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價值多元化、場景虛擬化等新的挑戰。面對大數據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趨利避害,最大化地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效能提升,是當前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大數據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大數據理念在教育領域的發展與應用,大數據與教育逐步融合,大量的教育數據被收集和整理。挖掘這些數據背后的教育現象和規律,發揮大數據在教育管理、研究、評價和服務等方面的作用,推動教育的創新發展,是未來教育研究和實踐的重要方向。教育大數據的內容廣闊,可以說不同信息載體中與教育相關的體量數據、活動數據、資源數據等都可以稱為教育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數據與教育融合的重要領域,數字時代對于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傳統的教學行為具有獨立性和數據的不完整性,而在數字時代,大數據思維是人們思考問題的必備思維方式,“所謂大數據思維,是指一種意識,認為公開的數據一旦處理得當就能為千百萬人急需解決的問題提供答案”[2]。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社會性要求應用大數據
首先,大數據的開放性與共享性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數字平臺。一方面,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手段使共享更為迅速和便捷,日益普及化的信息采集設備和存儲設備,如電子眼、智能手機、電腦、網絡存儲平臺等,將海量數據置于網絡公共空間,這就創造了一個數字平臺,為開放教育資源、分享教育信息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大數據還具有可視化的特點,大數據的可視化是一種將所采集的現實信息,如圖像、圖表或地圖等,以直觀的方式還原和展現出來的技術手段,這一特點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直觀性和生動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其次,大數據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開放性、社會性的物質基礎。在傳統社會,由于技術水平有限,數字信息的傳播與分享受到極大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也十分有限,而有限的教育資源難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開放性、社會性的格局。到了大數據時代,教育資源可以依托大數據實現即時、快捷、方便的傳輸共享,也就是說,大數據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供了技術支撐。第一,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樣的數據來源。大數據具有較強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學習主體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在這樣多樣和包容的環境下能夠得到有效的調動,促進學習主體廣泛而深入地參與到教育資源的開發中,從而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源頭活水般的數據來源。第二,大數據保證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全局性。比爾·弗蘭克斯指出:“當你在處理大數據時,你并不僅僅是拿到了一堆數據而已,大數據正在以復雜的格式,從不同的數據源高速地朝你奔涌而來。”[3]大數據的數據源來自千千萬萬的網絡終端,數據的生成可謂海納百川、源源不斷,這些數據承載著每一個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和理念等,換言之,大數據對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行為的整體性、全局性的囊括,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方位、原生態、全程化的數據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交互性要求應用大數據
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和封閉的,而是相互關聯的,表現出交互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特點,這種交互性有賴于大數據媒介之間所建立的關聯性。大數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從以往的單向傳播模式轉變為雙向互動傳播模式,在雙向互動模式下,受教育者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享受者,同時也是創造者和傳播者,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種交互性。通過這種交互性,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體現出的互動性與自主性,不僅能促使其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程度,而且能夠主動創造信息,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大數據能夠提供切實而有效的支持,這是大數據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之一。
首先,大數據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互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互動建立在大數據交互性的基礎上,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等信息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傳遞給教育者,同時,教育者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收集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并加以分析研判,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因人制宜地對不同的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加深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認知,真正做到思想政治課的“入腦入心”。
其次,大數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數據平臺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傳播,即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能夠把受教育者精細劃分成不同的需求群體,再根據每個群體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有效性。這同時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化傳播。大數據平臺擁有更加多元和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這種多元和便捷使數據終端上的每個受教育者都是信息傳播的節點,每個受教育者都有著雙重身份,這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互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更加高效、快捷。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復雜性要求應用大數據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動態變化系統,這首先體現為受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和復雜化,這種多元化和復雜化主要表現在個體的思想特點、學習習慣、接受規律等方面的差異。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是大數據與教育融合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要使教育過程中的各要素突破“信息孤島”和“數字藩籬”,發揮大數據的數字優勢,通過復雜的數據計算來傳輸和展示受教育者的各種教育信息,包括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知、態度、情感、體驗等,以這種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緩解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帶來的挑戰。
教育大數據之所以能夠緩解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帶來的挑戰,是具有內在根源的。傳統的教育研究中也有類似的數據分析,但為了力求研究的專業性,這類研究搜集的主要是具體的和精細化的數據,卻也囿于這種針對性和專一性而不能進行全面分析。教育大數據思維拓展了數據的范圍,大數據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將海量數據源源不斷地上傳,形成規模和范圍巨大的數據資源庫,多類型、超大量的數據為全面分析問題提供了保障,數據的來源結構從單點演變成多點,多維度數據分析在教育大數據中被廣泛應用,教育大數據的來源從獨立的散點結構擴展到相互關聯的網狀結構,重構了教育大數據的體系結構和系統框架。多節點關聯的教育大數據結構密切了教育大數據平臺上的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使教學資源、學習過程、教學管理等多元素產生內在關聯,這種關聯使復雜多變的教育對象趨于簡單化和穩定化。可見,教育大數據能夠構建起清晰反映教育對象的關聯和教學結構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可以對任一節點進行數據分析研判,促進數據體系的規范化以及教學結構和體系的完善。此外,通過海量數據的匯總,能夠有效解決教育對象的復雜性問題,從而做到因人制宜,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科學化發展。
二、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變革
(一)針對教育理念的大數據思維模式的培育
面對大數據時代的變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大數據資源和平臺的重要價值,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主動樹立大數據意識。要因時而變、主動求變,不斷深化對大數據理念的認知,提升大數據搜集、分析和運用的技術水平,善于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運用大數據來預測和分析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把握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化進程。目前,教育領域大數據發展還面臨結構標準不統一、共享機制不明確、應用不成熟、發展制度不健全、人才支撐不充足、安全隱私保障不完善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制訂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發展戰略,重點將大數據時代的核心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以全新的大數據思維來引領和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從而提升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二)針對決策者的大數據科學決策模式的建立
大數據時代信息獲取來源的范圍之廣、成分之多,使得通過大數據技術所獲取的信息呈現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這對思想政治教育決策者在數據整合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決策者充分運用大數據分析原理,多角度、多層次來分析這些海量數據信息,從而在數據中發現隱藏信息和關聯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同時,大數據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決策者提供更加有效和科學的數據支持。一方面,大數據能夠幫助思想政治教育決策者對教育動態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問題、提出精準對策;另一方面,大數據能夠幫助思想政治教育決策者在有效的定量分析基礎上進行定性判斷,便于決策者把握客觀規律、研判發展形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決策更加具有全局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三)針對學生的大數據個性化教育模式的應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獲取教育資源的途徑更加便捷,教育條件也得到了改善,當代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教育的大眾化一方面帶來的是受教育者人數的激增,而另一方面卻導致了教育者的短缺。傳統的教育模式受制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不均衡關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受教育者個性化教育需求難以實現。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教育模式實現了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教育者能夠根據受教育者個性化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教育資源供給。具體而言,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海量的數據抓取來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思想動態等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行為模式進行預判和構建,從而為其量身制訂教育計劃,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實施。
三、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完善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供給
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趨于現代化,融合了組織結構、教育觀念、管理方法的變革。為此,應把作為教育現代化技術支撐的教育大數據信息建設納入國家戰略,進一步明確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大數據企業、教育機構等各方的權利與責任,給予必要的資金、政策、人才、技術方面的支持,制定高等教育大數據的標準、共享、管理、存儲、安全和應用規范,積極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健康發展。
(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發展
通過大數據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相關信息進行挖掘,可以了解到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習慣、學習動態,了解每一屆學生的整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挖掘與分析這些數據,構建起學生生涯發展規劃平臺和學科發展平臺,著眼于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更有效率地促進學科的建設發展和學生的深造規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大數據的思維方式下,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從不同類別的學習環境中挖掘有價值的數據要素,根據學生的特征和需求對教學目標進行確定和細化,從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要素的選擇和設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加工,形成穩定的教學程序和教學結構。
(三)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配置的融合發展
首先,要促進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融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線下教育資源,而隨著線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逐漸衍生和開發出越來越多的線上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線上和線下兩類資源有著不同的功能和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兩者還是處于相互獨立、各成體系的狀態,容易造成資源的冗余、浪費以及信息的不對稱。“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網下與網上的資源會不斷得到發展與革新換代,網下與網上的資源將不斷進行融合,實體的教學也將受益于線上資源的不斷豐富。”[4]為此,推進線上與線下資源的融合迫在眉睫,要通過對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整合,發揮線下資源的權威性、系統性優勢,融合線上資源的便捷性、豐富性特色,構筑線上線下協調利用、精準應用的資源體系。其次,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專業性與技術性融合。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既能運用大數據技術又有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背景的人才,但是目前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和大數據運用技術同樣精通的人才少之又少,嚴重阻礙了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在輔導員和年輕教師中選拔有潛力的人才,對其進行專業的大數據技術培訓,使其能夠在教育實踐中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開展專業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對信息技術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訓力度,推進信息技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的進程,為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儲備充足的人才資源。
(四)建立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評價機制
首先,要加強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對各項業務進行系統整合,并充分調動全校的資源力量。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某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從頂層設計抓起,整合建立起完整統一的職責職能體系,在各部門的密切配合與協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的存儲、分析與運用等工作。其次,要確立數據交換與共享制度。由于當前涉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況、獎勤助貸、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數據資源建設缺乏系統規劃,造成了數據資源類型各異、來源不一,嚴重阻礙了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因此要嚴格按照教育部“兩級建設、五級應用”的模式要求,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的數據交換與共享體系,使得相關數據能夠及時更新與共享,從而在根本上破解“信息孤島”或“數據孤島”的問題。最后,要構建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需要運用多種評價指標,使多個評價主體對教育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和整體性的評價。要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的多元統計、多重評價、多維分析功能,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實效進行客觀評價,運用數據關聯技術發現問題與不足,為加強和改進大數據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學方法,指明前進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N].人民日報,2017-12-10(1).
[2]舍恩伯格,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7.
[3]弗蘭克斯.駕馭大數據[M].黃海,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5.
[4]梅茹.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研究[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9:84.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