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敏?唐玉華

校本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勞動量,增加了學生勞動實踐機會,收到了 “兩多”“兩少”“兩好”的教育效果。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兑庖姟芬幎ǎ案鶕鲗W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校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充分利用現有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勞動實踐場所,建立健全開放共享機制”。然而學生的勞動教育狀況到底如何呢?
一、關于勞動教育狀況的調查分析
筆者通過前期觀察發現,不少學生在校做值日工作時不會掃地、拖地,不會收拾書包和桌肚,柜子里又臟又亂,許多人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六年級鞋帶還不會系。對六年級330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獲悉:“您的孩子會主動做家務嗎?”回答“經常會”占11%,“偶爾會”占48%,“完全不會”占41%;“您的孩子每天做家務勞動時間大約是多久?”回答十分鐘及以內占92%,十分鐘到半小時占8%,半小時以上占0%;“您會采取什么措施鼓勵孩子做家務呢?”回答“不用鼓勵,因為孩子認真學習就行”的占42%,能告訴孩子必須承擔一定的家務占18%,有一定的獎賞(比如掃一次地會給五元錢,洗一次碗給十元錢)占35%,放任自流占5%。只有17%的家長對“培養孩子勞動技能,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持完全認同態度。
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及家長的勞動觀念淡薄,對孩子全面發展認識不足,重視智育忽視勞動教育,學習成績好則一好百好。家長認為讓孩子參加勞動既浪費時間又做不好,到頭來還要家長收拾殘局,因此,凡事盡量不讓孩子動手,都由家長一手包辦,結果孩子的動手能力得不到鍛煉,身體素質也發展得不夠好。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比較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下,因缺乏勞動鍛煉,難以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變得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在家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養成了懶惰的習慣。也有部分教師錯誤理解勞動教育的意義,把勞動作為懲罰手段,讓學生對勞動產生鄙視、憎惡心理,從而不愿意勞動。
二、開辟勞動教育的“四塊地”
(一)上好勞動技術課:課堂教育的主陣地
小學勞動技術課是有計劃地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促使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培養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是學校勞動教育中心內容之一。為了落實國家勞動教育課程,解決師資難的問題,學校采取專任教師任專職的方法,嚴格執行勞動課時計劃,專門成立勞動技術教研組,由通過專業培訓的科學學科教師擔任勞動技術專職教師,每周開展一次教研組教學研討活動,上勞動技術研討課,并邀請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客座教授為勞動技術教師作專題培訓。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把勞動技術課分為講授型、操作型、實踐型、演示型、競賽型幾大類。課上著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情感,讓學生認識到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從小尊重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積極學習各種勞動技能和本領。
同時,勞動技術課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勞動教育融入各個學科。例如,秋天到了,勞動學科與語文學科、美術學科融合,開展“詩葉畫”創作活動,撿拾校園的落葉,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制作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圖畫,再配上自己創作的小詩,既有詩情又有畫意,既實現了學科課程的改造和優化,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開辦少年農學院:生產勞動的“用武之地”
俗話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現在大部分城市孩子沒有機會接觸農田,更不要說從事農業勞動了,因此“五谷不分”也是常事。為此,學校充分利用周邊資源,將校園東側桂山腳下的15畝荒地開發為農業綜合實踐基地—“石抱樹”少年農學院。實踐基地開發了養殖場(包括養雞、養鴨、養羊、養魚)、果園(包括李子園、桃園、梨園、枇杷園、柿子園、葡萄園)、蔬菜園、茶園、方桌試驗田、小花房、友誼林等二十幾個項目。
農學院安排了以下幾個勞動時間節點。
1.播種季。以國家勞動課程為主體,整合多學科,指導學生進行不同農作物的播種,了解農作物播種生長與時節的關系,探究農作物生長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組織開展平整土地、育苗、間苗、定植、撰寫觀察日記等活動。
2.管養周。每周安排班級負責農作物的管養勞動,根據植物生長規律,包干到班,分片實施,開展灌溉、施肥、除草,定期記錄土地日記,看護農作物生長,掌握勞動技能。同時,開展相對應的農業科技探索活動,培養兒童的責任擔當,提升實踐創新能力。
3.收獲節。每年果蔬成熟的時候,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收獲節活動,學生參與采摘水果、蔬菜的活動,將收獲的農作物贈送給教師、家長以及對自己有幫助的人,體會到分享成果的喜悅。在收獲節上,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創作文藝作品,體會“勞動最美麗”。
4.創造日。學校利用豐富多彩的社團課程,開展植物拓印、生態廚房、植物扎染、提煉精油等農產品加工活動,將“石抱樹”少年農學院豐富的物產加工成創意的作品。
“石抱樹”少年農學院是兒童勞動實踐基地、學科融合體驗基地、職業啟蒙基地,是勞動教育目標在國家課程中深度落實的有效載體。項目有機融合國家課程,開展與農業勞作生產密切相關的、主題突出、樣態鮮明的活動,促進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貫通,促進勞動教育在校園的落地生根。
(三)開展自我領導:班務勞動的“責任地”
2019年學校開設自我領導力課程,尋找“我最珍貴的價值”,開發“我的使命宣言”,倡導主動積極、自我管理、責任擔當,每人都是班級小主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崗位。這些崗位分為常規管理崗、學習管理崗、臨時崗位三種,下設地面保潔員、電器管理員、開窗通風員、講臺管理員、領讀員、圖書管理員、垃圾分類監督員等十幾個職位。自我領導力崗位設置有以下幾個特點。
1.持證上崗制。班級的所有學生在上崗前必須經過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首次培訓的培訓師可以是在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也可以是教師,同樣需要通過培訓考核達標方可勝任。
2.周換制。崗位實行一周一輪換,按學號的順序有序進行,換崗時,上一任管理員就是下一任管理員的培訓師,負責將崗位要求、勞動技巧傳授給下一任管理員,并監督其一周的勞動狀況,所以每一位學生既是勞動者,又是管理者。
3.激勵機制。每周班會都進行“崗位之星”評比活動,活動將自評、生評和師評相結合,獲星最多者獲“勞動獎章”一枚,以此激勵學生,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同時評選結果也作為學期末評優的一項重要依據。
學生在崗位上個個都是小主人,“比學趕幫超”在班級蔚然成風,班級成為學生自己的家園,學生在崗位上學會了做事,學會了做人,學會了求知,學會了生存,增強了責任感、使命感。
(四)用好“無作業日”:家務勞動的“自留地”
《意見》指出:“家庭要發揮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鼓勵孩子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堅持不懈進行勞動,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每年有針對性地學會1至2項生活技能?!?/p>
平日里學生一放學即開始寫作業,對于家長而言,寫作業是最大的事,其他的事都與孩子無關。自從2018年我校實行“星期三無作業日”,學習一項生活技能成為了可能。在“無作業日”這一天,文化學科不布置書面作業,空出時間來讓學生學習家務勞動技能。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安排適當的勞動內容,并由學生自己和家長對勞動進行評價。小學低年級主要進行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通過觀察父母洗衣、燒飯、拖地等家務,感知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的艱辛,同時嘗試自己做好個人清潔衛生,做一些培養自理能力的勞動;小學中年級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自理,參加家務勞動,主動分擔家務,感知勞動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小學高年級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主動分擔家務,為父母分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光榮。家務勞動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勞動是生活的必需,是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學會體諒與感恩。建議家長指導學生每周三完成一項家務勞動,如掃地、擦地板、洗碗、烹飪、收拾房間、洗衣服等。
三、勞動教育的評價與效果
在勞動教育的評價中,學校不僅重視學生的勞動結果,更重視學生的勞動的態度與過程。學校對每一位學生按月進行勞動記載與評價,評價表格見表1。
表格由學生自己記錄,分為自我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形成三位一體綜合評價,勞動技能分為家務勞動、生活自理、班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勞動、其他六個方面,勞動內容由學生自己實時填寫,可以包括新學會的勞動技能,也可以是參與的某個勞動項目,時長在10分鐘以內且效果較好的打一星,時長在10-20分鐘且效果較好的打兩星,時長在20分鐘以上且效果較好的打三星,每個項目除了自我評價外,還要求學生主動邀請家長或老師為自己打星,所得星數累計積加,每月按星數多少評出10%的“勞動小達人”,最終將“月評價表”記入“成長記錄袋”作為學期評定優秀的重要依據。
校本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勞動量,增加了學生勞動實踐機會,收到了“兩多”“兩少”“兩好”的教育效果。“兩多”即勞動實踐機會多了,掌握的勞動技能多了。每名學生的勞動實踐機會比兩年前多了3-5倍,家務勞動次數由平均每周不到1次提高到5次以上,75%以上的學生堅持每天做家務。從班務到家務再到生產勞動,學生不再停留在“紙上談兵”,而是出了力、流了汗的真動手、真干活?!皟缮佟奔磱缮鷳T養的少了,好逸惡勞的少了。95%以上的家長反映孩子越來越勤快了,不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懂得體諒父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在家里看電視、玩游戲的時間變少了,參與勞動的時間變多了,自理能力也提高了?!皟珊谩奔磩趧恿晳T變好了,學生體質變好了。學生能自己收拾書包、課桌、房間,主動做好值日工作、主動做家務。大部分學生對勞動有了新的認識,勞動習慣有了明顯改變,班級衛生也較之前有了很大改觀。勞動使學生體質得到增強,再也沒有出操時暈倒的學生了。
通過家校共同努力,學生的勞動習慣初步養成,勞動意識、體質、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而且學生的情操也在勞動中得到陶冶,身體素質在勞動中得到提高。學生從勞動旁觀者逐步成為勞動參與者、勞動愛好者,在體驗勞動中進一步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發展自己,從而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今后的幸福人生播下希望的種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觀念在學生心目中逐漸形成。勞動教育真正實現了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融合育人的目標,對學生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林慧敏,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高級教師;唐玉華,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龐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