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銳,朱錦娥,董翠賢,黃 宏,謝甜甜(東莞市黃江醫院口腔科 廣東 東莞 523750)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活動以及活動范圍越發的多樣廣泛,這隨之而來的就是更多的外力創傷。當患者出現牙列損傷、缺失的情況下,患者自身的面部美觀以及口腔功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此類患者往往會選擇進行種植牙修復,這是治療缺牙患者的經典方案[1]。在臨床上的種植牙方式早期時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牙齦翻瓣的種植技術,治療效果良好,但是手術的創傷一般較大,而且存在較多的不良反應,術后也存在較長時間的不適[2];二是不翻瓣種植技術,此類手術的難度較高,而且植入情況可能并不理想,但是其手術創傷小,且術后不良反應少。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更為精準的數字化導板引導下不翻瓣技術開始出現,為分析該方式的治療效果,我院將該方式應用于臨床上口腔種植治療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接診的缺牙需進行口腔種植的患者進行研究,全部患者共計88 例,對其進行隨機數字抽簽,依據不同的結果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兩組患者均為44 例。其參照組年齡25 ~48 歲,平均年齡(34.17±3.48)歲,男性有25 例,女性有19 例。實驗組年齡24 ~47 歲,平均年齡(34.23±3.76)歲,男性有26 例,女性有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已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詳細內容,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2)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治療的耐受情況,具備手術的耐受能力;(3)患者缺牙區的骨量良好,無需附加相關手術;(4)患者口腔衛生維持良好。排除標準:(1)患者存在全身系統性疾病以及其他會對手術造成影響的疾病或體征;(2)患者患有精神類疾病,如精神意識障礙,交流不暢;(3)患者為哺乳或妊娠期婦女;(4)患者存在殘留的殘根及炎性肉芽組織或頜骨病變。
1.2.1 參照組 對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牙齦翻瓣口腔種植治療,具體操作為:(1)患者入院后予以患者基本情況詳細檢查,對患者的相關資料予以確認,對其相關病史進行必要的了解。隨后對患者實施常規的檢查,對其他相關疾病予以了解,待完成檢查后將所有資料予以結合,制定患者的手術方案;(2)術前對患者的牙周進行基礎治療,并且對缺牙區的情況,咬合情況、骨量和骨質予以確認,確定種植位置;(3)常規消毒鋪巾,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阿替卡因局麻)后開始手術,對患者手術相關部位的牙齦切開翻瓣,顯露牙槽骨后,逐級擴孔將種植體植入缺牙區預定的位置,X 線片觀察植入的位置,確認無誤后縫合關閉牙齦切口,清理口腔、結束手術;(4)術后予以患者必要的預防感染治療,視患者情況予以5 d 以上的抗生素口服治療,氯己定漱口清潔7 d 以上,囑咐患者隨時關注自身情況,需要在術后的3、7、14、30 d 前往本院進行復診,以觀察治療情況[3]。
1.2.2 實驗組 對實驗組患者實施數字化導板不翻瓣技術口腔種植,具體操作如下:(1)采取與參照組相同的術前措施;(2)確認手術方案后,將患者口腔CBCT掃描數據和口腔內三維光學掃描數據傳送加工廠,采用3D 打印技術制作數字化種植手術導板;(3)對患者進行常規的消毒(劑量與方法均已參照組相同),實施(微創)數字化導板不翻瓣種植手術,將制備好的種植導板戴入口腔內預定位置固定好,按照導板引導的位置方向逐級鉆孔植入種植體,攝全景X 線片、CT 片觀察種植體植入的位置,對手術操作的區域進行檢查,待確認無誤后上覆蓋螺絲或愈合基臺縫合創口結束手術;(4)術后抗生素治療3 d 以上,氯己定漱口清潔7 d 以上,囑咐術后的3、7、14、30 d 前往本院進行復診,以觀察治療情況[4]。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2)術后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時長、創口愈合時間、術后紅腫時間及術后疼痛時間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情況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長/min 創口愈合/d 術后紅腫/d 術后疼痛/h實驗組 44 21.22±2.79 3.56±0.45 1.37±0.46 16.31±2.17參照組 44 42.71±6.35 5.77±0.83 2.84±1.35 23.35±3.14 t 20.552 16.552 6.837 12.235 P<0.001 <0.001 <0.001 <0.001
實驗組總不良反應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越發的追求微創、無創手術治療,在口腔治療中,傳統的種植方式,是需要將患者的牙瓣進行切開,翻瓣后將種植體放進制備的窩洞里才可以完成種植手術[5]。這種手術會造成較為明顯的創傷,牙齦在切開后,會存在較長時間的恢復期,這使得患者在日常進食或者使用口腔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在手術中剝離翻開牙齦瓣還會造成明顯出血,需要不斷的清理患者的口腔,導致手術的時間一般會偏長。長時間的操作一般會加大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從而也導致了手術治療雖然成功,但是術后卻伴隨著較多的不良情況[6]。
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找到了不需要翻瓣的手術,這使得手術的出血量大幅度的降低,同時因為減少了翻瓣操作以及頻繁清理出血的操作,使得整個手術耗時也出現大幅度的降低,這就是使得患者的術后疼痛感以及疼痛的時間都大幅度的降低[7]。但是起初的不翻瓣技術很難依據患者的情況制作出適宜患者的植入體,而且無法判斷植入體植入的三維方向,這使得手術的難度變得更大[8]。但是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3D 打印技術的臨床應用,這些難題都被一一解決,當下使用3D 打印制作的種植導板,在配合數字化技術可以以理想的角度理想的精度植入理想的三維點,這使得種植手術的創傷性幾乎降至了最低,整個手術幾乎不會對相關組織造成損傷,牙齦組織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
但是在進行手術的時候需要注意,數字化導板下不翻瓣植入植體的選定位置的時候,要降低轉速,因為此時予以冷卻的水柱受制于牙齦組織是無法充分予以骨冷卻的,過快的轉速可能導致患者骨灼傷。
綜上所述,就口腔種植治療而言,數字導板下不翻瓣技術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相較于常規手術其可以顯著降低手術對患者的創傷以及手術時間,從而加快患者的恢復情況,同時其還擁有更低的不良反應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