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霞
(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急診科 北京 100043)
近年來糖尿病在國內發病率逐年上升,其典型特征為高血糖。低血糖為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發病原因有多種,嚴重的可能出現昏迷。低血糖昏迷雖然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表現,但若不及時加以救治易對腦細胞造成不可逆性損害,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一旦出現低血糖昏迷必須盡快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盡量挽救患者的生命。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急診科2016 年2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低血糖昏迷患者60 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探討急診改良綜合急救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從本院急診科2016 年2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中選取60 例作為研究對象。經診斷后發現均滿足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相關診斷標準,剔除其他因素引發的低血糖、乳酸酸性中毒、肝腎功能障礙等患者。大部分患者表現為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四肢發冷、顫抖等癥狀。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31 ~79 歲,平均年齡(54.2±3.6)歲;昏迷程度:輕度12 例,中度15 例,重度3 例。觀察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30 ~78 歲,平均年齡(54.1±3.2)歲;昏迷程度:輕度12 例,中度14 例,重度4 例。兩組年齡、性別、昏迷程度方面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征得患者家屬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
1.2.1對照組 采用傳統急救護理措施,具體流程為:當接到求救電話后院前急救人員馬上趕赴現場,到達后馬上對患者的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并仔細觀察患者的氣道以及精神意識狀況,并檢測患者的血糖水平。將患者平臥放置,并把頭側向一旁,防止呼吸道被分泌物及嘔吐物堵塞。禁止喂水與喂藥,利用氧氣吸入治療,避免腦部及相關組織缺氧[2]。若患者有抽搐表現,應加強固定,避免自行抓傷或舌咬傷。入院后馬上監測相關生命體征,給予吸氧1 ~3 L/min,并取50%葡萄糖靜脈推注,劑量為40 ~100 mL,如果癥狀未得到改善,再靜脈滴注10%葡萄糖,劑量為250 ~500 mL。同時,做好血糖監測工作,等病情基本穩定后方可停止用藥。
1.2.2 觀察組 采用改良綜合急救措施。(1)開展系統學習,提高急救處置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經常組織急救人員進行專業學習,并對近期急救工作進行總結,分析經驗教訓,就存在的問題探討整改措施。定期組織急救應急演練,并納入考核,著力提高急救人員的專業能力。同時,梳理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急救要點,明確并優化急救流程,要求人人內化于心。(2)開展急救:參照血糖檢測數據與昏迷程度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葡萄糖,具體操作如下:①若患者昏迷程度輕微,血糖值超出2.0 mmol/L,癥狀中輕度,應馬上構建靜脈通路,并選擇10%葡萄糖溶液(國藥準字H51020633)250 mL 給予持續靜脈滴注,同時密切關注其血糖變化。②若患者中度昏迷,血糖值保持在1.2 ~2.0 mmol/L,可根據血糖水平選取50%葡萄糖溶液,馬上給予靜脈推注,劑量為40 ~60 mL,之后構建起靜脈通路,選用10%葡萄糖溶液持續靜脈滴注約250 mL,并關注血糖變化[3]。如果血糖保持在10 mmol/L 以上一段時間,患者仍昏迷應使用氫化可的松(國藥準字H12020887)靜脈滴注,劑量為100 mg。③若患者為重度昏迷,且血糖值在1.2 mmol/L以下,應馬上取100 mL 濃度為50%葡萄糖溶液(國藥準字H14022409)給予靜脈推注,再構建靜脈通路,使用10%葡萄糖溶液持續靜脈滴注250 mL[4]。同時,使用125 mL 濃度為20%甘露醇(國藥準字H20033747)進行脫水治療,并使用腦復康(國藥準字H42020389)治療以保護腦神經。在急救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生命體征變化[5]。急救操作時要求快、準、穩,在爭分奪秒開展急救工作的同時確保急救操作的規范性與高效性。急救人員要嚴格按規范操作,并隨身留意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做好與醫院急診科的溝通協調工作。為達到上述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加強了對急救隊伍的業務培訓與日常考核管理,促使急救人員的專業素養得到明顯提高。(3)安全轉運:在開展現場急救后醫護人員利用擔架把患者轉移到救護車上,并立即向醫院轉運。在行車過程中患者仍需取仰臥位,同時,固定好患者的身體,避免靜脈輸液通道、吸氧面罩等發生松脫,并密切關注患者呼吸道是否通暢,隨時關注其相關體征與病情變化[6]。上車后立即和醫院進行聯系,要仔細匯報患者基本信息、實時狀況以及現場急救措施等,為下一步院內救治做好準備。(4)心理干預:在急救患者的過程中要注意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安撫其情緒,增加其救治信心,消除其不良情緒,從而更好地配合醫務人員實施救治。這樣防止家屬由于情緒激動而對救治工作造成不利影響。當患者蘇醒后也應及時開展心理干預,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提高配合度。(5)院內處置:到達醫院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若患者清醒后可提供葡萄糖飲料,供其飲用。同時,給予系統干預。
記錄急救總時間、急救后患者空腹血糖值、急救有效率。急救效果分為三級。(1)顯效:血糖恢復正常水平,癥狀消失;(2)有效:血糖有所上升,患者基本清醒;(3)無效:患者仍處于昏迷狀態,血糖水平無明顯改善。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急救總有效率為100.0%,高于對照組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的急救后空腹血糖高于對照組,急救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急救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相關急救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急救后空腹血糖/(mmol?L-1) 急救總時間/h觀察組 30 6.4±0.5 4.3±0.6對照組 30 5.9±0.3 6.2±1.1 t 4.697 8.305 P<0.05 <0.05
對于低血糖昏迷患者應盡早采取急救措施,提高機體血糖水平,這是臨床救治的關鍵所在。對于此病的急救必須準確迅速,因為此病病情進展迅速,急救人員要盡快明確患者的發病原因,結合其實際狀況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7]。傳統的急救措施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患者預后相對較差。為盡量改善患者的預后,我們采取改良綜合急救措施,從院前急救開始抓起,通過全面評估了解患者的病因,并盡快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盡量提高急救有效率,最大限度控制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促進患者康復。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急救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急救后空腹血糖高于對照組,急救總時間短于對照組。這與黃鳳青[8]研究的結果一致,經過改良后的綜合急診急救方案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應采取改良綜合急救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急診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