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朋,曾映蘭
(惠東縣人民醫院功能檢查科 廣東 惠州 516300)
女性盆底的結構比較復雜,其構成部分包括內外筋膜、肛提肌以及尾骨肌,而封閉骨盆后口的組成部分主要是前盆腔、中盆腔以及后盆腔。其中,中盆腔是指盆腔腹膜,后盆腔則指在子宮底后外則連接盆腔側壁的卵巢。若盆底肌的彈性不好,則會讓器官與其正常位置相偏離,從而造成功能異常、盆底器官脫垂等盆底功能障礙。盆腔臟器脫垂引發的因素眾多,其是指盆底支持組織變弱,導致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出現異常。前盆腔功能障礙屬于盆腔疾病,其發生異常的部位和功能包括尿道、陰道前臂和膀胱。四維超聲屬于成像模式的技術,具有實時性,且動靜態性兼具,能提高臨床診斷的詳細性和準確性,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2]。為此,本文將在醫院收治的患者中經會陰盆底應用四維超聲技術,探討其在評估產后女性盆腔功能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以2018 年1 月—2020 年年2 月于我院就診的100 例產后婦女為實驗對象,從治療方式的差異性出發,將所有婦女分為兩組,甲組為盆腔功能正常,乙組存在前盆腔功能障礙,每組50 例。納入標準: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均簽署知情權同意書。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齊全患者;嚴重精神疾病、認知功能、溝通功能等障礙患者;嚴重熱恩神奇合并癥患者[3]。年齡分布:甲組22 ~43 歲(31.59±0.47),乙組23 ~44 歲(32.47±0.63);分娩方式分布:甲組45 例順產、5 例剖腹產,乙組44 例順產、6 例剖腹產;孕周分布:甲組34 ~39 周(36.83±2.34),乙組35 ~40 周(37.43±3.12)。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高。
經會陰盆底四維超聲檢查如下:(1)檢查儀器:GE VOLUSONE6 超聲診斷儀。(2)檢查前,指導患者排尿,以便于檢測。(3)在檢查過程中幫助患者選取仰臥位,并分開兩腿。設置探頭頻率,在患者會陰部掃描正中矢狀切面和冠狀面,并對膀胱、尿道等的情況進行觀察[4]。(4)對靜止期正中矢狀切面膀胱、膀胱頸和尿道進行觀察,同時聯合膀胱頸、尿道和膀胱與恥骨。然后對其下緣水平線的垂直距離進行測量,接著囑咐患者做最大Valsalva 動作(深吸氣后屏氣,用力呼氣10 ~15 s),一共3 次,并在做該動作的過程中又對下緣水平線的垂直距離進行測量,將張力期時膀胱移動的情況記錄下來,同時對其活動度進行計算,對膀胱尿道后角各參數和尿道的旋轉角度等進行觀察。(5)針對存儲圖像,對盆底結構進行四維重建,得出盆底軸平面圖像,并借助超聲斷層解剖成像技術對肛提肌的完整性進行觀察,同時采用Render 模式呈現肛提肌裂孔圖像,對其面積進行測量。
對盆腔脫垂情況與靜止期和張力期膀胱頸至恥骨聯合下緣的垂直間距(BSD)、前盆腔膀胱移動度、膀胱后角開放、膀胱膨出、尿道漏斗形成、裂孔擴張的情況進行觀察。盆腔脫垂距離包括尿道轉移角度、前盆腔膨出距離、子宮脫垂距離。
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四維超聲檢查后,兩組患者的盆腔脫垂距離情況出現一定的變化,且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乙組明顯大于甲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盆腔脫垂距離情況(± 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盆腔脫垂距離情況(± s)
組別 例數 尿道轉移角度/° 前盆腔膨出距離/cm 子宮脫垂距離/cm甲組 50 42.48±5.85 17.65±3.17 11.47±3.77乙組 50 62.48±10.49 27.99±2.78 18.28±2.58 t 12.34 9.28 6.49 P<0.05 <0.05 <0.05
通過超聲檢查,Valsalva 動作下,兩組患者的靜止期和張力期前膀胱和尿道的情況均有一定的變化,且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甲組顯著優于乙組(P<0.05),而靜息狀態下,兩組患者的情況并無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靜止期和張力期前膀胱和尿道的情況(± 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靜止期和張力期前膀胱和尿道的情況(± s)
組別 例數 BSD/cm 膀胱頸移動度/cm靜止期 張力期甲組 50 -2.13±0.41 1.21±0.82 3.04±1.17乙組 50 -2.41±0.81 1.78±0.51 4.39±2.14 t 2.45 2.98 3.17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尿道膀胱后角/° 尿道旋轉度/°靜止期 張力期甲組 50 140.16±19.23 146.26±18.50 41.45±5.17乙組 50 147.36±18.43 158.81±23.21 59.79±3.34 t 5.34 9.53 14.29 P<0.05 <0.05 <0.05
女性正常的前盆腔的組成部分包括尿道、膀胱和陰道前壁,受陰道周圍黏膜和宮頸筋膜的支撐,膀胱、陰道前壁停靠在女性恥骨旁觀宮頸韌帶的部位,而尿道存在于陰道前壁的結構層。一般而言,膀胱、陰道前臂和尿道等器官不會存在移位的情況,一旦女性進行陰道手術,又或是分娩時,就會因此而引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即以上器官出現移位的情況。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在臨床婦科中較為常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多見于中老年婦女。該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等,其中尿失禁又有混合性、壓力性以及急迫性之分。首先,尿頻、漏尿等是壓力性尿失禁的主要臨床癥狀。其次,在打噴嚏、咳嗽中出現漏尿、憋不住尿等是急迫性尿失禁的主要表現。最后,大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等是盆腔器官脫垂的主要臨床表現,在一定程度上給女性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5]。
當前,臨床常用二維彩超、三維彩超以及四維彩超等方式對前盆腔功能進行篩查,方法眾多,而檢查的高效率極為重要,因而臨床急需高效的檢查方式為臨床診斷的準確性提供重要依據。四維超聲檢查從三維超聲檢查出發,在檢查過程中增加時間軸,可提高三維動態圖像的立體性和形象性,從而更好地觀察確認膀胱移動度增大、子宮脫垂、尿道漏斗、裂空擴張等疾病情況,同時患者也更容易接受。此外,四維超聲檢查技術能呈現張力期和靜止期的動態圖像,相關人員根據此圖像能觀察出Valsalva 狀態下患者的膀胱頸移動度、尿道膀胱旋轉角和尿道膀胱后角,且通過時間軸又能以錄像的形式表現疾病病變情況,并上傳于電腦,提高臨床醫生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和詳細性[6]。
本結果顯示,第一,乙組的尿道轉移角度、前盆腔膨出距離、子宮脫垂距離以及直腸脫垂距離明顯高于甲組的尿道轉移角度、前盆腔膨出距離、子宮脫垂距離(P<0.05);第二,在Valsalva 狀態下,乙組患者靜止期和張力期的BSD、尿道膀胱后角與膀胱頸移動度、尿道旋轉度顯著高于甲組患者的靜止期和張力期的BSD、尿道膀胱后角與膀胱頸移動度、尿道旋轉度(P<0.05)。該結果與余彩茶,焦巖,汪曉茜等學者在《經會陰盆底超聲在產后女性前盆腔功能評估中的應用價值》研究中的結果相似[7],由此可見,相比其他篩查前盆腔的方式,四維彩超檢查在臨床上的意義更重要,更受到患者的廣泛歡迎。
綜上所述,在產后女性前盆腔功能評估中應用經會陰盆底四維超聲的價值高,能有效評估產后女性前盆腔功能,為臨床提供更為完整詳細的診斷資料,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醫學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