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毅
(福州市長樂區醫院心血管內科 福建 福州 350299)
房顫是心律失常的常見類型之一[1],其會減少患者的心輸出量,導致缺血性卒中、外周動脈栓塞等發生風險增加。冠心病是導致房顫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2],而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發群體。PCI 術是治療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是在術后容易出現支架內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等并發癥[3],影響預后效果,因此在PCI 術后需要進行抗栓治療。本文對雙聯抗血小板治療聯合抗凝藥物的抗血栓治療方案在PCI 術后的效果進行觀察,特擇取60 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30 例。納入標準:(1)經心電圖、心臟超聲明確診斷為冠心病合并房顫并成功完成PCI 術治療者;(2)年齡≥60 歲者;(3)房顫卒中風險評分≥2 分,房顫抗凝出血風險評分≤2 分。排除標準:(1)存在肝腎功能嚴重障礙者;(2)患有癌癥者;(3)既往存在心臟瓣膜置換術史者;(4)不能堅持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依從性差者;(5)對相關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61 ~78 歲,平均年齡(69.85±3.11)歲。疾病情況:穩定型心絞痛4 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2 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 例,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62 ~79 歲,平均年齡(69.92±3.14)歲。疾病情況:穩定型心絞痛3 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3 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 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在PCI 術前1 d 分別予以阿司匹林(生產廠家:湖南新匯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1756,批號:2017-11-15/2018-10-23)100 mg/次、氯吡格雷(生產廠家: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0035,批號:2017-12-08/2018-11-17)300 mg/次口服。
術后,對照組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次、氯吡格雷75 mg/次、華法林(生產廠家: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993,批號:2017-12-22/2018-12-09)[根據國際化標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調整用藥劑量],均為1 次/d,三聯抗栓藥物連續口服6 個月。觀察組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次、氯吡格雷75 mg/次口服,1 次/d,利伐沙班(生產廠家:德國Bayer Pharma AG 分包裝企業: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80076,批號:2017-12-01/2018-12-14)15 mg/次,口服,1 次/d。共計治療6 個月。
然后兩組均改為雙聯抗栓藥物持續治療。采用氯吡格雷75 mg/次、華法林雙聯抗栓藥物持續治療6 個月。
(1)在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2 個月后抽取晨起空腹肘靜脈血5 mL,應用購自日本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CA-1500 全自動血凝儀對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進行測定。(2)隨訪12 個月,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出血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凝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s, 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比較(± s, s)
注:與同組治療前進行比較,*P <0.05。
P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2.34±1.40 16.92±0.76* 8.23±1.20 12.65±2.04*對照組 30 12.31±1.46 14.36±1.65* 8.28±1.24 10.17±1.42*t 0.081 7.79 0.145 5.465 P 0.836 0.001 0.885 0.001組別 例數TT APTT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8.46±2.51 31.42±3.68*對照組 30 18.41±2.45 23.10±3.09*t 0.078 9.483 P 0.938 0.001組別 例數
觀察組出血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出血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房顫的發生率會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而升高,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通過PCI 術能使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再通[4],恢復心肌血流灌注,但如何解決術后出現的血栓、出血風險是臨床需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老年患者的器官儲備能力差,術后出血風險高于其他年齡段患者,因此為其選擇理想的術后抗栓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臨床一般在PCI 術后采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方案,即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5],阻止血栓形成,而抗凝治療在整個抗栓方案中不可缺少。目前臨床上比較常用的口服抗凝藥物為華法林和利伐沙班。其中華法林為傳統的抗凝藥物,經消化道可被快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其通過抑制維生素K 在肝臟細胞內合成凝血因子[6],來發揮抗凝作用,但是華法林的劑量反應(INR)關系變異很大,因此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需密切監測INR,且食物、藥物等因素會影響療效,增加出血風險。利伐沙班作為凝血因子Xa 抑制劑,其能對Xa 因子的活性位點進行阻斷,從而起到抗凝作用。利伐沙班的抗凝作用穩定,且在治療期間不需要對凝血功能進行實時監測,可有效減輕出血風險。
本研究中,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出血事件發生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而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充分說明了利伐沙班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的抗栓治療方案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利伐沙班聯合雙聯抗血小板藥物的抗栓方案應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