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敏
(廣州市越秀區口腔醫院門診部 廣東 廣州 510000)
牙周炎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同時也是導致成年人牙齒脫落的主要因素之一[1]。對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來講,疾病發生后可表現出咀嚼無力、牙齦出血與腫脹等一系列臨床癥狀,這不僅會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還會對患者的身心構成危害[2]。近些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口腔修復技術也在不斷進入,種植牙成為了人們修復義齒的首選方式,引起功能、結構、外觀非常類似;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容易因吸煙、口腔衛生不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引發種植體周圍炎,從而對種植體修復效果產生影響[3]。因此,本研究以種植義齒修復治療的80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口腔護理后,對其應用效果進行探析,為臨床提供參考,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80 例患者,均接受種植義齒修復治療,其中有40 例患者在治療期間采用常規護理(對照組),男、女分別為24、16 例;最小23 歲,最大72 歲,平均年齡(45.27±2.81)歲。40 例患者在治療期間采用口腔護理,男、女分別為26、14 例;年齡最小22 歲,最大74 歲,平均年齡(45.29±2.8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阻實施常規護理:(1)完成牙周基礎護理操作;(2)清除齦上、齦下的菌斑以及牙結石;(3)指導患者正確刷牙、漱口等內容。
觀察組實施口腔護理:(1)患者完成基礎治療內容之后,叮囑患者每周定期復查,并進行口腔護理。(2)使用0.9%氯化鈉溶液對患者的種植牙冠修復體進行沖洗,然后將患者的種植義齒與鄰牙用蘸取少量漱口液的棉簽進行擦洗(全口牙齒都需擦洗完),最后再使用含漱液漱口,含漱次數>3 次,每次含漱時間>1 min。(3)指導并教會患者正確刷牙的方式,且每次復查的時候,可通過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向患者講解維護種植體的知識以及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有助于提高患者重預防、保健疾病的重視,可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在干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同時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需耐心解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4)待患者學會正確刷牙后,在牙線的輔助下清除患者的鄰面牙石,用長度大約為25 cm 的牙線將其切斷,然后將牙線兩端纏繞在兩手中指,拉緊牙線以此切兩鄰牙間隙,與牙面緊貼并從牙根向牙冠的方向進行移動,重復上述動作5 ~8 次即可。
(1)統計兩組患者發生種植體周圍炎的情況。(2)牙周護理評估: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內容包含刷牙次數、刷牙時間、漱口次數以及漱口時間。(3)探診深度評估:使用鈍頭牙周探診檢測兩組患者干預1 個月、干預2 個月的口腔齦緣、齦溝底間的垂直距離[4]。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種植體周圍炎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
觀察組刷牙次數、漱口次數均多于對照組,刷牙時間、漱口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牙周護理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牙周護理情況比較(± s)
組別 例數 刷牙次數/次刷牙時間/min漱口次數/次漱口時間/min觀察組 40 3.10±1.17 5.62±1.45 2.94±1.08 2.85±0.94對照組 40 2.06±1.12 3.48±1.49 1.57±0.93 1.23±0.85 t 4.061 6.510 6.079 8.085 P<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干預1 個月探診深度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3 個月后觀察組探診深度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探診深度比較(± s,mm)

表2 兩組探診深度比較(± s,mm)
組別 例數 干預1 個月 干預3 個月觀察組 40 1.87±0.18 2.25±0.24對照組 40 1.91±0.16 2.57±0.19 t 1.050 6.612 P 0.297 <0.001
慢性牙周炎指的是牙周局部長期處于慢性刺激狀態下,從而導致細菌生長、繁殖引起炎癥反應,進而使牙齦、牙周膜、牙骨質以及牙槽骨被逐漸溶解破壞所引起的,具有發病率高、病程時間長的特點[5]。有相關研究資料顯示[6],大約有95%的牙周炎患者都會慢性牙周炎,且疾病發生后患者還可能伴有牙齒不同程度的松動、牙槽骨吸收的情況,從而導致患者的牙周組織出現不可逆行破壞。近年來,種植修復方式在臨床上口腔疾病治療中逐漸廣泛應用,它不僅能滿足患者的外形美觀要求,同時還能提高患者的舒適感,且不會對患者的鄰牙造成嚴重損傷[7]。但是,由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骨喪失,容易形成種植體周袋,從而降低種植修復成功率;此外,種植體周圍與天然牙比較缺乏牙周膜,從而被致病菌影響,進而出現代謝產物,導致毒素侵襲、破壞,病菌聚集,最終引起種植體周圍炎[8]。因此,科學的口腔護理管理種植義齒修復治療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衛生,對降低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保證治療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口腔護理干預后,其種植體周圍炎發生率、牙周護理情況、探診深度與對照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其原因分析可能為:(1)口腔護理中,指導并教會患者正確刷牙方,能將藏在牙縫中的細菌清除干凈;使用專用口腔漱口液,并增加漱口次數,這不僅能將過多的唾液清除,消滅牙齒與牙齦表面上的細菌,同時還能提高患者牙齦的防御能力,減少對患者口腔組織所造成的破壞,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從而降低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風險[9]。(2)叮囑患者定期復查,不僅有利于臨床醫師及時掌握患者的情況,還能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口腔治療方案、口腔護理措施。(3)在口腔護理過程中,多次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并講解與種植體周圍相關的知識,能有效的提高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有利于患者自覺地防治疾病,使患者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對預防、治療口腔疾病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0]。
綜上所述,對采用種植義齒修復治療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實施口腔護理,不僅能降低患者發生種植體周圍炎的概率,還有助于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護理行為,縮短探診深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