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英,徐佩紅,姚慧嬌,趙 毅(通訊作者)
(1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100)
(2 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呼吸內科 浙江 寧波 315000)
(3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骨科 上海 200940)
COPD 急性發作容易導致死亡和致殘[1]。AECOPD 患者出院3 ~8 d,股四頭肌肌力下降5%,出院3 個月后只有部分功能可恢復,且再入院風險顯著增高[2]。因此AECOPD 合理治療很重要[3]。COPD 指南[4]明確肺康復可改善患者癥狀和生活質量。研究表明[5-6]AECOPD 患者早期肺康復可不同程度改善運動耐力、生活質量和呼吸困難。因此AECOPD 患者實施早期肺康復具有重要意義。鄭氏臥位康復操(ZSWWC)是由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鐘南山院士團隊鄭則廣教授研發創立,包括拉伸起坐、橋式運動和空中踩車,適合急性期和穩定期COPD 患者[7]。本研究將ZSWWC 應用于AECOPD 患者,匯報如下。
選取2019 年3 月—2020 年10 月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住院AECOPD 患者92 例,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 年修訂版》COPD的診斷標準。基線評估后,隨機進入康復組和對照組。康復一組入選30 例,退出1 例,死亡1 例,完成康復28 例;康復二組入選31 例,退出1 例,失訪1 例,完成康復29 例;對照組入選31 例,退出1 例,失訪2 例,死亡1 例,完成隨訪及觀察27 例。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基線評估的肺功能、運動耐力、呼吸困難、生活質量等指標均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三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研究。
本研究設康復一組、康復二組和對照組,均接受常規內科治療及常規呼吸功能鍛煉,即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康復組增加全身康復鍛煉,康復一組予ZSWWC,康復二組予平地步行鍛煉,對照組僅予呼吸功能鍛煉,全身康復鍛煉以自由為主,不限制時間和量。三組患者自住院第2 d 起鍛煉至出院后8 周。
ZSWWC 要求:(1)拉伸起坐:患者雙手拉住床邊,利用上肢力量將上半身拉起至坐直,然后維持5 s,再次躺平。(2)橋式運動: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雙足底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使臀部使離床面約10 ~15 cm。(3)空中踩車:患者取平臥位,屈膝抬高雙腿,上半身保持不動,兩小腿在空中交替做空踩自行車的動作,直到做到腳踩不動為止。要求3 次/d,每個動作15 ~20 個/次,完成時間均不限制,中間允許休息。步行鍛煉要求平地步行,兩上臂盡可能前后做較大幅度的擺動,使上臂與軀干夾角接近45°,運動次數5 次/周,每次30 min,中間允許休息,時間累積達到即可。常規縮唇和腹式呼吸:用鼻吸氣,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縮起嘴唇,用嘴呼氣,呼氣時腹部凹陷,吸呼時間比為1:2 ~3,3 次/d,每次10 min。住院第二天起,在指導和監督下完成相應的康復鍛煉。如有出現特殊情況停止鍛練,并處理。康復組全身鍛煉可與呼吸功能鍛煉同時進行。
對三組患者進行2 次評估,住院后入組前基線評估、出院后8 周效果評估。評估指標:肺通氣功能、運動耐力(6 min 步行距離測試,6MWT)、呼吸困難(呼吸困難量表MRC)、生活質量(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 周后康復一組及對照組肺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8 周后肺功能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8 周后肺功能比較(± s)
注:表中t、P 為8 周后的兩組比較。
組別 指標 基線評估 8 周后 t P對照組 FVC/L 1.95±0.53 1.97±0.61 0.059 >0.05 FEV1/L 0.78±0.27 0.80±0.28 0.441 >0.05 FEV1pre/% 31.39±11.64 31.55±11.50 0.264 >0.05康復一組 FVC/L 1.95±0.60 1.96±0.64 FEV1/L 0.77±0.25 0.77±0.26 FEV1pre/% 31.65±11.07 32.35±10.98
8 周后,與對照組比較,康復一組呼吸困難、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改善明顯(P<0.05),見表2。

表2 鄭氏臥位康復操對AECOPD 患者呼吸困難、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8 周前后康復一組及康復二組呼吸困難、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各方面指標的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差值大小可見康復一組改善更明顯,見表3。
表3 康復一組與康復二組患者康復前后各指標差值組間比較(± s)

表3 康復一組與康復二組患者康復前后各指標差值組間比較(± s)
項目 康復一組(n=28) 康復二組(n=29) t P MRC 1.18±0.086 0.40±0.075 2.077 0.041 6MWD 58.14±26.01 20.46±13.56 2.238 0.026 SGRQ 癥狀 15.08±14.48 5.90±4.32 2.020 0.043 SGRQ 活動 20.35±16.66 7.60±2.74 2.842 0.007 SGRQ 影響 17.85±9.28 5.90±3.90 2.385 0.015 SGRQ 總分 15.76±7.03 6.93±3.68 2.084 0.037
目前肺康復多在病情穩定期進行,但AECOPD 患者從出院到恢復至病情穩定,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此時間內患者體質虛弱,懶于活動,如不給予干預,可能延誤肺功能的改善、造成外周肌肉退化。研究顯示在患者急性加重期間或加重期后盡早行肺康復是可行的[5-6]。短期的四頭肌抗阻訓練可以抵抗骨骼肌的退化,增加合成代謝標志物的表達。急性加重期后早期肺康復可提高運動耐力,病情越嚴重效果越明顯[7]。本研究也表明ZSWWC及平地運動鍛煉對AECOPD 患者的生理指標有顯著影響,急性期康復是必須且有效的。臨床實踐中,應制定合理AECOPD 康復方案,讓患者盡可能參加到肺康復項目。
運動訓練是肺康復的核心,包括上下肢肌肉訓練、呼吸肌訓練及綜合康復操等[8],但多數康復操并非針對性的鍛煉相應肌群,或康復動作復雜難學。AECOPD 患者呼吸困難加重,運動耐力下降,或合并心臟疾病,肺康復難以實施,易導致事故。為確保患者安全,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鄭則廣教授創立了一套鄭氏臥位康復操,其具有以下有利特征[9]:簡單:簡單易學;綜合:包括上肢、下肢、腹肌、膈肌和背部肌肉的鍛煉;安全: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休息;易于執行:運動場地或設備無限制;合適:運動強度可以根據患者的需要量身定做。本研究康復一組30 例患者均能在住院期間完成ZSWWC,出院后1 例患者失訪,1 例患者死亡,其余28 例在家完成了康復,均未引起低氧血癥、心律失常或其他突發事件。ZSWWC可改善AECOPD 患者呼吸困難、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
因此,我們認為ZSWWC 對于AECOPD 患者是有益的、安全可行,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