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梅
(黔南州人民醫院 貴州 都勻 558000)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腦缺血、缺氧等因素導致的部分腦組織壞死,并造成持續性的病灶性神經功能障礙。腦梗死是世界范圍內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在我國其發病率約為136.64/10 萬,是我國60 歲以上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1]。重癥腦梗死患者多意識模糊,需長期臥床,且多為老年人,極易發生壓力性損傷。因此,給予針對性、系統性的風險預警護理是降低壓力性損傷不可或缺的措施。本研究給予重癥腦梗死患者風險預警護理模式,有效的降低了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400 例重癥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未重癥腦梗死;(2)臥床時間在2 周以上;(3)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入院時有壓力性損傷;(2)精神異常;(3)無法配合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各200 例。對照組中男108 例,女92 例,年齡68 ~79 歲,平均年齡(67.8±4.9)歲。實驗組中男113 例,女87 例,年齡70 ~81 歲,平均年齡(68.2±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每2 小時指導并協助患者家屬為患者翻身一次,按右側臥-仰臥-左側臥-仰臥的順序依次更換體位。做好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時評估患者皮膚狀況、更換床單、被套,保持病床整潔。給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營養均衡的食物。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給予壓力性損傷風險預警護理,具體做法如下:(1)成立預警護理小組。由護士長及經驗豐富的護士、壓力性損傷聯絡員組成風險預警護理小組,應用Braden 評分表(包括剪切力、摩擦力、營養、移動能力、活動能力、潮濕、感知能力等方面,分值為6 ~23 分,15 ~18 分為低危者;13 ~14 分為中危者;10 ~12 分為高危者,<9 分為極危者)按時評估患者皮膚狀況,制定護理干預措施。(2)風險預警護理培訓。首先,理論培訓。由科內具有傷口造口??谱o士證的護士講授相關專業知識,包括壓力性損傷定義、原因、分期、風險評估及預防對策等。其次,進行實踐操作培訓。護士的操作不僅是其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體現,也是操作技能熟練度的“標尺”。通過壓力性損傷護理工作坊模擬護理,熟練掌握各項操作。(3)預警護理措施。①制作“預防壓力性損傷”的警示牌,并貼于患者床頭,以便提示護士加強對此類患者的巡查。護士站的病區動態一覽表上及護理交班報告上對壓力性損傷中、高危的患者進行標識。在巡視病房時,重點觀察患者骶尾部、足跟、髂前上棘、雙側肩峰等壓力性損傷好發部位,有異常情況記錄于巡視卡及護理記錄單上,同時上報院內壓力性損傷會診小組進行護理指導。②護士長要做好質量督查工作,早晚交接班時要認真檢查患者護理措施落實情況,中、高危者為檢查的重點對象。③皮膚預警干預。腦梗死患者多存在行動受限、感知障礙、血液流動力不穩定等壓力性損傷風險因素[2]。而在入院初期護士的工作重點在于搶救、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皮膚護理容易忽視,增加了壓力性損傷發生的誘因。因此,需做好皮膚預警護理。包括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時翻身清洗皮膚;協助家屬給患者進行被動功能鍛煉;對于骨突處皮膚,可給予水膠體、泡沫敷料等粘貼預防壓力性損傷發生。④飲食預警干預。營養不良是重癥腦梗死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原因之一。對于營養障礙者,一旦受壓,受壓部位因缺乏肌肉、脂肪等組織的保護便容易出現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導致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筛鶕颊叩捏w重、生化指標及進食能力等制定食譜,并根據患者的吞咽功能選擇合適的進食途徑。營養支持效果每2 天評價一次,并根據評價結果對食譜進行調整。必要時可請營養科會診提出指導意見,給予進食營養餐。⑤健康教育預警干預。采取多樣化的宣教方式,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壓力性損傷的誘因及預防對策,引導患者及家屬主動參與到預防工作中。還可采取知識講座等方法向家屬講授相關護理知識,加深對壓力性損傷的了解。此外,還可制作知識宣傳小冊子,標識出壓力性損傷易發部位,提高家屬的預防意識。
(1)壓力性損傷分期標準[3]。1 期:皮膚完整性好,出現壓之不變白的紅斑;2 期:有部分皮膚出現受損,并伴有真皮層暴露,也可表現為完整的或破損的漿液性水皰;3 期:全層皮膚缺失,但未傷及筋膜層;4 期:全層皮膚及組織均出現缺失現象,并可見肌肉、軟骨、筋膜等組織。不可分期:全層皮膚及組織缺失,損傷程度被掩蓋,由于被腐肉和/ 焦痂掩蓋,不能確認組織缺失的程度。深部組織損傷期:完整或破損的皮膚出現局部持續的非蒼白性深紅色,栗色或紫色,或表皮分離呈現深色的傷口床或充血水皰。(2)家屬及患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自制調查表評價家屬及患者對壓力性損傷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內容包括發病原因、危險因素、好發部位、預防對策、翻身方法等方面,每個方面滿分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家屬及患者對壓力性損傷知曉率越高。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壓力性損傷9 例,發生率為4.5%,實驗組壓力性損傷2 例,發生率為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壓力性損傷嚴重程度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壓力性損傷嚴重程度比較[n(%)]
實驗組家屬及患者壓力性損傷相關知識知曉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家屬及患者知曉率得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家屬及患者知曉率得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發病原因 危險因素 好發部位 預防對策 翻身方法實驗組 200 90.4±3.0 90.3±2.9 91.5±3.5 90.1±2.8 91.2±3.1對照組 200 68.2±2.5 69.1±3.1 70.2±3.3 65.2±2.6 71.1±3.0 t 5.201 7.135 7.312 11.035 9.147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重癥腦梗死患者因長期臥床,對溫度及濕度的感知力明顯降低,且活動少,血液循環在一定程度上會受阻,導致皮膚供血不足,從而產生壓力性損傷。一旦發生壓力性損傷,不僅會因波及周邊皮膚、組織增加患者的痛苦,影響療效,而且會增加治療費用,加重家屬經濟負擔。因此,必須給予患者壓力性損傷的預防護理。壓力性損傷風險預警護理讓護理工作更系統、完整、針對性,從而達到預防及治療的效果。本研究中,兩組均出現了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高于我省中位值[4]的研究結果。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納入的病例均為重癥腦梗死患者,多因治療或偏癱需長期臥床,從而影響了患者血液循環,導致皮膚供血不足而更容易發生壓力性損傷。但實驗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嚴重程度也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對患者及家屬相關知識認知度的調查發現,實驗組各方面的知曉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有以下幾點:(1)研究顯示,潮濕環境會使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度提高3.452 倍[5]。在風險預警護理模式中,患者皮膚處于清潔、干燥的環境中,減少潮濕環境對皮膚的影響。(2)壓力是導致壓力性損傷的重要因素,且與持續時間呈正比。研究顯示[6],壓力持續2 ~4 h 以上便會導致組織缺血性損傷。在風險預警護理模式中根據患者情況至少每2 小時為患者翻身一次,且各方向體位循環,避免一側長時間受壓。(3)營養不良會導致白蛋白水平降低,從而加重皮膚水腫,增加壓力性損傷的風險。在風險預警護理模式中結合患者的病因、生化指標等制定相應的營養飲食,并按需調整,確保滿足患者身體所需營養。(4)通過知識宣講、發放知識小冊子等方式讓患者對壓力性損傷有全面的認知,不僅能提高配合度,而且能促使患者主動參與預防護理工作中,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