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瑩
(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協和江北醫院> 湖北 武漢 430100)
健康管理是當前臨床疾病和康復護理中非常關鍵的部分,是針對患者所制定有計劃性、組織性、協調性的認知增加過程。在當前醫療行業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對患者開展健康管理可有效提升身體健康狀態、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節約醫療治療費用[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數量逐漸增加,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還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發作與患者的健康意識、生活方式、飲食和情緒等均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治療期間若不規避這些引發疾病的危險因素,會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3]。因此,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開展健康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探究健康管理實施在心血管疾病的干預中,分析其管理價值。
選取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08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楚,具有一定溝通能力;同意參與本次護理管理,全程參與。排除標準:患者存在嚴重器官功能不全、精神障礙等。按照隨機分組方式,分為試驗組54 例,其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是29 例和25 例,最小年齡39 例,最大年齡73 歲,平均年齡(59.05±1.48)歲。對照組54 例,其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是28 例和26 例,最小年齡40 例,最大年齡74 歲,平均年齡(60.16±1.3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治療,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復查等。
試驗組:對患者實施健康管理。(1)健康知識教育。患者健康意識不足源于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少,或是存在誤解。采用患者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健康手冊、視頻資料等,使患者正視自身疾病[4]。叮囑患者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不要有私自增減藥量的情況。耐心解答患者的提問,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2)心理干預。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周期長,患者需要進行自我管理的項目較多,使患者存在較多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健康管理的配合程度[5]。耐心與患者溝通,疏導患者的心結,轉移患者的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康復心態。鼓勵患者互相溝通,不要沉溺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相信配合醫療會取得理想的康復效果。(3)飲食注意[6]。養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盡量不要食用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控制鹽分的攝入,不要暴飲暴食。每日飲食可以按照少食多餐的方式,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適量飲水,保持排便通暢。心血管患者一定不要用力排便,如果有便秘癥狀要尋求醫學幫助,如按摩腹部、幫助排泄的藥物服用等,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血管壓力[7]。(4)運動健康管理。適當的運動可增強體質,提高患者的身體免疫力,幫助疾病好轉。按照患者的年齡、體質和喜好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推薦的運動方式有慢走、太極拳、健美體操等。注意在運動時的心率,不要出現危險事件。(5)健康隨訪。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8],記錄疾病和聯系方式。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入戶隨訪,評估患者的疾病康復狀態,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自我管理情況,叮囑家屬監督患者按時服藥,科學飲食,存在不當的行為要馬上糾正,保持長期的管理效果。
(1)健康知識掌握評分。評估患者經過不同的護理管理后對自身疾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9],發放調查問卷,從藥物、飲食和注意事項三個方面進行評價,每項的評分總分是10 分,評分越高拜師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越好。(2)生活質量評分。向患者發放SF-36 生活質量評分問卷,評價的維度主要有癥狀表現、日常情緒、社會支持、精神狀態四個維度,計算分值,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好。(3)依從率。在管理后,觀察患者是否配合護理的開展,評價等級是完全依從(完全遵照護理內容)、部分依從(偶有不配合護理情況,3 次或以內)和不依從(經常出現不配合情況,超過3 次)。依從率=完全依從率與部分依從率之和。
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管理后,試驗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疾病誘發因素 按時服藥 飲食注意試驗組 54 8.38±1.73 9.58±1.29 9.16±1.13對照組 54 7.37±1.89 7.42±1.37 7.48±1.97 t 13.08 14.51 14.35 P<0.05 <0.05 <0.05
管理后,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s,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心理狀態 生理功能 社交關系試驗組 54 23.12±1.33 22.18±1.33 23.31±1.63 24.35±1.02對照組 54 19.23±1.19 18.41±1.95 20.43±1.87 21.49±1.34 t 14.69 15.36 17.38 14.63 P<0.05 <0.05 <0.05 <0.05
管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依從率比較(例)
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素較多,患者的生活方式、飲食、情緒狀態等。常規治療僅重視患者的病癥治療,缺少系統化的健康管理,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不足,難以保證在日常生活中規避危險因素[10]。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中,對患者開展健康管理可顯著提升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遵醫囑程度好,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11]。
結合本次研究分析可知,試驗組患者接受健康管理,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試驗組患者在管理后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評分高,生活質量評分高,患者對護理的依從率高,各項數據與對照組相比較存在差異,證實健康管理發揮的積極價值。
健康教育是護理人員根據疾病特點和患者認知程度所開展的宣傳方式,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促進對自身疾病的控制[12]。心血管疾病的康復周期長,患者需要加強健康管理,正視自身疾病,減少負面情緒,主動配合治療。健康管理的實施促進護患溝通,推動疾病的管理研究,患者對管理的配合程度高,保證了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將健康管理實施在心血管疾病干預中發揮了積極的價值,可增加患者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改善生活質量,患者對管理的滿意度評價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