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穎,劉添文,張應杰,張北平(通訊作者)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總院脾胃病科 廣東 廣州 510120)
結直腸息肉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一般是指突出于結直腸腸腔的隆起性病變,為黏膜局限性隆起,結直腸息肉與結直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特別是腺瘤性息肉,93%的結直腸癌來源于腺瘤性結直腸息肉,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為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目前診斷結直腸息肉較為可靠的手段是電子結腸鏡檢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結直腸癌的認識有所提高,電子腸鏡已成為常規篩檢的手段[1]。目前仍無有效的預防息肉發生、復發及癌變的方法。中醫對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的研究報道較少,且多集中于具體藥方對臨床療效的觀察,隨著中醫體質學的發展,結直腸息肉患者的體質類型也收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對本病得體質類型研究則鮮有報道。本研究從“治未病”的角度出發,以中醫體質學理論為指導,對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患者的體質類型分布進行了調查,探討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的好發體質,以期通過對易患體質進行早期篩查、干預以降低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的發生及復發率、癌變率。
選擇2015 年1 月—2018 年12 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總院脾胃病科收治的經內鏡下摘除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患者。診斷標準:結腸鏡檢查發現結腸和(或)直腸息肉,病理診斷為腺瘤性息肉?;颊呒凹覍賹Ρ敬窝芯恐?,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健康組入選人員為門診體檢患者腸鏡檢查未見病變的健康人群。排除標準:(1)嚴重肺、心、肝、腎及原發性血液系統疾病者;(2)既往腸道惡性腫瘤病史者;(3)因各種原因不能很好地理解、配合、勾選調查問卷內容者;(4)病理證實息肉已經發生癌變(不包括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癥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化生型息肉等);(5)合并炎癥性腸?。肆_恩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6)合并家族性息肉病或其他遺傳性息肉病患者。退出標準:調查對象未能按照要求勾選完成調查問卷或自動退出研究。
問卷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由本院??漆t生及脾胃消化專科研究生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1)個人基本信息收集:息肉患者和正常體檢人群的性別、出生年月、既往病史、家族史、個人史、用藥情況等;(2)中醫體質類型量表(CCMQ)及測評:采用中華中醫藥醫學會批準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及王琦[7]編寫的中醫體質學對調查對象進行體質類型測評,該量表將人體的體質類型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瘀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共有60 個條,9 個亞量表。(3)在環境的安靜、光線充足情況下觀察和填寫調查對象的資料。將回收的問卷統一編碼,中醫體質類型的原始分數為各亞量表條目得分相加,將原始分數轉化后錄入我院體檢中心中醫體質辨識軟件,經軟件分析,導出體質類型辨識結果。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發放問卷1 582 份,其中10 份問卷出現填寫不清楚的情況影響判定而被判定為無效,回收有效問卷1 572份。1 572 例調查對象中男697 例(44.3%),女875 例(55.7%),息肉組回收705 例,男385 例,女320 例,年齡(57.09±8.72)歲;健康組回收867 例,男312 例,女為555 例,年齡(56.47±9.55)歲。息肉組與健康組的一般情況、性別、年齡結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
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患者的體質以痰濕質和濕熱質居多,兩類體質在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組中的發生率之和達到60%;與健康組相比,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組中平和質的較低,而痰濕質、濕熱質這兩種偏頗體質的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組與健康組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比較[n(%)]
近年來,臨床上結直腸息肉和結直腸癌的發生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隨著腸鏡的廣泛開展,結直腸息肉及腸癌的檢出率亦大幅提高[2]。腺瘤性結直腸息肉被稱為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腺瘤性結直腸息肉復發及癌變主要與其大小、形態及數量、組織學類型、異型增生程度有關,研究發現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癌變率最低,混合性腺瘤介于兩者之間;腺瘤的異型增生程度越高,癌變的風險越大。臨床上腺瘤性息肉起病非常隱匿,臨床上常無特殊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會有某些消化道不適如腹瀉、便秘、腹脹等,也常常因為癥狀輕微且不典型而被忽視[1]。從正常腺細胞發展到腺瘤再到腺癌約需10 ~15 年[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因生活節奏加快帶來的精神壓力的增加,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顯著增加,盡管電子腸鏡發現大腸息肉后科采取鏡下切除的方法進行有效治療,但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復發率仍較高[4]。目前現代醫學探索的化學預防對復發療效有限,不良反應較大,因此,基于中醫體質學說,探討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的常見病理體質,從而進行體質調護不失為一種預防該病復發的嘗試方法。
中醫體質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5]。目前最常用的體質分類方法是匡調元的六分法[6]及王琦的九分法[7]。隨著研究的進展,中醫體質學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驗證,并于2009 年出臺了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學判定標準。臨床上,中醫體質學說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不同的體質可以表明機體對某些疾病或狀態的存在易感或易患的可能[8-9],與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相通,通過對患病個體的體質分布進行研究,可以從中醫體質的角度了解某種疾病的對某些體質的傾向和疾病本身的中醫證型的分布規律,從而對易患體質進行適當調護及辨證施治,及早預防疾病發生及復發。
本項目組通過對705 例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患者進行中醫體質辨識的調查,并與健康人群體質分布進行了對比,探討了腺瘤性結直腸息肉及健康者的體質分布情況。結果顯示,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的偏頗體質發生率較高,以痰濕質和濕熱質這兩種體質為明顯,較健康人群中的比率明顯升高,其中痰濕質225 例,占31.91%;濕熱質201 例,占28.51%,兩類體質在腺瘤性結直腸息肉人群中的發生率總和達到60%以上。中醫理論中,本病屬中醫“腸瘤”“腸覃”“便血”“積聚”“腸癖”“臟毒”“櫻桃痔”“久痢”“泄瀉”等范疇,以腹瀉、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黏液便、便血為主要臨床表現,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是本病的病機特點。本虛主要為脾虛、氣虛,標實主要為濕、瘀致病[10-11]。中醫基礎理論和本次調查結果均提示,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可能傾向于痰濕質、濕熱質為主,與“濕”、因“濕”致“瘀”關系密切,濕熱、痰濕為致病關鍵,可兼夾轉化,使本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綜上所述,腺瘤性結直腸息肉患者多見痰濕質、濕熱質,其中以痰濕質最為多見。因此,在腺瘤性大腸息肉的防治中,重視患者體質分析,及早干預體質的偏頗狀態,可能更好地預防腺瘤性大腸息肉的發生和復發,為中醫藥預防腺瘤性結直腸息肉的發生、復發等提供研究方向。由于本研究調查人員年齡差距較大,腺瘤性大腸息肉的分布、病理、大小、數目等未進行分層,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在今后的研究中進行更為細致的分層調查,為該病的中醫體質學研究提供更為嚴謹的客觀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