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賢 陸卓林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廣東廣州 510990)
國家教育部自2001年下發“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來,其對大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工作重視程度逐年增加。相關研究發現,影響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眾多復雜,而家庭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1]。國內學者李惠的研究認為家庭動力是全面評估家庭系統功能的指標[2]。針對大學生群體家庭系統動力的研究均在海德堡學派家庭動力學的理論背景下進行,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都是采用問卷調查法,由趙旭東等人編制修訂的《系統家庭動力自評量表》(SSFD),家庭動力概念更多的是關注家庭當下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交互作用,呈現的是家庭互動的特征,并不能體現具體的家庭動力來源及其強度[3]。本文以系統家庭理論的奠基人鮑恩(Bowen)提出的理論為依據,以及基于中國心理學會注冊系統督導師沈家宏在其著作《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提出的關于家庭動力的觀點,研究聚焦在家庭互動特點背后的原因。本文從家庭動力入手,通過研究家庭系統動力7個維度與SCL-90量表的10個癥狀因子的相關性來探索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從而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與依據。
本文的研究對象在筆者所教學的班級學生中抽取,包含大二和大三的學生,以大二學生為主。經過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測試后,隨機選出了35名測試結果為預警以及35名測試結果為正常的學生,作為觀察組與對照組。預警組(觀察組)的學生中有男生12人,女生23人;正常組(對照組)的學生中有男生15人,女生20人。
①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SCL)
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SCL),又名90項癥狀清單( SCL-90),是應用最為廣泛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4]。包含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10個癥狀因子。總量表或者癥狀因子得分越高,說明被試者心理狀況越差。
②家譜圖
家譜圖是家庭治療中的一種重要技術,是理解家庭模式的實用工具之一。家譜圖中記錄有至少三代家庭成員的信息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它不僅可以將家庭信息直觀生動展示出來,把復雜家庭模式的完整形態快速地呈現于眼前,而且還有助于我們提出許多假設,來解釋臨床癥狀是如何以家庭環境為背景隨著時間發展而逐漸顯現的。家譜圖中要注明的信息包括:家庭成員的性別、排行、年齡、寄養和收養、身體疾病、婚姻狀況(直系親屬)、成癮行為等,對于去世的家庭成員要注明去世年齡和原因,另外墮胎、死胎等未出世的家庭成員的信息也須要畫出。
③家庭動力分值表
本文對調查對象家譜圖各維度的數值計算使用的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邱婷婷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編制的《家庭動力分值表》。邱婷婷采用專家評定法,請6名家庭動力學專家對177份家譜圖上呈現出的所有動力進行獨立評分,評分采用10分制,每個家庭動力項目的得分在0~10之間。經過三輪的專家評定,最后每個項目得出較為統一的評分,形成《家庭動力分值表》,包括排行、養育方式、親人早逝或夭折、親人成癮行為、親人婚姻異常、親人生病和與原生家庭缺乏連接等七個方面。

人口學因素 正常組 預警組N % n %性別 男 15 42.9 12 34.3女20 57.1 23 65.7家庭居住地 城鎮 21 60 20 57.1農村 14 40 15 42.9是是否是獨生子女及排行5 14.3 7 20否,長子/長女 8 22.9 14 40否,排行中間 12 34.3 6 17.1否,排行最小 10 28.6 8 22.9父親是否健在 是 34 97.1 32 91.43否1 2.9 3 8.57母親是否健在 是 34 97.1 33 100否1 2.9 2 0父母離異 是 32 91.4 32 91.4否3 8.6 3 8.6父母的教養方式專制型 2 5.7 4 11.4民主型 15 42.9 8 22.9寵愛型 1 2.9 5 14.3放任型 9 25.7 3 8.6混合型 8 22.9 15 42.9
本次調查正常組和預警組的總人數一致。男女比例,女生稍微偏多;城鎮人口多于農村人口;排行方面,預警組獨生子與長子的比例偏多,正常組排行中間與最小的比例偏多;父母是否健在方面,父母不健在預警組的比例偏多一點;父母是否離異的比例均衡;教養方式方面,正常組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偏多,預警組混合型的教養方式偏多。

家庭動力特征分析家庭動力維度 組別 ( 分; x±s) t P排行 正常組 8.45±12.56 -1.867 0.046*預警組 13.31±19.18養育方式 正常組 0 -1.435 0.156預警組 0±2.549親人早逝 正常組 4.87±10.21 -0.252 0.401預警組 6.14±13.53親人成癮 正常組 1.37±7.57 0.147 0.884預警組 1.38±9.25婚姻異常 正常組 0.48±2.54 -1.117 0.268預警組 1.50±2.73

注:*P <0.05,**P <0.01。
對正常組和預警組的各個維度做配對樣本T檢驗,只有排行這一維度出現了顯著性差異,其他維度均未出現顯著性差異。但從均值來看,各維度的均值預警組均高于正常組。

注:*P <0.05,**P <0.01。
對70個樣本量家庭系統動力和SCL-90的各個維度做相關分析,養育方式和人際關系敏感、與原生家庭的連結與人際敏感、與原生家庭的連結與偏執,3對維度出現顯著的正相關,其他維度均未出現顯著的相關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可從大學生的情緒狀態、行為與思維方式:焦慮、抑郁、敵對、恐怖、強迫癥狀、偏執等方面呈現出來,也可從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軀體化等方面呈現。家庭系統動力,根據沈家宏教授在《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一書中闡述,包含:排行、養育方式、親人早逝、親人成癮、婚姻異常、親人生病與原生家庭的連結等方面[5]。在實際的工作開展中,我們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方面深有體會,特別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父母的婚姻異常這兩個方面。筆者在每年的大學生心理普查回訪(對普查出預警的學生進行訪談)工作中都會使用家譜圖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解,確實除了父母教養方式以及婚姻情況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態外,家里父母以及學生本人排行、親人早逝與生病以及親人之間的連結都會對心理狀態帶來影響。排行會影響性格[6],老大的性格里有掌控、要帶頭、負責任的特點,夫妻都是老大相處起來的困難會多一些,孩子是老大的,承受長輩的期望以及相應產生的壓力也會多一些。親人早逝與生病會對家里的情緒氛圍以及經濟狀況帶來影響。本次調查從均值的角度能看到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會受家庭系統動力的影響,但相關性不顯著。這可能與樣本量不夠多,《家庭動力分值表》科學性欠缺以及調查對象對家譜圖的了解不足等方面有關。本研究理論背景下,家庭系統動力可量化的指標與分值目前只有邱婷婷在177份家譜圖的基礎上采用專家評定法編制而成的。本次調查里有些條目,例如:父親有癌癥、外公有高血壓等均沒有。參與對象均非心理學專業學生,對于家譜圖的繪制不熟悉,在筆者的指引后,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例如養育方式以及與原生家庭的連結這些部分信息的呈現并不明顯,有部分學生對于某些維度感覺復雜會直接忽略,導致數據的收集完整性欠缺。
家庭系統動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有形的,同時也是無形的。在實踐中,我們會看到祖輩離世早、多,患病多,婚姻異常多,父輩出現以上現象的機率也會比較大,相應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也會多一些。這類似心理學上的“強迫性重復”:一個人在兒童時代經歷了痛苦或者是快樂的事情,成年后能不自主的反復制造同樣的機會,由此體驗特定的情感[7]。強迫性重復的影響通過“情緒的流動”實現。一個家庭會有其“氛圍”,這種“氛圍”是通過彼此之間的情緒互動、相互感染而形成的,離世、患病、婚姻不幸這些事件大多都是指向哀傷、難過、苦痛的消極情緒,在這樣的情緒感染下,個體的內在對自身能有健康的身體、幸福的生活也難以有足夠的信任,通過自我實現的預言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在潛意識的帶動下,就極其可能的回到與父輩、祖輩一樣的生活狀態。
自我分化是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核心概念[8],個體的自我分化程度反映個體能夠區分他人與自己正在經驗的思維過程和情緒過程的程度,而早期的生活經歷對個人自我分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因素,良好的自我分化可以讓個體在家庭中同時維持并平衡獨立自主性和情感的連結[9]。體現在日常中,個體能夠知道父母、長輩的事情是父母與長輩的,這個事情包括父母、長輩的情緒、期待、愿望、要求甚至不幸等,個體不需要承接過來,把父母的還回給父母,作為個體最需要的是活好自己,活出自己。然而,這部分大多數人特別是自我邊界感不清晰的人很難做到,因為從小孩子就感受到父母是強大,而作為父母的孩子是弱小的,需要馴服于父母、忠誠于父母才能生存下去。于是父母的情緒孩子需要承擔、父母的愿望與要求孩子需要去滿足、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和父母一樣才是愛父母的體現。這種與父母的高度融合,包括父母的不良情緒、父母不幸福的人生與婚姻。孩子能夠分清楚什么是父母的,什么是自己的,不帶內疚感的把父母的還回去,去活出自己的人生,這是破除家庭系統動力影響的根本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