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瀟
(河南省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鄭州450004)
上消化道早期癌是指無淋巴結轉移,病變僅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目前該病以外科根治性切除術治療為主,患者5年生存率>90%,但根治性手術治療會影響患者生理功能,對上消化道正常解剖結構影響較大,術后并發癥多,不利于患者恢復[1]。近年來內鏡技術在臨床逐漸應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已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治療中不斷應用,但目前臨床上針對采取上述何種術式治療仍未形成統一定論[2~3]。鑒于此,本研究將對比ESD與EMR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效果,以期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提供更為有效、科學的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治療的8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ESD組與EMR組,各40例。ESD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61.08±3.68)歲;病變直徑0.8~2.5 cm,平均病變直徑(1.67±0.41)cm;病變最大徑≥2 cm的患者16例;病變位置:食管、胃底、胃體、胃竇及賁門各12例、4例、10例、6例、8例。EMR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61.13±3.64)歲;病變直徑0.8~2.7 cm,平均病變直徑(1.68±0.39)cm;病變最大徑≥2 cm的患者18例;病變位置:食管、胃底、胃體、胃竇及賁門各13例、5例、9例、6例、7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影像學及活組織檢查確診;具有ESD與EMR治療適應證;精神狀態良好,治療依從性較高,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多種急慢性疾病。
1.3 手術方法
1.3.1 術前準備 術前兩組均進行常規檢查,術前7 d停用抗凝劑、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并依據患者凝血情況調整,術前禁食禁飲8 h,術中給予心電監護,患者取左側臥位,行全身麻醉。
1.3.2 EMR組采用EMR治療 依據術前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評估,將1:10 000腎上腺素混合美蘭注射于黏膜下,于內鏡下暴露肌層、病變黏膜,對隆起病灶部位采用圈套器及高頻電切刀切除,采用分片切除方法完成對組織直徑>2 cm的切除處理。術后第1天禁食,并實施常規抗生素及質子泵抑制劑治療。
1.3.3 ESD組采用ESD治療 確定病灶部位,隨后行氬離子凝固術治療,準確定位并對病灶部位進行標記,通過HOOK刀完成切割,暴露病灶部位,剝離時需要沿著病灶邊緣進行,剝離即將結束后通過圈套器完成切除,術中創面小血管采用活檢鉗止血,必要時采用金屬鈦夾對創面進行夾閉處理。術后第1天禁食,并實施常規抗生素及質子泵抑制劑治療。
1.4 評價指標 (1)治療效果:統計兩組完全切除(切緣與基底部組織學無癌組織殘留)情況[4]。(2)統計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3)并發癥:狹窄、出血及穿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ESD組在病變直徑≥2cm中的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病變直徑<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例(%)]
2.2 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對比 ESD組手術及住院時間短于EM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對比(±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EMR組ESD組χ2 40 40 P 264.18±40.09 93.67±15.72 25.043 0.000 16.28±3.01 11.59±1.86 8.383 0.000
2.3 兩組并發癥對比 ESD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EM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對比[例(%)]
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患者往往無典型癥狀,多為體檢發現,外科手術為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重要方法,雖然能夠將腫瘤切除,但具有創傷大、并發癥多等缺點。與常規外科手術相比,內鏡下手術治療具有微創優勢,主要包括ESD與EMR兩種術式。其中EMR在消化道病變的治療中應用廣泛,但將其用于較大范圍病灶切除中難以整塊切除,一次根除率不高,雖然能夠通過分次切除治療以提升根治效果,但非完整切除會導致患者術后復發風險增加[5~6]。
ESD是以EMR為基礎發展所得,最早于日本開展,主要通過內鏡檢查及染色,對癌前病變及癌灶范圍進行確定,隨后對病灶進行剝離,能夠取得與外科手術類似的效果[7]。與EMR相比,ESD能夠對較大病灶進行整塊剝離,提高一次性切除率,進而能夠獲得較為完整的病理組織,降低患者局部復發率,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依據[8~9]。本研究對比分析了ESD與EMR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效果,結果顯示ESD組在病變直徑≥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組,ESD組手術及住院時間短于EMR組,ESD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EMR組;兩組在病變直徑<2 cm中的完全切除率對比相近。這提示ESD與EMR均可作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有效方法,但與EMR相比,ESD手術耗時短、并發癥少,能夠加快患者術后恢復,用于直徑≥2 cm的病變中完全切除率較高。雖然本研究中ESD用于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但臨床實際應用中需充分把握手術適應證,加強對ESD術后出血等并發癥的防治,加強對患者圍術期的預防性干預處理,如術前采用止血藥物等預防圍術期出血,術中采用鈦夾止血,術后尋找并處理殘留的裸露血管及出血點,以減少遲發性出血的發生[10]。本次研究病例數較少,且未對術后遠期效果進行觀察,故仍需后續大樣本量、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以進一步證實ESD與EMR用于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治療中的近期及遠期效果,以指導臨床治療。
綜上所述,ESD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手術耗時短、完全切除率高級并發癥少等優點,是治療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優選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