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鍵
摘? 要: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制定了相應的教育方針,其教育目的各有差異,對于學校體育功能的發揮,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政治、經濟的派生功能與軍事訓練代償功能在國民教育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探索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行史料梳理,理清學校體育的發展脈絡,助力建設教育強國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建黨百年;學校體育;教育方針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6-0021-05
教育方針,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所確定的教育工作總方向,是對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是對教育性質、目標、任務、功能以及實現途徑的總規定。中國共產黨的教育方針,是我黨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指導方針。一百年來,黨的教育方針逐步完善,從根本上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基本問題。一百年來,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演變,但是,學校體育一直是其中要義,自始至終受到高度重視。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年)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這個時期,為了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六大”,先后制定了不同時期的教育綱領。
這個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展起以中央蘇區和延安革命根據地為代表的具有革命精神的學校體育,紅色體育是這個時期學校體育的特色,是一種與國民黨統治區完全不同的學校體育。
1931~1934年,在中央蘇區,當時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制定了法令和文件,對各級學校的課程做出了明確規定,其中也包括對體育課的規定。當時蘇區的“列寧小學”規定有早操和晚操,體育課要求練習體操、跑步、跳躍、投石、游戲、表情歌舞等活動。列寧小學每周上體育課3學時。1933年1月,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文化部制定的《體育教學法》規定“小學校的體育注重游戲,如步技、走技、跳舞表情、促進競爭、挑戰、游泳等。
1934年1月,毛澤東在江西瑞金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提出了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蘇區教育總方針的指引下,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內,克服重重困難,探索和發展了適合當時革命戰爭和蘇維埃建設實際需要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實踐。
1937~1945年全面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和抗日根據地條件極端困難,但是學校體育依然得到重視且較好地開展。
1938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教育廳公布《小學法》。《小學法》規定:小學應依照邊區國防教育宗旨及實施原則,發展兒童身心,培養民族意識及抗戰建國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小學法》規定的小學教育的總目標中包括了鍛煉兒童的健康體格”的目標。體育被列為主要課程之一,初小體育3節,高小體育5節。陜甘寧邊區政府十分重視學校教育,頒發了一系列有關學校體育的條例法規。邊區政府頒布的《暫行中學規則草案》中,要求“注重體格鍛煉,啟發藝術興趣”,學校要有運動場及體育器材設施。
1941年,延安大學成立體育系。1942年,延安新體育學會成立。盡管當時師資、器材條件艱苦,但是課程多樣,活動豐富。
總體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學校體育,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充滿了革命精神,在革命戰爭的環境下,軍事化特點明顯;結合所在地區特點,民族、民間體育特色突出。這個時期的學校體育是在中國共產黨和革命政府領導下,貫徹黨的方針、繼承“五四”精神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具有革命精神的學校體育,是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從此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并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這個時期,中國教育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探索。中國學校體育發展揭開了新的篇章。
1949年9月通過并且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確定了新中國文化教育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共同綱領》明文規定“提倡國民體育”。這在憲法層面規定了體育的地位,為改造舊的學校體育、建設新的學校體育指明了方向。
1950年6月和1951年1月,針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生營養狀況差、學習和社會活動過重的情況,毛澤東主席兩次寫信給教育部長馬敘倫說:“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這是毛澤東主席對教育事業,特別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指示。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提出:“普通中學的宗旨和培養目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這是第一次提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1952年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毛澤東主席對人民體育作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題詞指明了我國體育發展的根本方向,對學校體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953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接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講話時向全國青年提出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三好”目標。毛澤東主席的講話,確立了青少年全面發展的目標。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特別關注青年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這些規定為開展和加強學校體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報告》從根本上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明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對于學校體育而言,《報告》確立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指明了學校體育的目標和方向,調動了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1958年9月,為了保證實現教育方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基于當時“大躍進”的時代背景,這個教育工作方針特別重視且強調了教育的服務對象和服務方式。
196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保證學生、教師身體健康和勞逸結合問題的指示》。《指示》明確指出:青少年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工作,而且必須時刻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使他們真正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1961年,教育部先后頒布直屬高校、中學、小學的《學校暫行工作條例》。三個《條例》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規范性要求,即教育要使中、小學生身心得到正常的發展,具有健康的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勞動習慣;使大學生具有健全的體魄。三個《條例》的頒發,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和關懷,為我國學校體育的法規與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
1964年5月,針對當時出現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教育部臨時黨組《關于克服中小學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報告》,重申學校必須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強調“提高教學質量,決不是只提高智育的質量,而是包括德、智、體幾方面在內的,不應該錯誤地只管智育,不管德育、體育。”
1966年1月,中共中央轉發教育部黨組和高教部黨委《關于減輕學生負擔的報告》。《報告》提出:“學生負擔過重,不僅學不好,更嚴重的是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的發育,近視眼和各種慢性病仍有發展的趨勢。”《報告》要求教育部門一切工作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使他們在德、智、體幾方面都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2012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全面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起點。
1978年4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的學校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人才有什么標準呢?有的,這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鄧小平強調了國家的教育方針,重申了學校體育的地位與指導思想。
1979年5月,為了貫徹教育方針,推進學校體育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教育部、國家體委、衛生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在江蘇揚州召開全國體育衛生工作經驗交流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會議統一了對學校體育地位和價值的思想認識,制定和討論了高等學校、中小學體育的《暫行規定》,推進了學校體育的系統性法規建設。
1981年6月,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決議》強調了“全面發展”和“又紅又專”,創新并發展了教育方針,明確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
1982年,經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憲法》明確規定今后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也自法律層面鞏固了學校體育的地位。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在本世紀把我國建成體育強國,以增強全民族的體質,強國強民”,“重點抓好學校體育,從少年兒童抓起。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積極開展業余體育訓練。”《通知》為新時期的學校體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1990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頒發實施。《條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制定的關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最全面的行政法規,標志著學校體育工作走向制度化、法制化建設軌道。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綱要》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綱要》明確提出:“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動員社會各方面和家長關心學生的體質和健康。各級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切實解決師資、經費、體育場地、設施問題,逐步做到按教學計劃上好體育與健康教育課。”
1995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法》著重強調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在教育方針的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教育法》強調:“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它的頒布與實施為發展教育事業和學校體育事業明確了方向和提供了法律保護。
1995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實施。《體育法》指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將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必須開設體育課,并將體育課列為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科目”。《體育法》的頒布與實施,為提高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提供了法律保護,有利于依法加強對學校體育的管理。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決定》指出:“學校體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決定》對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方針的提法,增加了“為人民服務”的方向宗旨和“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育人方式,明確把美育列入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完整表述。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頒發的專門針對學校體育的最高級別的文件,體現了黨對青少年體育工作和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高度重視。《意見》頒布之后,推動了“陽光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個教育方針的表述,突出了“育人為本”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教育內涵。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是黨在21世紀頒發的第一個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綱要》提出:“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確保學生體育課程和課余活動時間,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依照《綱要》指導,學校體育快速發展,學生體質健康明顯改善。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全面開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個時期,教育方針經歷了新時代教育方針的創新性發展和深化發展兩個階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教育方針增加了“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表述,凸顯了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教育宗旨。
2015年12月,經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將教育方針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法》的規定,增加了有關社會實踐和美育方面的表述,推進了教育方針的法制化進程。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標志著新時代教育方針進入了深化發展階段。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要求,強調教育要在黨的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個講話進一步提升了黨對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新的認識高度。從學校體育角度看,創新性地構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目標體系,指明了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2020年10月,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具有獨特功能。《意見》拓展了學校體育內涵,強化了學校體育在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4月,經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頒布實施。《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新的《教育法》將勞動教育納入其中,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教育方針。
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10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伴隨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教育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創新人才。在100年的發展歷程中,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體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健康的勞動者和高質量人才。學校體育為徹底洗刷“東亞病夫”的恥辱做出了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國已經踏上推進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的歷程,可以說,學校體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李晉裕,藤子敬,李永亮.學校體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2.
[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強國之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