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娥

【摘? ? 要】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國內外關于生活化教學的研究也十分豐富,基于此,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課題內容。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設計生活化教學實踐,無論是對于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還是對數學課程改革的推進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簡要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設計的重要性,并結合實踐對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生活化教學;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8-0024-02
The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Ways to Mak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Lively
(Sishimudi Primary School, Boshan District, Zibo City, Shandong Province,China) XIE Honge
【Abstract】The subject of mathematics is very closely related to real life,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Living teaching is also very rich. Based on th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ncept of life-based teaching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t has also become a key subject of research by educators . Infiltrating the concept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and designing life-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 mathematics and the promo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life-oriented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analyzes and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Teaching practice;Life-oriented teaching;Effective Ways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學在社會生產與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而學科的應用價值也在不斷凸顯。在這一前提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數學教學實踐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小學生思維發展能力有限,對于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有著直觀的感知,教師則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生活化教學方案。在生活化教學指導中,學生能夠調動參與生活情境的主動性,能夠通過遷移生活經驗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能夠提升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一、引入生活元素,豐富數學教學內容
根據數學教學經驗發現,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越緊密,越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就越準確,對知識的運用也越靈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些數學現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素材,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的體驗和理解,思考和探索。”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引入生活元素,設計生活案例,為學生在生活體驗與數學學習之間搭建橋梁,以構建豐富多樣且具有生活氣息的課程內容。
例如,在講解“乘法”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整合,設計思考內容:學校洗手間的一些水龍頭經常出現“長流水”的現象,假設每個水龍頭平均每天會流失63立方米的水,某生通過一天的觀察發現學校共有5個水龍頭存在“長流水”的現象,請問這樣一天大約會浪費多少水資源?學生在生活案例的引導下,踴躍發言,并很快給出了“63×5”的式子,教師也趁機引入“一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知識,并與學生共同分析研究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計算過程中逐漸將視角轉移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在教師的啟發下,結合所學的乘法經驗,嘗試計算,進而完成了數學學習任務。教師在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計算方法后,再一次回歸現實生活,引導學生根據計算結果說一說“長流水”這一現象所造成的水資源浪費,促使學生在生活中杜絕浪費、節約用水。
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豐富課程資源,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數學教師在研究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應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特點,把握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并通過科學方法有效整合,為學生提供利于探索和思考的數學內容。
二、運用生活化方法,深化學生數學理解
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體驗。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滲透生活理念,通過設計實踐活動、設計核心問題等方式,為學生構建體驗學習方式,并引導學生總結、思考體驗的過程與結果,以提煉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夠促使學生經歷知識生成的過程,實現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過渡,提升思維品質。
例如,在“面積”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基于生活教學方法的要求,為學生提供了體驗學習的機會:首先,教師設計了涂色游戲,引導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自覺動手。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并涂上顏色,以表示大小,在涂色后,教師還引導學生將家鄉的占地范圍與海南、新疆等省份比較,說一說哪個大、哪個小?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還可以讓學生在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感性認知中初步理解面積的定義。其次,教師設計了觀察體驗的情境。教師要求學生從生活物品出發,尋找面積,并說出各自的圖形,學生紛紛發言,說出課本、黑板、手機、紅領巾等物品,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摸一摸自己找到的物體,體會一下表面的大小,然后對不同物體的面積的大小進行比較。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繪畫活動,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在活動中,教師提出疑問:物體的表面有面積,圖形是不是也有面積呢?理解為什么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在問題的引導下,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并總結面積的定義。教師要求學生畫出自己之前所選擇的物品的面積,并涂上顏色,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抽象認知。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比較面積的大小。在活動中每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的圖形卡片,教師要求學生組間進行對比。學生在比較中對于如何計算圖形面積產生了疑問,進而嘗試用各種方法進行計算,例如重疊法、切割法、測量法等。在實踐中學生不僅發現了問題,更在分析問題后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進而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
上述教學案例主要圍繞學生的體驗展開,學生在每一個環節的參與、體驗,為知識探究積累了經驗,同時也為下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師利用生活化的方法吸引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問題,活躍了課堂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實踐應用,促使學生感悟數學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在生活應用的過程中存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經常發現一些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過于機械,只會用數學知識回答試卷上的問題,而不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更無法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主動思考。針對此,在生活化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打破數學課內知識學習的框架,利用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數學知識,指導學生研究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從而在拓展應用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
例如,在講解了“圓”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仔細觀察運動場中跑道的彎道部分,你會發現外圈比內圈要長,這是為什么呢?在問題的驅動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展開課外互動,探究跑道中包含的數學現象,并探究起跑線的設計方法。
在實踐中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操場,分組合作親自測量,記錄跑道各個部分的數據,重點測量彎道部分的長度,然后學生結合實際問題,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給出答案:因為環形跑道中,彎道的外圈的半徑大于內圈的半徑,圓的周長與半徑成正比,所以彎道的外圈比內圈長一些。在這一實踐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了綜合的鍛煉和培養。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生活化教學路徑:引入生活元素,豐富數學教學內容;運用生活化方法,深化學生數學理解;引導實踐應用,促使學生感悟數學價值。學生在教學引導中可以回歸生活,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理解數學,進而提升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馬祥.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20(22).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