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娜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為高校小語種專業的發展以及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帶來重大機遇。文章簡述“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培養小語種復合型人才遇到的困難,并從優化與完善小語種課程體系、改進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幾個方面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培養復合型小語種人才的策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復合型小語種人才;人才培養;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C961;G6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9-0004-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國之間交流與溝通的頻率急劇增加,小語種人才需求逐漸上升。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此項“愿景與行動”在加快推進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同時,也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急需小語種專業人才的信號。因此,高校應牢牢把握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制定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方式方法,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小語種專業人才。下面簡述“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培養小語種復合型人才遇到的困難,并從幾個方面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培養復合型小語種人才的策略。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培養小語種復合型人才遇到的困難
雖然高校在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調查發現,當前培養小語種復合型人才還存在部分高校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師資力量不強、高校資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困難。
1.高校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小語種專業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要求較高,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超強的記憶力、理解力和表達力,而且還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毅力和足夠的耐心。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缺乏開設小語種專業的條件,加上部分學生是被調劑到小語種專業的,使得一部分學生學習小語種的積極性不高。用四年時間學習一門之前從未接觸過的語言,對學生而言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就會導致不良的心理情緒產生。小語種專業就業面不如熱門專業就業面那么寬,畢業之后只有部分學生可以進入翻譯部門,還有部分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被迫轉行。就業前景的不樂觀,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2.師資力量不強
高校如果要培養復合型小語種人才,那么就需要一支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養的師資團隊。調查發現,師資團隊能力欠缺一直是阻礙小語種專業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對其他專業而言,我國小語種專業教師和科研人員不多,而既懂得小語種語言又具備其他專業技能的復合型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開設小語種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出現教師匱乏現象。在部分高校,小語種專業教師常常是超長學時授課,很難留下足夠的時間去充實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這不利于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3.高校資金投入不足
高校若想培養復合型小語種人才,就需要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到教學之中。要想讓每一位小語種專業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綜合素養,高校就必須聘請高水平的外教或兼職教師進行專業授課,同時還要為學生建設相關的培訓室和語音室、購買專業翻譯軟件等。而這些,都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資金,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培養復合型小語種人才的策略
高校在培養復合型小語種人才的過程中,要根據如今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建設要求,結合培養小語種人才的實際情況,對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除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之外,還要注重及時優化與完善小語種課程體系,改進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在豐富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為培育復合型小語種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1.優化與完善小語種課程體系
高校要實時對人才市場進行有效的觀察與分析,不斷優化課程設置,調整復合型小語種人才培養方向。要以培育復合型小語種人才為重心,加強與企業、科研機構的聯系與溝通,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完善,進而培養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小語種人才。當前,小語種課程的教材、資料相當有限,因此高校應當尋找相關途徑購買原版教材供學生學習,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教學。另外,高校還需要加強與其他高校的聯系,實現課程資源共享,通過增設一部分國際課程如國際關系、國際貿易、國際經濟等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拓展學生知識視野,為培育符合當今人才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做好鋪墊。
2.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調查發現,當前部分高校的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3+1”模式。所謂“3+1”模式,是指在國內高校學習三年專業知識,然后再去指定的國外學校深造一年,最后獲得畢業證和學士學位。此模式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目前難以滿足社會對小語種人才素質的更高要求。因此,高校要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比如,高校可以適當延長教學時間,或者采用本碩連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學習小語種語言的時間,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3.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部分高校十分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使得教師只注重小語種專業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學,一定程度上忽視小語種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對于那些應試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將語法規則、詞匯“倒背如流”,這樣在理論考試過程中就容易取得高分。但如果脫離理論知識考試,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話語系統進行口頭表達,就可能出現發音不準確、表述不清楚等各種各樣的情況。鑒于此,高校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方法,進一步提高小語種教學的靈活性,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致力于強化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對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創新與優化。要緊跟時代步伐,將多種先進的教學技術引入到小語種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循序漸進地提高小語種專業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