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昰君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石家莊 050000)
中國山水畫寫生是將對山水理論與筆墨技法的高度理解應用到對景寫生創作中,山水寫生就是入自然、觀萬物、思法度、察體悟、抒心源,寫一心中山水。首以學古,中以學踐行,后以性以情再創作。
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悠久且理論完備。魏晉時中國古代山水意識及相應審美觀開始確立。宗炳的《畫山水序》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理論基礎。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對山水畫的寫生創作做了深刻的概括。山水畫在唐代脫離人物故事背景而獨立,逐漸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之一,并形成了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兩大流派。五代十國走向成熟,開啟了南北不同風格和畫派,再經過宋、元、明、清的不斷繼承與發展,山水畫的藝術表現力與審美情感表達不斷完善。關于山水的畫論也頗多,諸如荊浩的《筆法記》、郭熙的《林泉高致》、董其昌的《南北宗論》等,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更是具有承前啟后的劃時代意義,對近現代畫壇產生了重要影響。

林昰君 《臨青卞隱居圖》138.5cm×42cm
學習山水畫寫生,讀畫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走進傳統去讀寫于心,所謂讀古學古就是了解學習古人創造的諸多傳統技法,掌握中國山水畫的章法、筆墨韻味和表現規律,感悟前人山水畫中的意境與神思。以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始學習,節約些許不必要浪費的時間并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出走戶外游歷自然,讀萬物,觀萬象,得其心中自然。山水寫生需入景入境去積累素材,入自然“臥游”,察乎自然萬象與人之間的法度關系,從而師于自然萬物,造化得之“心源”。入景入境是讓我們更加明察自然山水規律與萬象特性,豐盈眼界見識,寥闊自身思想境地,適時好以之寫生。山水畫的寫生不是對景照搬,而是與自然融會交流,融于主觀性情,再寫其神貌意境。寫生實質可分兩方面,其一是紙上寫生——記錄。當畫者面對山川勝景時,有了創作的靈感和熱情,此時就需要進行記錄,速寫其形象,特別是記錄其典型特征,此寫生稿則能充分體現出所寫生山水的地域特征。但最詳盡的記錄卻也很難傳達其精神意境與當時的心緒,這時則要求畫者在頭腦中寫生——寫意。俗語說做到胸中有丘壑,把看到的物象與意境都寫于腦海中,這也就是山水寫生最關鍵的一步,所謂的“意在筆先,意在畫在”,先覺知意境,再注于筆繪之,有意則成畫,無意則生無。意境的抒寫則是一幅山水畫的氣韻所在。
山水寫生的高階境地是寫意,寫山水則寫心中山水。山水寫生強調應直接師法造化,以自然為師,再造心中山水。寫生者需以己之個性,察觀對象,得之以情,繪之以畫,由寫生自然山水來寫意其心中山水,寫其法度,寫其精神,寫其心像。如諸多古今先賢為例,如黃公望、倪瓚、黃賓虹、李可染等山水大師無一不是在大量的“師造化”之后“師心”,而終成一代大家。可見大量寫生習作是山水寫生的重要階段,只有量的累積才會有質的提升。只有不斷地反復練習,才能達到熟、精、實的地步,如此才是最為貼切寫生。
在大量山水寫生練習中勢必會發現個人在筆墨技法與意識境地的不及之處,其間最為有效的改善方法有三:一為自省補拙,二為見賢學之,三為持思與變。自省補拙是從自身內察,察觀自己以找尋短乏之處,許是技藝疏乏,意識淺薄,境地不高,畫牢自閉等,如此則應勤以練習,豐盈自識。見賢學之是由此及彼,從他人賢者處汲取優長,虛心請教,觀其畫作,品其文作,與通交流。持思與變則是結合主觀本體與客觀他人兩面,多思優缺,及時換變不適之法。此皆為由寫生練習而尋拙補拙,以此善己之法。
前兩階段皆是為了后階段的再造寫生,由生衍熟而化生。第一階段的察識讀畫,一是改其對山水及山水寫生的一無所知的“生”變為“熟”其相關,二是為習得眼界與境地。無論它的演變發展歷史,或是名家流派,或是程式章法,還是筆墨技法等皆熟知,再輔以“高眼界”的藝術鑒賞力,方能達到下筆“手不低”。
第二階段的出戶集材以習生是置身于真實的自然山水間,建立大山水意識,自由感知山水容納萬物之氣度,悟山水即悟萬物法度,記其令人駐足留步想寫生的“生”之山水,于“移步移景”中培養自身的察觀、收集、立意、融新各種素材的能力,拓寬眼界,提高畫者的繪畫素養。而寫生習作便是“寫生”,寫“生”之山水。個體在不同時刻置身不同的山水,或是不同時刻置身同一地的山水時,皆相當于面對的是一次新的山水,會獲得一次新的感悟。如有蜀道的冷峻秀奇,有太行的蒼茫曠遠,有江南的蔥郁恬靜等。把次次真的“生”山水化為帶有主體精神和個性化的山水寫生畫作,由一次次的“生”景變為無數次習作后的“熟”境,由現實自然山水素材寫心中理想山水。
再造寫生就是用主觀性情去再創作山水,將自然山水化為心中山水,其關鍵在于把身外的自然山川通過眼、心、手等,對其進行藝術化加工,化為帶有個體主觀性的心中山水。再造山水是一個極具矛盾的、反復的、不破不立的過程,這一階段必然是基于前兩階段的基礎之上,且會反復重復前階段的歷程。
由生衍熟而化生,有了前兩階段的由生衍熟,再造寫生就是基于前兩階段而“化生”。此“化生”就是寄予“生”之山水以新的性質、元素、思想、精神等,再來創造新的山水藝術境地。一如以新的個性化筆墨語言,每個物象都有其特殊的本質,這是它所具備的而有別于他物的獨一無二的質美所在,因而繪其物需找尋能表達它的特性之美的筆墨語言,如或濕或干、或皴或擦、或染或罩等。
二是慎取和斷舍,謹慎取有益的,果斷舍棄多余的。真山水中的萬物皆以其特性展于現實,而畫作則不應如此照搬自然山水,畫中講求主次,應有主有輔,忌平均對待及面面俱到。恰如黃賓虹先生所言:“對景作畫,要懂得舍字;追寫狀物,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由人。”因而畫作不應做到完全的“歷歷在目”,相反應以部分的不深入來體現整體的深入,強化畫中主體的特質與本性,弱化次要之物,以此和諧的統一于畫面。
三是本心與寫生創作主觀自由化,眼隨物象游,心隨筆尖走。本心越是自由,越能獲得美的享受;心境越是自由,越能發揮其主觀個性。主體本身心境越自由,再造寫生創作就越自由化,畫作也就越能展現主體對自然萬物的認知與其本質精神,而不陷于對自然山水的再現,而是把控取舍,再造心中山水。(見文末附圖)
因而寫生者更應該以自由心境入大自然勝景去領略、去感受,找尋具體感性的真知體會——主觀自由化的精神境地。以主觀性情去再造山水寫生是畫者在尋覓一個自在世界,心與之俱化,以形寫意,以性傳之。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個體都在找其精神的棲息點,或者說在找其靈魂的歸宿。而寫生者也都在找尋和構想一個能讓其寄身于其間的快意山水世界。將自身主觀性情通過山水再造寫生充分表現在畫中,入景以遼闊心胸,山在,水在,人在,即天地人共在;心與景通,思與境合,實景遂成意境。更深層次地去感受生活與自然的純粹,尋求內心世界,追求自我的完善。
山水寫生是關于自然與人,人與人,人與其自身意識、情感之間關系的思考,就是在大自然中去觀去琢去悟,于共性得個性、于萬象得意法、于已知得未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的就是要師法于自然,習得自然萬象之法度,寫出個體在自然中的所觀、所知、所悟、所得之境地,寫出載有主觀性情的心中山水,如此才是鮮活的、可感人的山水寫生。
附圖: